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紙本,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後漢天福十二年丁未(947年)七月書。書風體貌受顏真卿行書影響比較大,筆力沉練,曠達有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 創作年代:後漢
  • 文學體裁:書法
  • 作者:楊凝式
作品由來,作品介紹,作者簡介,

作品由來

盧鴻(又作鴻一)字浩然,一作灝然,生卒年月不詳,是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盧家人,後來遷到洛陽,隱居嵩山(今登封市)。
盧鴻學問淵博,精通籀、篆、楷、隸多種書法,善於描繪山、水、石、樹,造意清氣襲人,得平遠之趣。據史書記載,713年,唐玄宗選用賢士,以勉勵天下,派遣使者備禮邀請盧鴻出山。盧鴻再三不肯。過了五年,玄宗再次下詔,稱讚“鴻有泰一之道,中庸之德,鉤深詣微,確乎自高”(《新唐書、隱逸傳》)。懇切希望盧鴻能出山赴任,以滿足他的心愿。盧鴻盛情難卻,應召來到東都洛陽,謁見玄宗,不肯下拜。宰相很不明白,派人詢問緣故。盧鴻答道:“忠信之人不講究這些禮節,我敢以忠信進見!”玄宗聞知後,就另升內殿,設宴款待,當場授他做諫議大夫。盧鴻還是堅決辭謝。玄宗為了保全他的節操,不降低他的志向,就賜他一身隱居服,一所草堂,讓他帶官歸山,每年可得到糧米一百石、布絹五十匹。而且還使他隨時記下朝廷的得失,直接把狀子交給玄宗。一些府縣的官員也常常到他家拜訪。盧鴻回山後,廣開門戶,召聚五百弟子講學,直到去世。他為人清高,曾將自己的居室命名為“寧極”。
盧鴻的繪畫作品,主要是反映他清閒自得的隱居生活,最出名的是《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圖》,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館、雲錦淙、期仙磴、滌煩磯、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畫風與王維相近,並與王維的《輞川圖》一樣,名傳當時與後代,表現了盧鴻在繪畫藝術上的精深造詣。但可惜的是,原作久已失傳,唯能見到傳為李公麟的《草堂十志圖》臨本。但仍然能使觀者領略到原作的風貌,一直成為歷代畫家所重視和臨摹的名畫。
草堂十志圖中的小楷題記頗為精彩,每景各題一段,或仿虞、或仿褚、或仿顏,無不神形兼備,耐人品味。即便是李公麟臨本,也不失為研究宋以前小楷筆法之珍貴資料。
原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國內印本少見。余平日頗愛隋唐法書,查閱舊資料訪得“草堂”、“倒景台”、“期仙磴”、“幕翠亭”四段,現上傳至本版塊,以便各書友研究,並附原圖局部及五代楊凝式跋於後,希望廣大縱橫書友補闕其餘幾段,為盼。
另,五代楊凝式跋鑒家多定為真跡,該跋是否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原圖之後?或是由唐人原跡題跋中割出移入?

作品介紹

此為圖跋,一般受制於圖之框架,故楊之法書盡在法度規矩之內。清劉熙載《書概》云:“景度書機括本出於顏,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盧鴻草堂十志圖跋

作者簡介

楊凝式(873-954)五代書法家。字景度,號虛白、癸已人、希維居士、關西老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居洛陽(今屬河南)。仕唐為秘書郎,歷仕梁、唐、晉、漢、周五朝,官至太子太保,世稱“楊少師”。南宋陳思《書小史》稱其有文辭,善筆禮,佯狂自晦,時人以“楊風子”呼之。其書變化歐陽詢、顏真卿法,破方為圓,削繁為簡,結字善移部位,展蹙生姿,雄遒多變。《宣和書譜》稱:“凝式善作字,尤工顛草,筆跡獨為雄強,與顏真卿行書相上下,自是當時翰墨中豪傑。”北宋黃庭堅詩日:“貢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鳥絲欄。”康有為《廣藝舟雙輯》評其書:“復右軍之面目,而神理自得,蓋以分作草, 故能奇宕也。”傳世墨跡有《韭花帖》、《夏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題跋》、《神仙起居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