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益州劉氏為北宋時期世家大族中的一家,一人母儀天下,即為
宋真宗章獻皇后,四人封王,即為魏王劉維岳、魏王劉延慶、魏武懿王劉通、魏武懿王
劉美。
名人
章獻皇后
據《宋史》所記,劉氏家族原居
太原,後徙益州,逐為華陽縣人。祖父是
後晉、
後漢的右驍衛大將軍
劉延慶,父親
劉通是宋太祖時的虎捷都指揮使、領
嘉州(今四川樂山)
刺史。她為劉通長女或第二女,母龐氏。現代作者認為武官家庭的出身為劉氏顯貴後偽造,她亦非劉延慶孫女。
根據逝世年齡倒推,劉氏生於
開寶二年(969年)。幼年時,父親在征戰中死亡,故劉氏養於外祖家中。最初,劉氏嫁給蜀地的一個銀匠龔美,並隨丈夫龔美來到京城——
汴梁謀生。《宋史》稱她善於播鞀(
撥浪鼓),現代研究者或指她為播鞀藝人。龔美因家貧,欲
改嫁妻子。當時為襄王的宋真宗趙恆對左右稱“蜀婦人多才慧,吾欲求之。”,於是在王府官員張旻的引薦下,時年十五歲(存疑)的劉氏成為襄王趙恆的
妾室,逐有寵。前夫龔美亦成為趙恆的親信。
趙恆的
乳母秦國夫人性格“嚴整”,不喜歡劉氏,並將此事告訴趙恆的父親
宋太宗,秦國夫人又堅持讓趙恆逐出劉氏。趙恆雖被迫將劉氏送出王府,卻將劉氏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旻(或作張耆)家中。張旻為避嫌,不敢下直。於是,趙恆給張旻銀五百兩,為劉氏築別館而居。其後,請於秦國夫人,得以復召劉氏。此前,宋太宗曾為趙恆選婚,賜
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的八女潘氏為莒國夫人,後又繼娶郭氏。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恆。趙恆登基為帝,是為宋真宗。先冊立
繼妻郭氏為皇后,又追封早逝的髮妻——莒國夫人潘氏為莊懷皇后(後來宋仁宗改為章懷皇后)。
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劉氏與關係交好的後宮
楊氏一同受封。劉氏受封為
美人(四品),楊氏受封為
才人(五品)。又因劉美人家族無人,以前夫龔美為兄弟,改姓劉,入朝為官。
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逝。此前,郭皇后的兒子趙玄祐在九歲時
夭折,宋真宗其餘的兒子亦全部夭折。此後,真宗欲冊立劉美人為繼後,但因劉氏的出身而招致群臣的反對。大臣
趙安仁即指劉氏家世寒微,請奏冊立十四歲的沈才人為皇后。沈才人雖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入宮,但她出身世家,為宰相
沈倫之孫。而在立後之議最初,劉氏本人亦推辭良久,於是真宗降詔。宰臣
王旦忽以病告退。劉氏懷疑王旦有其他想法,再度推辭。於是,中書門下請早正母儀,真宗未能立劉氏為皇后。
此後,劉美人雖有寵,卻無生下子嗣。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正月,劉美人晉封修儀,楊才人則晉封為
婕妤。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曾為劉修儀侍女的司寢
李氏為真宗生下一子趙受益(即
宋仁宗趙禎)。劉修儀取李氏之子撫養,因此皇子雖是李氏所生,卻只認劉修儀為母,而真宗早在皇子出生前三月便宣布劉修儀懷孕。趙受益雖名為劉氏之子,實際上多是楊婕妤撫養。之後趙受益的生母李氏被封為崇陽縣君。不久,李氏又因生下一女而晉封才人,但皇女不久夭亡。李氏自認命薄無福,終其一生都並未與兒子相認。
劉修儀性情機敏,通書史,熟知朝政。宋真宗每每在退朝批閱奏章至深夜,多次參考劉修儀的意見,日益為真宗所倚重,文獻亦稱讚劉氏本性簡樸,“衣不纖靡,與諸宮人無少異”。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五月戊寅,劉修儀進封德妃。九月,此前提出立沈才人為皇后的趙安仁被貶斥。十二月丁亥,真宗終於如願冊立劉德妃為皇后。
宋真宗允許劉皇后參政、又長期未冊立的皇子趙受益為太子引起群臣不安,有史家認為北宋帽妖案與此有內在邏輯關聯。終在
天禧二年(1018年),冊立太子。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時,真宗病重,難以處理政事,政務及群臣的奏章實際上都由劉皇后處理。後來真宗病篤,下詔由皇太子趙禎在資善堂聽政,劉皇后從旁輔助。當年十二月乙亥,真宗在承明殿支撐病體,召集輔臣,頒諭以盡心輔太子,手書一幅付之,其略曰:‘內廷有皇后輔佐宣行,庶無憂也。’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宋真宗病逝於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禎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楊淑妃為
皇太妃,軍國重事“權取”皇太后處分。而小皇帝趙禎此時只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太后處理政務。宰相丁謂想獨攬大權,後被劉太后所貶。丁謂罷相貶黜後,劉太后開始和仁宗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聽政。由於仁宗年幼,劉太后對他管教嚴厲,
司馬光形容為“動以禮法禁約之,未嘗假以顏色”。仁宗少時體弱多病,自幼由楊太妃親自照顧。仁宗稱劉太后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因仁宗有風痰,劉太后禁止他食用蝦蟹
海鮮。楊太妃只得私下給他食用,稱“太后何苦虐吾兒如此。”而仁宗生母李氏,劉太后晉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
劉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
士大夫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劉維岳成了天平軍節度使兼侍中兼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母宋氏最後封到安國太夫人;祖父
劉延慶為彰化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兼許國公,祖母元氏封齊國太夫人;父親劉通為
開府儀同三司魏王,母親龐氏封晉國太夫人。
劉太后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並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
王曾、
張知白、
呂夷簡、
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劉太后性格簡樸,為皇后時服飾簡樸,當了太后依然未改習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太后,劉太后不為所動,說:“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劉太后連忙派太醫前去診治,並晉封她為
宸妃。然而李氏封妃當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宮人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
宰相呂夷簡的勸說,以一品禮儀給李妃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太后冠服下葬。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
李用和也再次晉升。
劉太后雖長期掌權,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
程琳獻圖《武后臨朝圖》,劉太后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后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
天聖七年(1029年)九月頒布
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舉朝要行祭
太廟大典,劉太后自覺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
袞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嘩,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二月乙巳這天,皇太后劉氏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近侍引導下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並由楊太妃擔任亞獻、終獻為仁宗皇后郭氏。儀式結束後,劉太后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
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自此,劉太后徹底還政於仁宗。
明道二年三月,劉太后病重,仁宗
大赦天下為劉太后祈福,並四處徵召名醫,卻無法挽留劉太后的生命。甲午日劉太后病逝於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第二日,仁宗在皇儀殿召群臣,哭道:“太后臨終前數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麼心愿未了?”參知政事
薛奎曰:“太后不願先帝見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給劉太后換上皇后冠服。
仁宗正傷感,群臣卻紛紛上議說劉太后並非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說李宸妃是劉太后所毒殺。仁宗震驚,派人召來
李用和,讓他親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後仁宗前往李妃暫厝的洪福院,見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身穿皇太后冠服。仁宗大悔,嘆道:“人言豈可盡信。”並來到劉太后
牌位前拜謝自責。同年九月仁宗下詔,劉太后和李妃同時遷葬
永定陵。靈柩起駕這天,仁宗先為劉太后發引,不但執孝子禮,還不顧宰相們的勸阻親自執紼之禮,一直步行送出皇儀殿。隨後他才再去往李宸妃停棺的洪福院為生母起靈,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勞之恩,終身何所報乎!”
劉太后死後,劉氏家族受尊崇更勝昔日。劉太后曾有遺詔,命仁宗尊養母楊太妃為皇太后,要求仁宗與太妃“同議軍國事”。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楊氏為保慶皇太后,楊太后雖未垂簾聽政,仁宗卻克盡孝道奉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