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英

呂碧英

《呂碧英》是陸豐皮影的一種戲劇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呂碧英
  • 外文名:無
  • 類別:戲劇皮影
  • 相關:《搬仙》
  • 起源地:華縣
基本簡介,製作工藝,

基本簡介

陸豐皮影每到一個新地方演出,有"洗釵"之類的"淨場"習俗和開場戲《搬仙》的演出。"淨場"時,所有觀眾都必須暫時退出觀看場地,由演出的主持人桀雞、燃放爆竹,藝人在後台大鑼大鼓等以示驅邪,之後才允許觀眾入場。《搬仙》是開台例戲,演出"跳加官"、"跳三仙"(福、祿、壽)之類的吉祥戲,本來以正字表演,現在改為念白字。《搬仙》之後,要由一個名為"大頭坎"的角色,念一段順口溜。"大頭坎"頭顱奇大,前額突出,後腦拖一條髮辮、著馬褂,作紳士狀。順口溜以當地鄉約鄉規為內容,語多詼諧,表演滑稽。這一特殊節目未見於其它劇種,當是陸豐皮影藝人的創造。這一節目在後來的演出中往往被省略。
當時皮影演出的劇目相當豐富,可以連續演七十多天而不重複,著名的傳統劇目有《高文舉》、《祝英台》、《秦雪梅》、《呂碧英》四大連戲;另外還有《三十六變》、《桃花過渡》、《珍珠記》、《杜十娘》、《波月洞》、《李彥榮認妻》等幾十個劇目。劇目以唱白字戲為主要曲調,拉腔唱"啊咿噯",以福佬方言(閩南語系)道白、演唱,唱腔結構為曲牌聯綴體,常常運用滾唱、滾白。曲牌有《四朝元》、《下山虎》、《駐雲飛》、《鎖南枝》、《經納襖》等。唱腔中還輔以正字曲(主體是大板曲的"而語而歌",行腔高亢,具有一唱眾和的特點。)和民間小調。間奏採用民間音樂的"弦詩",武打戲的伴奏運用正字戲的昆牌子,唱腔間樂與白字戲相同。樂器分文畔與武畔。操縱表演則有"生對眉""旦對臍""淨對肩"的動作規範。一般由一人至二人包演(操作)一台角色,表演者邊唱邊操作,把多個不同性格的角色表現出來。劇目不同,表演亦異,有的以唱腔取勝,做功細膩;有的以表演取勝,粗獷、誇張,變幻無窮。

製作工藝

陸豐皮影的影人、影景以牛皮或紙皮製作,影人高約六寸,五官輪廓分明,四肢比例與真人相仿,關節手腳活動靈活,眼睛能轉動,口可開合。製作影人、影景運用鏨刀、雕刀等工具技法,先用鏨刀鏨出輪廓,後用雕刀加以修飾;旦角兩臂採用布帛製作構成水袖,使動作柔和而多變。陝西華縣被稱為皮影故鄉。華縣位於中國陝西關中東部。研究證實,中國所有的戲曲種類,均起源於陝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於皮影,而皮影又起源於華縣。因而可以說,華縣皮影就是中國一切戲曲藝術的總源頭。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華縣皮影戲曲之意。華縣皮影不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品種,同時也是被國內外皮影界公認的所有中國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藝術種類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經典和最有資格代表中外皮影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陝西民間有一個傳說,似乎說明了皮影的來歷。據說西漢時,文帝劉恆的幼兒由一位宮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鬧不止,聰明的宮女便用梧桐樹葉剪成人形,借著紗窗的陽光,一面用手舞動梧桐葉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馬上轉哭為笑。華縣皮影戲人稱"五人忙",表演者包括主唱的"前聲",兼打大鼓彈月琴;負責操縱皮影的"簽手";負責敲鑼、打碗碗、擊鐃、打梆子的"坐槽";負責拉二弦琴和吹嗩吶的"上檔"以及負責拉板胡、長號和配合簽手的"下檔"。華縣皮影屬東路皮影,以碗碗腔皮影為代表,影人形制小巧,刻工講究,裝飾嚴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