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皮影戲(桐柏皮影戲),河南省桐柏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桐柏皮影戲屬豫南皮影戲的西路派,是一種集繪畫、雕刻、古典文學、民間音樂、演唱、民俗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文化藝術形式。桐柏皮影戲起源於南宋時期,其皮影製作考究,鏤刻線條大膽粗獷,人物造型敦實樸拙,具有豫南民間藝術風格,其唱詞道白中常見豫南民間農諺、笑話、俚語、歇後語等,具有地方鄉土人文氣息。

2011年5月23日,皮影戲(桐柏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1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申報地區:河南省桐柏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腔特點,伴奏樂器,表演道具,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活動,

歷史淵源

桐柏皮影戲始於南宋初年,當時金兵南犯,岳飛率軍駐紮在桐柏毛集鎮東二十里處的石門溝,曾多次出兵信陽,阻遏金兵南下。當時,不少皮影藝人因仰慕岳飛的忠勇而隨之流入桐柏,進入“岳家軍”勞軍,從此落腳桐柏。桐柏皮影戲由於皮影體積小,箱具輕便,五六人便可湊成一台戲,比較適合山區演出,所以皮影戲流入桐柏後便很快發展起來。當時有不少是專業的藝人,如家住固縣鎮的大王麼、小王麼等。後因戰爭與天災人禍,社會動盪不安,影戲隨之而衰,但當時還有五六百人從事皮影戲的演出。湖北隨縣部的皮影,亦屬於“桐柏皮影”風格。
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桐柏皮影戲
明清時期桐柏皮影戲曾盛極一時,到清代康熙年間,桐柏縣全縣有120擔影戲班子。
清末民國時期,桐柏皮影戲雖然開始衰弱,但桐柏縣全縣仍有84擔影戲箱。
1958年,桐柏皮影戲僅剩一擔影戲箱。
1964年,桐柏皮影戲的影戲箱有10餘擔箱。
“文化大革命”期間,桐柏皮影戲被列為“四舊”,被禁演17年,很多影戲箱都被燒掉,月河鎮羅堂村大隊幹部李滿倉藏匿起一擔由清朝流傳下來的影戲箱,才使桐柏皮影戲沒有滅絕。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推行文藝“百花齊放"政策,桐柏皮影戲枯木逢春,被保留下來的影戲箱開始重見天日,成了桐柏皮影戲的模板,再次呈現在觀眾面前。
由於桐柏皮影戲起伏不定的狀況,引起了政府和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2010年,桐柏皮影戲又發展到4擔影戲箱。

文化特徵

唱腔特點

桐柏皮影戲的唱腔音樂與桐柏縣當地的民間音樂關係密切。桐柏當地民眾音樂生活表明,山歌、淮源大鼓、花鼓戲與桐柏皮影戲的唱腔存在著“血緣”關係,且三者的方言聲調又接近湖廣韻,故形成了桐柏皮影唱腔明亮、秀麗、委婉動聽的藝術特點。
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桐柏皮影戲
桐柏皮影戲的唱腔音樂體制以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輔的綜合性音樂形式。板式多為一板一眼,2/4節拍,速度有快、中、慢之分,唱腔音樂為五聲“羽、徵”調式。
桐柏皮影戲的基本唱腔有:請神調、平腔、小腔、大腔、老生調、老婆婆調、悲調、醜調,其中悲調和老生調已基本失傳。其唱腔有嚴格的使用規則,每個角色行當有固定的唱腔。請神調用於請神戲,平腔用於小生行,小腔用於旦行,大腔用於淨行,醜調用於醜行,老婆婆調用於老旦行。
桐柏皮影戲各行當均由男演員演唱,一人多角,在聲音的運用上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旦角和生角均用假嗓;老生、老旦和淨角用本腔演唱,淨角發音粗獷,唱腔剛勁;丑角亦用本腔間或使用假聲,以表現起活潑、滑稽的性格。主唱與伴奏者在一個段落高潮時出現幫腔。

伴奏樂器

桐柏皮影戲所用的樂器分為吹奏樂和打擊樂,沒有絲弦,其打擊樂由開台鑼鼓、唱腔鑼鼓、身段鑼鼓三部分組成,其中,開台鑼鼓有“鬧台”和“花鬧台”之分;唱腔鑼鼓用於唱腔的起板、死板,藝人稱之“砸牙子”,為一段散板唱腔及間奏;身段鑼鼓主要用來伴奏身段表演。
桐柏皮影戲表演常用的樂器有:嗩吶、大鑼、大鑔、板鼓、鼓、板、小鑼。
根據不同場合的演出,桐柏皮影戲的樂器配置也比較靈活,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組合形式:其一,四人組合式,它是外出演出時常用的組合形式,一般性的場合都可以用。其中一人掌簽唱戲,三人伴奏,樂器分工為一人司堂鼓、板鼓和板,一人打大鑼、小鑔和吹嗩吶,一人打大鑔、小鑼。這是桐柏地區皮影戲班經常使用的組合方式。這一組合方式有兩個缺點:傳統桐柏皮影戲演出使用兩支嗩吶,一支主要嗩吶,一支次要嗩吶,桐柏當地人稱“主笛”和“副笛”,由於人數限制只能演奏一支嗩吶,缺失兩支嗩吶的呼應,削弱了聲部的層次感,影響整體音響效果。同時,四人組合大家比較忙碌,尤其是掌簽者,集開場小鑼演奏和操簽唱戲於一身。其二,六人組合式,這種形式常用於較為正式場合演出。兩人掌簽唱戲,四人伴奏。樂器分工為一人司堂鼓、板鼓,一人打大鑔、小鑔、小鑼,一人打大鑼、吹副笛,一人吹正笛。這種組合方式有“正笛”和“副笛”的呼應搭配,聲部層次感明確,音響效果豐滿,能夠較好地營造戲劇氛圍。
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桐柏皮影戲

表演道具

桐柏皮影戲的影人製作選料考究,多用小黃牛皮或驢皮,其製作工序井然,造型敦實樸拙,雕鏤線條流暢粗獷。一般影人高一尺三寸,人體比例協調勻稱,整體威武高大,著色大紅大綠,色彩明麗,有著鮮明的豫南民間藝術風格。

代表劇目

因桐柏皮影戲各班之間互有交流,演出人員互有流動,加之師承相近,故各班所演劇目大同小異,其所演出的多為古裝劇目,有連演20本(即可演20個晚上)的連台劇目,也有許多演一個晚上的單本劇目。連本劇目有《隋唐演義》《薛仁貴征東》《樊梨花征西》《薛剛反唐》《說岳前傳》《彭公案》《施公案》等14部,單本劇目有《七擒孟獲》《三打白骨精》《楊九郎下山》《酒樓封官》等60餘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價值:桐柏皮影戲表演內容廣博,演繹的人物、唱、白,涉及農諺、笑話、語、歇後語等,同時集中了豫南山區豐富的民風民俗,文化價值較高。
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桐柏皮影戲
歷史價值:桐柏地處南北文化交融點,歷史悠久,同時桐柏皮影流入歷史較早。在其愈千年的生存歷史中無不攜帶著地域歷史文化的印痕,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音樂文化價值:桐柏皮影戲是音樂與民俗的較好結合,是融藝術審美與社會生活於一體的文化形態,是一種活態的藝術。其唱腔音樂獨特,因而有重要的劇種價值。
學術研究價值:桐柏皮影戲承載著豐富的桐柏山區人文信息,皮影班綜合了音樂、編導、繪畫、刻、演唱、祭祀民俗等內容,具有較高的民間藝術學術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型傳媒技術的普及,傳統的皮影戲漸漸出現沒落的趨勢,其活動空間漸漸縮小,從業人員越來越少,桐柏皮影戲後繼乏人,面臨傳承危機。

保護措施

2014年11月,桐柏皮影戲受到國家財政補助40萬元,為桐柏縣全縣4個皮影戲劇團購置並發放全套音響、伴奏器材、電腦、提字機、影棚、影戲箱等設備;同年12月8日至11日,桐柏縣連續舉辦了4期桐柏皮影戲講習班活動,培訓學員80人次。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桐柏縣人民文化館獲得“皮影戲(桐柏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皮影戲(桐柏皮影戲)項目評估合格,桐柏縣人民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57年,桐柏皮影戲劇目《火焰山》在南陽地區“曲雜木皮”大賽中獲得二等獎。
皮影戲(桐柏皮影戲)
桐柏皮影戲
2005年,桐柏皮影戲在河南省第二屆文化藝術節中獲得6項金獎。
2006年春,桐柏皮影戲在南陽市幼兒教育皮影戲展演中獲得一等獎。
2007年9月,桐柏皮影戲在南陽市小品小戲曲藝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2008年10月27日,桐柏皮影戲《鳳還巢》在“改革開放30年基本國策在河南”人口文化才藝絕活大賽活動中獲得金獎。
2009年1月,桐柏皮影戲《樊梨花》在南陽市第七屆戲劇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2014年7月,桐柏皮影戲《樊梨花征西》在南陽市委宣傳部組織的“唱響白河”文藝晚會活動中獲得優秀節目獎。

重要活動

1989年,桐柏皮影戲參加了“河南省民間藝術節”。
2003年10月,桐柏皮影戲參加了“淮河源文化節”活動。
2005年,桐柏皮影戲參加了“第二屆河南省民間文化藝術節”演出活動。
2007年,桐柏皮影戲參加了“首屆中國鄭州炎黃文化周——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藝術精品展演”活動。
2010年,桐柏皮影戲參加了南陽市委宣傳部組織的“歡樂南陽”文化活動。
2013年,桐柏皮影戲參加了鄭州綠博園第三屆端午文化節現場公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