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西晉初年官員)

李密(西晉初年官員)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

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其生平見載《華陽國志》、《晉書》。代表作為《陳情表》。

基本介紹

  • 本名:李密
  • 字號:字令伯,名虔
  • 所處時代:蜀漢,西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
  • 出生時間:公元224年
  • 去世時間:公元287年
  • 主要作品:《述理論》,《陳情表》
  • 官    職:漢中太守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史書記載,軼事典故,家族成員,故里,

人物生平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
西晉時期的李密西晉時期的李密
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
李密幾次出使吳國,吳大帝孫權問蜀漢兵馬多少,回答道:“官用有餘,人間自足。”後來吳大帝和群臣一起討論道義問題,都說願意做弟弟。李密說:“我願意做兄長。”被問道為什麼,李密說:“做哥哥的有更多時間侍奉父母。”吳國君臣都認為他說的對。
魏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
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司馬炎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官名)。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說明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或《陳事表》,此《表》寫於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讚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由於朝中權貴畏懼他的剛正,故朝中無人推薦。最後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後罷官歸田。後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歷史評價

房玄齡等《晉書》:“①其餘群子,並孝養可崇,清風素范,高山景行,會其宗流,同斯志也。”“②密、彥、夏、庾,夙標至性。”
資治通鑑》:“密與人交,每公議其得失而切責之,常言:‘吾獨立於世,顧影無儔;然而不懼者,以無彼此於人故也。’”
楊維楨:“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鯉入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況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僕射,九錫王前相率拜。孝子龍鍾亦長揖,爵級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為李孝孫。”

史書記載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
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辛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嘗廢離。
李密石刻像李密石刻像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猶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而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實所鑒見。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二子:賜、興。
  • 《華陽國志》
密祖父光,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更適人。密見養於祖母。治春秋左氏傳,博覽多所通涉,機警辯捷。事祖母以孝聞,其侍疾則泣涕側息,日夜不解帶,膳飲湯藥,必自口嘗。本郡禮命不應,州辟從事尚書郎,大將軍主簿,太子洗馬,奉使聘吳。吳主問蜀馬多少,對曰:“官用有餘,人間自足。”吳主與群臣泛論道義,謂寧為人弟,密曰:“原為人兄矣。”吳主曰:“何以為兄?”密曰:“為兄供養之日長。”吳主及群臣皆稱善。蜀平後,征西將軍鄧艾聞其名,請為主簿,及書招,欲與相見,皆不往。以祖母年老,心在色養。晉武帝立太子,徵為太子洗馬,詔書累下,郡縣逼遣,密上陳情表,武帝覽表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及祖母卒,服終,從尚書郎為河內溫縣令,政化嚴明。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責求供給,溫吏民患之。及密至,中山王過縣,欲求芻茭薪蒸,密箋引高祖過沛,賓禮老幼,桑梓之供,一無煩擾,“伏惟明王孝思惟則,動識先戒,本國望風,式歌且舞,誅求之碎,所未聞命。”自後諸王過,不敢有煩。隴西王司馬子舒深敬友密,而貴勢之家憚其公直。密去官,為州大中正,性方直,不曲意勢位。後失荀勖、張華指,左遷漢中太守,諸王多以為冤。一年去官,年六十四卒。著述理論十篇,安東將軍胡熊與皇甫士安並善之。
  • 《三國志·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軼事典故

魏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招降納叛,急於穩定人心,他聘李密為主簿,李密力辭不受。鄧艾集團的驕橫已經讓他膽寒。鄧艾初入成都時是“蜀人稱焉”,結果卻是蜀人“有識者笑之”。晉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詔征李密為“太子洗馬”,詔書連下,郡縣不斷催促。當年李密祖母已96歲,風燭殘年,他上表敘述自己無法應命的原因。這就是《陳情表》,475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陳情表》全文用了29個臣字,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後刺史臣榮”中兩處指朝臣外,其餘27個“臣”字均是李密自稱。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普適邏輯之下,這讓晉武帝頗感順眼。更關鍵還在於,區區一份“陳情”,不但可以免去抗旨死罪,還感動了君王鐵石心腸。
祖母魂歸道山之後,李密已經沒有藉口了,他履行了在《陳情表》的承諾。先後任溫縣縣令、尚書郎、漢中太守等職。任期內,他在漢中勉縣倡建武侯祠。某天他酒後賦詩:“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激怒晉武帝,免官回鄉。其實在此之前在溫縣時,他曾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就差一點被人舉報。
公元287年李密卒於保勝龍安,好友安東將軍胡熊與皇甫士安主持葬儀。

家族成員

兒子:李賜李興

故里

李密老家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區保勝鄉。保勝鄉位於彭山區城西北部,至彭山25公里。該村之所以叫龍安村,是因為這裡有一座龍門寺。而始建於唐代的龍門寺,正是李密故居之所在。 龍門寺大雄寶殿前,有一塊雕著精美龍圖案的石碑,上面刻著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一道聖旨,說明了重修龍門寺有關事宜。道光聖旨石碑的旁邊,還豎立著李密像。據說,寺外原是李密故宅的荷塘,荷塘上還有一座三孔古石橋,但現己沒於荒草叢中。龍門寺雖是李密的故居,但李密於晉太康八年(287年)逝世後,卻是葬於今天彭山區鳳鳴鎮的龍門橋村,可惜的是李密墓在1965年改土中被毀去。大雄寶殿殿右,山崖上刻著 “李密故里”四個紅色大字以及一個巨大的“孝”字,這就是孝文化石刻藝術走廊。在這200米長的天然絕壁之上,鐫刻著歷代頌揚李密孝篤和他的《陳情表》的詩詞,還有再現李密生平和他孝順祖母的淺浮雕組圖。
李密故里李密故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