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華縣皮影戲),流傳於陝西省渭南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戲(華縣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Ⅳ-9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戲(華縣皮影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1
- 申報地區:陝西省渭南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皮影戲(華縣皮影戲),流傳於陝西省渭南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戲(華縣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Ⅳ-91。
劉華,男,1943年12月21日出生,漢族,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陝西省渭南市,代表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皮影戲(華縣皮影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
有皮影戲(華陰老腔)、皮影戲(華縣皮影戲)、皮影戲(四川皮影戲)等。歷史淵源 皮影戲的形成時代尚無確考,但據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它至晚在宋代已經成熟和盛行,東京汴梁瓦舍中的影戲藝人已有董十五、趙七、曹保義等9人。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畫中有一幅《影戲圖》,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當時...
陝西華縣位於中國陝西關中東部,是皮影的發源地。 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華縣皮影戲曲之意, 華縣皮影有四絕: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詣高, 二是演唱功力極深, 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 四是華縣皮影博大精深,綜合藝術水平爐火純青,堪稱為戲曲藝術之絕唱。皮影戲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
華州區是"中國皮影之鄉",世界影戲源於中國—中國影戲源於陝西,華縣(古華州)是陝西皮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淵源 皮影戲發源於漢,唐以後流傳民間。13世紀初,隨蒙古軍隊傳到中亞細亞,14世紀傳入波斯,明成化年間(公元1465年—1488年)傳入埃及,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年—1620年)傳入土耳其。眾多的史籍和資料...
華縣皮影製作技藝是陝西省渭南市華縣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其歷史可謂久已,遠可追至唐、宋時期,發展鼎盛期當在明、清之際。要經過削、磨、洗、刻、著色等24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牛皮泡製工序 首先是選皮,選用不滿三歲口的牛的皮,以現宰殺的黃牛皮為最佳,然後把選好的皮浸入清水中根據當時的氣溫,...
老腔皮影戲源於華陰市(1990年前為華陰縣),流行於渭南市各區、縣及山西運城市、河南三門峽市相鄰的黃河金三角地區。老腔是皮影戲最早的唱腔,因為她在華陰、華縣一帶形成時間較早,與隨後形成的碗碗腔(時腔)相比,顯得古樸粗獷,故稱老腔。關於老腔的得名,另外還有其他的說法。老腔的特點: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鏗鏘...
華縣影戲的特技表演 第六章 華縣影戲的美學功能與價值 第一節 華縣影戲的民俗解讀 第二節 華縣影戲的群體精神意識 第三節 華縣影戲的美學價值研究 尾聲 附錄一 華縣影戲大事記 附錄二 華縣影戲劇本名錄 附錄三 華縣皮影班社及代表性傳承人 附錄四 碗碗腔皮影戲劇本《李十三十大本·白玉鈿》參考文獻 後記 ...
皮影藝術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形式。源於中國秦漢時期,盛行於唐代。曾在陝西的大荔、朝邑乃至華陰、華縣、渭南一帶甚為活躍。皮影是民間“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一種用獸皮雕刻製成的人物形象,活躍於舞台。這種人物形象,起初用厚紙製作,後發展為以驢皮、牛皮為原料,刻後上...
華縣位於中國陝西關中東部。研究證實,中國所有的戲曲種類,均起源於陝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於皮影,而皮影又起源於華縣。因而可以說,華縣皮影就是中國一切戲曲藝術的總源頭。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華縣皮影戲曲之意。華縣皮影不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品種,同時也是被國內外皮影界公認的所有中國...
皮影,人們稱之為“戲劇藝術的活化石”、“活的繪畫”,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陝西是中國皮影戲的發祥地。陝西的皮影又分為東路皮影和西路皮影。華縣皮影為陝西東路皮影的代表,華縣皮影的唱腔以細膩悠揚的碗碗腔為主,而西府碗碗腔則流傳於關中西部的扶風、岐山、鳳翔、眉縣、寶雞一帶。其名得之於指揮樂隊節奏的一盞...
宋王朝的變徙,倒使陝西皮影戲“北上南下”地拓出了黃河流域的“東奔西走”疇域。例如川北皮影,四川人稱“陝燈影”,“川北渭南影子”——古代的“渭南”泛指渭水以南的潼關到驪山一帶廣大地區,古制包括了新豐縣、大荔縣、華縣、潼關縣,即為中國西安東府地區。“渭南影子”實指“西安東府皮影戲”。這就是說...
在皮影的發展演變過程中通常以西安為界將陝西分為東西兩路,禮泉皮影屬西路皮影,(也有將禮泉皮影歸為以灰皮為主的北路的說法。)東路皮影以華縣渭南為主。其形制小巧高約28cm左右,男性多為豹頭深目,女生角色妖媚秀麗。民間工藝性強。西路皮影分布在西安以西禮泉、乾縣、甘肅等地,其形制較大,高約40cm,頭臉...
零口孫家皮影社源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4年),由華劇(碗碗劇)老藝人孫老五1909年創辦,已近有百餘年歷史,孫老五,華縣人,清末招贅於零口西塬,1909年即領唱(碗碗腔)皮影戲,年老後由兒子孫景發繼續演唱。碗碗腔皮影戲主要流行於陝西關中華山北麓和渭河以北平原一帶。其傳統劇目十分豐富,現存的手抄本就有二百四...
這對碗碗腔皮影戲是一個大大的促進和發展。1914年(民國初)鹹林中學創始人楊松軒與同仁白瑞生,顧熠山等七人贊助組織了“強聒社”為匡時救國宣傳,編演了新皮影戲,《金蓮痛》、《鴉片戰》、《革命軍攻潼關》等,對華州一帶的皮影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華縣縣誌記載:“前後不十月即略見規模,成效頗為可觀,對...
《關中皮影》屬於人類口頭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著。陝西關中大地特定的自然人文空間孕育出獨特的關中皮影,由於受不同的地理、文化、方言、民俗等影響,產生了多種皮影聲腔流派,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徵。主要有華縣皮影戲(碗碗腔)、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秦腔(借用大戲的)等。內容簡介 《關中皮影》由文化...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其音樂唱腔的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
汪海燕,第三屆陝西省一級工藝美術大師。陝西華州區皮影傳承人。2018年度“西安工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華縣皮影戲”區級傳承人。中國十佳民間藝人陝西百青藝術家、華縣皮影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人物經歷 12歲,跟隨父親父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汪天穩先生學習陝西東路皮影雕刻...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四川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851年到1853年,四川本土手藝人吸取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的地方色彩,使得四川皮影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主要借用川劇五大聲腔,此外還博採民間流行的山歌、小調及佛教、道教音樂,兼收並蓄,自成一體,反映了四川地區的風俗...
劉華,男,漢族,1943年生,陝西華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劉華1958年進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戲劇班學習秦腔、碗碗腔、眉戶等戲,1959年進入甘肅省戲劇學校學習月琴,1964年參加了華縣名藝人潘京樂先生的“華縣光藝皮影社”,司職板胡,並且能夠表演前聲、扦手...
華州皮影源於秦漢,成於隋唐,盛於明清,到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其造型優美多姿,雕刻細膩,染彩絢麗厚重,唱腔動聽委婉,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世界電影之祖”,2006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國家文化部授予華州區(華縣)“中國皮影藝術之鄉”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來自華縣的戲曲之意。華縣皮影還被認為是中國一切傳統戲曲藝術的總源頭。不僅如此,華縣皮影還被國際皮影界尊稱為“世界皮影之父”,被世界電影界尊稱為“世界電影之父”。華縣皮影有四絕: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詣最高;二是演唱者功底極深;三是挑線手功夫精湛無比;四是演出...
潘京樂(1929年10月10日—2020年8月7日),男,漢族,陝西華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皮影藝術大師潘京樂,15歲開始學習皮影,5個月後登台演出就一炮走紅,有五月紅的美 譽。潘老最擅長的是細膩悠長的“碗碗腔”,這種嗓音中略帶著哭聲的唱腔,跌岩起伏,...
《影之舞》是華縣皮影戲劇目的一種,展示了凌源皮影局部的精華,從歷史的畫卷談起,收錄了影卷的收藏、皮影影人兒的製作,以及今天皮影戲班人的生活。劇目介紹 中國的皮影戲有一千多年歷史,遼寧凌源的皮影戲也有四百多年。在今天高速度的現代生活里,凌源皮影依然留有它最後的觀眾與追隨者。《影之舞》展示了...
魏金全,男,漢族,1964年8月15日出生,陝西華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魏金全,出身於皮影戲表演世家,自幼受家庭薰陶,愛好皮影戲,國中時期就經常隨父戲班演出,高中畢業後,拜名師吝茂吉先生主工扦手,又拜潘京樂、趙振才等學習前聲,2004年拜郝炳黎為師...
從此,影子腔成為甘肅戲劇舞台上的一個重要戲種,先後創作劇本30多個,以樸實清新的表演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受到觀眾的喜愛和保護。藝術分類 有唐山影子戲、冀南影子戲、孝義影子戲、復州影子戲、海寧影子戲、江漢平原影子戲、陸豐影子戲、華縣影子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影子戲、凌源影子戲等等。由...
汪天穩,男,漢族,1950.年5月2日出生,陝西省渭南市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陝西省皮影協會主席、中國西安皮影博物館副館長、中國皮影藝術雕刻鑑定專家。人物經歷 1962—1975 師從李占文先生學習皮影雕刻技術;1976年,與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合作拍攝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