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泰山皮影戲起源於清朝後期泰安城東翟氏家族,翟氏先祖是泰安城東人,大約在翟氏之前三代就已開始從事早期泰山皮影藝術的相關活動。
清朝後期,翟氏家族受泰安當地地方戲曲和泰山神話傳說的啟發,開始從事皮影戲表演活動。起初是自娛自樂、家族式的表演活動。後來隨著皮影製作工藝和表演技巧的逐漸成熟,翟氏家族開始嘗試著把皮影藝術作為謀生的手段,經常在東嶽廟會、香會、鄉村大集等地方演出。當時,泰山皮影戲的影人多用紙張製作,不過由於演出活動頻繁,紙制影人容易破損,翟氏先祖開始用牛皮或驢皮製作影人。
清末民初,泰山皮影戲的發展進入了相對穩定的時期,其演出遍布泰山周邊地區。這一時期,泰山皮影戲的聲腔由原來較為單調的山東梆子唱腔和地方小調,逐步豐富演變為老調、鼓調、南調、琴調、垛子板等,並且隨著觀眾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影人的製作工藝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20世紀50年代是泰山皮影戲繁榮發展的重要時期,第五代傳承人劉玉峰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把主要的工作放在《泰山石敢當》系列劇的創作上,創作出《石敢當戰獨角》等經典劇目,使泰山皮影戲的地域文化品格和風格更加突出,進一步確立了其在泰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期間,泰山皮影戲遭到嚴重破壞,開始銷聲匿跡,走向蕭條和衰亡。
2006年以後,泰山皮影戲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得以重新發展繁榮。
文化特徵
表演方式
泰山皮影戲的表演方式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2人至3人的合作演出,這一方式與濟南、棗莊的表演方式一致,都是1人伴奏,1人至2人操影和演唱;另一種是一個人全部包攬,即“十不閒”。所謂“十不閒”,是指在皮影戲的演出中,表演、操縱、伴奏、演唱、道白均由一個人獨立完成,即人的五官和四肢乃至大腦都不閒著,同一時間內,表演者“腦子想著詞兒,口中唱著曲兒,手裡舞著人兒,腳下踩著錘兒”,把全身都調動起來,一個人身兼數職,需要表演者有深厚的表演功底。
唱腔唱詞
泰山皮影戲的聲腔由早期的單一的山東梆子唱腔和地方民間小調,豐富為老調、鼓調、南調、琴調、垛子板等。根據人物性格的不同和劇目以及觀眾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曲調。
泰山皮影戲是一個典型的地方劇種,所用詞句大多是泰安當地土話,但到外地則不然,有時為了演出的需要,要提前準備兩個演出劇本,在泰安當地表演一個樣,到外地則另一個樣。泰山皮影戲的唱詞念白多以本白為多,比如一些小人物的對話。但主要人物大多採用韻白,一些用語都是採用百姓嘴邊常用的話語。
伴奏樂器
泰山皮影戲伴奏主要是打擊樂器(老三件),有鼓、鑔、木魚,後來在三件基礎上,又增加了大鑼、小鑼、小鑔,它所表現的打擊樂點主要有:四季頭、漫長錘、步步緊、緊急風、二層樓、鳳凰三點頭、下麒麟等。
表演道具
泰山皮影戲所用的表演道具主要有螢幕架、幕布(主幕、邊幕)、燈具、影人、布景、桌椅、馬匹、雲頭等。其影人製作工藝嚴謹考究。一個影人的製作要經過刮、磨、洗、刻、著色等24道工序,用手工雕刻3000餘刀而成。泰山皮影戲的影人結構一般分為9件,即頭、上身、下身、兩腿,一根胳膊分為上下兩件,有的表演則需要10件或11件。泰山皮影戲的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鑑泰山民間剪紙和傳統戲曲臉譜,逐步形成了帶有鮮明地域特點的臉譜系列。
舞台結構
泰山皮影戲表演的舞台結構主要有外框架、幕布、光源三部分組成,其舞台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固定式,另一種為移動式。固定式結構笨重,它常常被設計成古代門樓的樣式,做工雖然精細,但由於很重,不易搬動;而移動式則是用輕質金屬管制成,整體拼接而成的。前者用的幕布是3米×3米的,後者用的幕布是2米×2米的。光源的使用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起初的光源用的是植物油、蠟燭、馬燈、罩子燈,後來用的是汽燈、白熾燈、日光燈,再後來,用的比較多的則是螺旋管節能燈。
代表劇目
泰山皮影戲演出的主要劇目有泰山石敢當系列,如《石敢當大戰荊葛王》《石敢當龍角山除狼》《石敢當戰獨角》《石敢當滅金爪》《石敢當五閣廟捉鬼》《石敢當奈河避邪》《石敢當王莊裝媳婦》等,此外還有《西遊記》《東遊記》《封神榜》《孫龐鬥智》等連台本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泰山皮影戲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泰安民間美術、音樂、戲曲為一體,在民俗及地方歷史文化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傳承狀況
在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急劇分流,收人銳減的情況下,許多泰安皮影戲藝人改行從事其他行業,再加上西方文化對民族文化的滲透,傳媒以及各門類現代藝術對民俗文化的擠壓,使得泰山皮影戲像其他民間藝術一樣陷入失去記憶和話語的境地。
傳承人物
范正安,男,1945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泰山皮影戲),山東省泰安市申報。
保護措施
泰安市成立了市區泰山皮影藝術工作領導小組,並在2006年成立了泰山皮影戲學術研討中心,組織部分老藝人與專家座談,整理泰山皮影戲劇目、曲目,並把口傳劇目形成文字劇本,普通建檔,拍攝錄像、錄音資料。
泰安市市政府撥款15萬元作為泰山皮影戲保護髮展基金,泰安市民眾藝術館籌集資金4萬元,成立了泰山皮影戲保護研究中心,設立泰山皮影戲專門研究保護機構。
泰山皮影戲第七代傳承人范維國進一步開拓創新,採用諸如電視相聲、FLASH等現代傳媒手段,拓寬泰山皮影戲的客群群體範圍。他和山東易道動漫公司合作,用皮影彩信的形式詮釋古典名著《論語》,已經在浙江、廣州等省市推廣。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泰安市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獲得“皮影戲(泰山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皮影戲(泰山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泰安市泰山皮影藝術研究院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9月,泰山皮影戲在第四屆山東文博會中進行了表演。
2013年7月22日到8月21日,泰山皮影戲在中華傳統技藝精品展中進行了展演;同年10月30日,泰山皮影戲在基隆市舉辦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暨民間交流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6年5月,泰山皮影戲在萊蕪市首屆中國傳統民俗廟會中進行了表演;同年8月,泰山皮影戲在第六屆山東文博會中進行了表演。
2017年10月,泰山皮影戲在2017海峽兩岸“中華民族敬天祈福”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19年4月,泰山皮影戲在“華州非遺·影動神州”2019傳承技藝美麗中國·渭南華州皮影文化藝術周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2020年6月13日,“鄉村泰山皮影戲”在肥城五埠村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