名詞解釋
漏睛因心火上炎,熱毒瘀積,膿液內蘊所致。以大眥無紅腫疼痛,但按壓淚堂處有膿液自淚竅溢出為主要表現的外障類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所指的慢性淚囊炎。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所指的慢性淚囊炎。
病因
漏睛因心火上炎,熱毒瘀積,膿液內蘊所致。
病機
1、外感風熱,停留淚竅,淚道不暢,淚液受灼,使變稠濁,滿溢而出。
2、心經伏火,脾蘊濕熱,流注經絡,上攻淚竅,熱伏日久,積聚成膿,浸漬於大眥之間。
3、心脾積熱,復感風邪,內外合邪,壅塞絡脈,搏結於大眥而成。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除流淚外,大眥角常有粘液或膿液積聚。
2、按壓睛明穴下方部位,可見粘液或膿汁自淚竅溢出。
3、沖洗淚道,有粘液或膿液返流。
病證鑑別
1、冷淚:以清稀淚液頻頻外溢而無熱感,目無赤痛為特點,按壓內眥部無粘液或膿液流出。
2、漏睛瘡:以大眥部近淚囊處突發紅腫高起,繼則破潰出膿為特點,可由竅漏演變而來。
相關檢查
1、眼部檢查:內眥頭皮色如常,或微顯紅赤,內眥部白睛微赤,或見睛明穴下方微有隆起,按之有黏液或膿液自淚竅沁出。
2、實驗室及特殊檢查:沖洗淚道時,有黏液或膿液自淚竅返流。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為邪深久伏所致的頑固眼病,辨證主要是以局部症狀為主,結合參考全身情況。發病初期,膿汁量少清稀者,多為風熱停留淚竅,以祛風清熱為主;眥部紅赤,膿稠粘濁者,多為心脾濕熱上攻淚竅,以清熱除濕為主;風熱引動內火者,可參照二者施治。纏綿日久,常有清稀膿汁流出者,多正虛邪留,則應攻補兼施。同時要重視外治法,如用點眼劑、淚道,沖洗等方法。對日久不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治療原則
內外治結合,對日久不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證治分類
(一)風熱停留
症狀:大眥頭皮色如常,或睛明穴下方稍顯隆起,按之不痛,但見有少量濁粘淚液自淚竅溢出,或按之而出。自覺隱澀不舒,時而淚出,或時覺有涎水粘睛。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白薇丸加減。
常用藥:蒲公英、防風、羌活、白蒺藜、白薇、石榴皮。
(二)心脾濕熱
症狀:大眥頭微紅,稠粘膿液常自淚竅溢出,浸漬瞼眥,拭之又生,尿赤,苔黃膩。
治法:清心利濕。
方藥:竹葉瀉經湯加減。
常用藥:竹葉、黃連、大黃、梔子、黃芩、升麻、澤瀉、車前子、茯苓、甘草、柴胡、 決明子、羌活、赤芍。
(三)正虛邪戀
症狀:漏睛日久,大眥頭不紅不腫,按之不痛,唯清稀濁液自淚竅沁沁而出,綿綿不已、 頭暈乏力,苔薄脈細弱。
治法:扶正托毒。
方藥:治風黃芪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人參、地骨皮、知母、大黃清、防風、茯苓、遠志。
外治
1、外用八寶眼藥點眼,每日3次。
2、用黃連水或抗生素類藥液沖洗淚道,每日一次,以清熱排膿。經淚道沖洗和藥物治療,膿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時間後,可試行淚道探通術,探通時必須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損傷淚竅,形成假道,若探通數次無效者,即不必繼續。
3、漏睛久不治者可考慮手術,根據情況選用淚囊摘除術、淚囊鼻腔吻合術或淚小管手術。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針刺少澤、迎香、臨泣、後溪、陽穀等。
轉歸預後
該病病程較長,邪毒蘊伏,內眥膿液不盡,若有目珠外傷,或內眼手術,尤其黑睛破損時,則邪毒乘虛而入,可發生凝脂翳、黃液上沖等嚴重病症,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時應行手術治療。
預防調護
1、對椒瘡重症、鼻鼽或流淚症患者,應及時治療,防止並發漏睛,並注意檢查是否已患本病,以便早期治療。
2、凡施行眼部手術前,均應排除本病,以免威脅目珠安全。若患有本病者,必須適當治療後,方可手術。
3、本病治療時間較長,必須堅持經常用藥。在點外用藥前,先必須按壓內眥部,將濁液排淨後用藥效果方好。
4、忌食辛辣炙煿等食物,以防脾胃積熱,突發漏睛瘡。
文獻摘要
1、《太平聖惠方·治眼膿漏諸方》云:“夫目是肝之外候,上液之道,風熱客於瞼眥之間,熱搏於血液,令眥內結聚,津液乘之下上,故成膿血,汁不盡謂膿漏,俗呼為漏睛是也。”
2、《世醫得效方·眼科》“漏睛膿出”項下云:“眥頭結聚生瘡,流出膿汁,或如涎水,粘睛上下,不痛仍無翳膜,此因心氣不寧,並風熱停留在瞼中,宜服白薇丸”。
3、《原機啟微·熱積必潰之病》:“積者、重疊不解之貌。熱為陽,陽平為常,陽淫為邪。常邪則行,邪行則病易見,易見則易治。……深邪則不行,不行則伏,因伏而又伏日漸月聚,勢不得不為積也。積也久,久積必潰,潰始病見,病見則難治。難治者,非不治也。為邪積久,比潰已深。何則潰猶敗也。知敗者,庶可以救。其病隱澀不自在,稍覺眨躁,視物微昏,內眥穴 開竅如針目,按之則沁沁膿出,有兩目俱病者,有一目獨病者。目屬肝,內眥屬膀胱,此蓋一經積邪之所致也,故曰熱積必潰之病,又曰漏睛眼是也,竹葉瀉經湯主之。大便不硬者,減大黃為用,蜜劑解毒丸主之。不然,藥誤病久,終為枯害。”
4、《秘傳眼科龍木論·漏睛膿出外障》云:“此眼初患之時,微有頭旋昏悶,四體如勞, 五臟多積,風氣壅毒,致今瘡出於眼中,或流清涎,皆是腦無所作,雖然不痛,漸加昏暗,切宜補治,服治風黃芪湯即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