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條鱔魚
- 主要食材:鱔魚,澱粉
- 分類:鄂菜
- 口味:外酥內嫩
- 地區:荊州
材料,製法,製作要點,其他做法,食材,製作方法,烹飪技巧,歷史由來,營養分析,相剋說明,
材料
主料:鱔魚450克
輔料:澱粉(蠶豆)50克
製法
1. 將鱔宰殺治淨,剔取其肉切成8 厘米長、2 厘米寬的條入碗中;
2. 以黃酒、精鹽和乾澱粉調勻將魚肉掛糊;
4. 炒鍋置旺火上,倒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將掛糊的鱔魚條下鍋,炸約3 分鐘,待鱔魚條展開時撈起;
5. 將鍋內油燒至七成熱時將鱔魚條下鍋復炸,然後端鍋離火氽炸3 分鐘,再移旺火上續炸1 分鐘至金黃色撈出;
6. 炒鍋中倒入滷汁以旺火燒沸,用濕澱粉勾芡,放入鱔魚條,將鍋顛翻幾下,淋入香油起鍋裝盤即成。
製作要點
2. 掛糊上漿的魚條入旺火油鍋炸3 分鐘左右,每條即可自然伸開。但在下鍋油炸時要保持魚條平正,不要捲曲和粘連;
3. 第二次油炸時,先炸1 分鐘,再氽炸3 分鐘,後移旺火續炸,每次油炸可根據火力大小靈活掌握,氽炸時鍋離開火口即可;
4. 倒滷汁時,動作要迅速;
5.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準備植物油1500克。
其他做法
食材
用料:鱔魚200克
製作方法
1.鱔魚去頭去內臟去骨清理乾淨
2.把鱔魚對半切開,再分切成長約7、8厘米的鱔段
3.加鹽、醬油、少許胡椒粉醃10分鐘左右
4.醃好的鱔段表面沾上澱粉
5.熱鍋上油,油量要多一些,當油溫7成熱時把鱔段一條條平直的放進去炸3分鐘後撈出
6.油鍋再次加熱到表面冒煙,把鱔段倒進去香炸後撈出。再次把油燒到9成熱,倒入鱔段炸到表面金黃,鱔段硬挻時起鍋
7.將醬油、醋、白糖、少許清水以及澱粉調勻做成料汁
8.熱鍋加少許底油,蔥姜切成絲,油熱後加入煸香,倒入料汁炒勻
9.加入炸好的鱔段
10.徹底翻炒均勻,讓每一個鱔段都沾完料汁後起鍋即可
烹飪技巧
1、做皮條鱔魚時記得在清理的過程中要先剔去魚骨,只留淨肉,這個過程可以請魚攤幫忙處理;
2、炸鱔段的時侯要注意油溫,第一次鱔段入鍋時儘量保證每條鱔段都是平平整整的;
3、做這道菜先用的鱔魚不能太小,每條150克左右為佳。
歷史由來
鱔魚味美,且有藥用價值。《名醫別錄》說它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皮條鱔魚剔除老骨後切成長條,制熟後猶如皮條而得名。又以形如竹節,也叫竹節鱔魚。製法是,用兩道不同溫度的油炸至皮酥,再掛上糖醋黃汁,色澤金黃,外酥內嫩。沙市好公道酒樓(已拆)、漢口雲鶴酒樓、老大興園酒樓和老會賓酒樓烹製的皮條鱔魚都很考究。
1、“皮條鱔魚”系荊沙地區的傳統名菜,距今已有200 多年的歷史。因段鱔魚形似竹節,故原名“竹節鱔魚”。後沙市“義森酒樓”的掌勺曾友海師傅對其烹調技法加以改進,將原來炸一道改成炸兩道,使魚質更加酥脆,因掌勺曾友海小名叫“皮條子”,後來人便以其乳名呼此菜為“皮條鱔魚”,流傳至今;
2、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荊州市監利縣人朱方哲,時任台灣宜蘭五品縣令。當地發生鱔魚打洞拱垮田界糾紛,他便讓隨去的荊州廚師特備以鱔魚為原料的筵席,以“皮條鱔魚”作為頭菜,請原告被告一起品嘗,食客無不嘖嘖稱讚。當時台灣人民還不知鱔魚能吃,他並提倡大家捕食鱔魚,最終從根本上解決了此次糾紛,一時傳為佳話。食鱔的習俗也因此傳入台灣,流傳至今。
營養分析
鱔魚:鱔魚富含DHA和卵磷脂,它是構成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腦細胞不可缺少的營養;鱔魚特含降低血糖和調節血糖的“鱔魚素”,且所含脂肪極少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鱔魚含豐富維生素A,能增進視力,促進皮膜的新陳代謝。鱔魚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適用內痔出血、氣虛脫肛、產後瘦弱、婦女勞傷、子宮脫垂、腎虛腰痛、四肢無力、風濕麻痹、口眼歪斜等症。
澱粉(蠶豆):蠶豆中含有豐富的鈣、鋅、錳、磷脂等,是大腦和神經組織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含有豐富的膽鹼,有增加記憶力和健腦作用。對於正在應付考試或腦力工作者,適當進食蠶豆可能會有一定功效。蠶豆中的蛋白質可以延緩動脈硬化,蠶豆皮中的粗纖維有降低膽固槨、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同時蠶豆也是抗癌食品之一,對預防腸癌有一定的作用。
相剋說明
澱粉(蠶豆):蠶豆不宜與田螺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