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皮影戲

華亭皮影戲

華亭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華亭人把皮影戲叫牛皮燈影子、牛皮人人。沒有電燈時,皮影戲是以油燈為光源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進行表演的,皮影戲因此得名。又因在白天也可借陽光進行表演,又稱熱影子戲。華亭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剛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當他看到窗子上的人影時哭聲停了,而人影一消失,啼哭又起。秦始皇於是命宮人剪出人的形狀,不停的表演,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開始流傳至民間。從這個傳說看,作為先秦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和“秦皇祭天第一壇”所在地,皮影戲從其誕生之時起,是和華亭有著深厚淵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華亭皮影戲
  • 地理標誌:無
  • 批准時間:1978年農曆八月十二 
  • 非遺級別:無 
簡介,起源,特色,

簡介

華亭人把皮影戲叫牛皮燈影子、牛皮人人。沒有電燈時,皮影戲是以油燈為光源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進行表演的,皮影戲因此得名。又因在白天也可借陽光進行表演,又稱熱影子戲。

起源

華亭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剛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當他看到窗子上的人影時哭聲停了,而人影一消失,啼哭又起。秦始皇於是命宮人剪出人的形狀,不停的表演,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開始流傳至民間。從這個傳說看,作為先秦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和“秦皇祭天第一壇”所在地,皮影戲從其誕生之時起,是和華亭有著深厚淵源的。
中國是皮影戲的故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巧妙地利用自然界中“光”和“影”的原理,發明和創造了一種融繪畫、雕刻、文學、戲曲、音樂、表演於一體的古老而又獨具特色的民間劇種。“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舞動百萬兵”,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皮影戲的藝術風采。

特色

據趙咀皮影戲班子的藝人們介紹,皮影戲雖然種類繁多,但區別主要在聲腔和皮影造型兩個方面。華亭縣皮影戲在其流傳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較為明顯的特色。一是華亭皮影戲以演唱華亭曲子戲劇目為主,雜以秦腔劇目。這既有別於以演唱秦腔為主的陝西皮影戲,也有別於以演唱“碗碗腔”為主的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戲。二是在皮影大小上有差別。陝西皮影戲高約50cm—60cm,莊浪皮影高約15cm—25cm,華亭皮影則居中,一般高約30cm—35cm。
相傳明永樂年間,甘肅蘭州和華亭的皮影戲傳入河北涿州,唱“老虎調”,影人高達50多厘米,人稱“涿州大影”,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並形成東、西城兩派;再傳至灤州,稱“灤州影”;又至樂亭縣,稱“樂亭影”。清末,因皮影戲與義和團有關,被誣為“懸燈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