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湖南皮影戲),湖南省衡山縣、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8年6月7日,傳統香製作技藝(福建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是Ⅳ-9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戲(湖南皮影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1
- 申報地區:湖南省衡山縣、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皮影戲(湖南皮影戲),湖南省衡山縣、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8年6月7日,傳統香製作技藝(福建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是Ⅳ-91。
皮影戲(湖南皮影戲),湖南省衡山縣、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08年6月7日,傳統香製作技藝(福建香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皮影戲(衡山影子戲),是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的地方傳統戲劇藝術。湖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衡山影子戲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民間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為民眾喜聞樂見,經過傳承和發展,遍布衡山縣及周邊地區。衡山影子戲以2人包打包唱...
湖南皮影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
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常見有四川皮影、湖北皮影、湖南皮影、北京皮影、唐山皮影、山東皮影、山西皮影、青海皮影、寧夏皮影、陝西皮影,以及川北皮影、隴東皮影等風格各具特色的地方...
望城皮影是湖南長沙地區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當地曾流行一句諺語:“河西班子,瀏陽鞭子”。這句話是說長沙河西(今其地多在望城境內)的皮影戲班社如瀏陽鞭炮一樣,非常聞名。名稱 望城皮影 歷史起源 望城皮影戲,在清代已具盛名。望城...
皮影戲在我國最紅火的時候,從元明開始以地方分為不同流派,如陝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雲南皮影、東北皮影、湖南-廣東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用,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僅以北京為例,皮影就分東...
長沙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歷史悠久,傳說始於漢,盛於宋,但據考證,它形成於明朝萬曆(1573-1619)年間。舊時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於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發展歷史 清光緒以前,皮影戲的影...
檟山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藝術形式之一。流傳於湖南株洲。人物造型淳樸粗獷而不失典雅,其劇目、唱腔多與地方戲相互影響,由劇本、表演、導演、造型、音樂及舞台美術等內容組成。檟山皮影是用獸皮或墊圈紙雕刻出生旦淨末醜等各類人物...
皮影戲是流傳於全國各省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又名“燈影戲”...
湘東皮影戲,流傳於中國江西省萍鄉市的傳統戲劇,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湘東皮影戲於清代同治年間從湖南省攸縣高梘鄉傳入,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湘東皮影戲在表演形式注重對影偶進行突破空間限制;在影偶造型上側重吸取民間刺繡、剪紙...
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初建於1956年,是湖南省全省唯一以少年兒童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專業表演藝術團體。分為木偶和皮影兩個演出團。劇院多次出國訪問和參加國際木偶節,先後出訪過朝鮮、捷克、波蘭、前蘇聯、法國、瑞士、匈牙利、前南斯拉夫、...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戲中“影人”是根據劇中角色和襯景的設計,用驢皮或牛皮、羊皮經刮制、描樣、雕鏤、著色、燙平、上油、訂綴而成。人物臉譜和服飾造型生動形象,...
《石三伢子》是湖南省木偶皮影劇院推出的大型木偶兒童劇,共分11段。名字來源 在青山環抱的湖南韶山,一位母親唯恐她的第三個孩子也過早夭折,於是讓他拜石為母,並取乳名“石三伢子”。石三伢子漸漸成長為濃眉大眼的少年,他像石頭一...
《皮影》是2019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力群。內容簡介 皮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它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不僅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流傳廣泛、遺產豐富,同時在美術造型、文學劇本、...
《民間皮影》是2000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綿璐,主要介紹民間皮影藝術。本書對這一獨特的漢族民間藝術,從其造型、雕刻工藝、表演、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等方面做了詳細的介紹。皮影,又稱“燈影戲”或“影戲”,是廣泛流傳...
《皮影》是2016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童芸。內容簡介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用獸皮或紙板剪製成形象,借燈光照射形象的影子來表演故事,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民間戲曲形式。皮影戲吸收了中國各地民間戲曲和曲藝的精華...
皮影戲(弦板腔)是流傳於陝西省乾縣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弦板腔皮影戲流傳於關中乾縣、興平、禮泉、鹹陽等地。弦板腔又稱“板板腔”,由主要伴奏樂器“二弦子”和敲擊樂器“板子”而取名。形成於清代...
宋偉軍,長沙市級非遺皮影戲傳承人,湖南省瀏陽市鎮頭鎮躍龍村人,14歲開始學習皮影戲,每年他都在長株潭等地演出百餘場。曾參與皮影戲演出一萬餘場,個人原創數十本皮影戲劇本。藝術創作 近些年除了演出傳統的古裝皮影戲,宋偉軍還創作...
張喜民 張喜民,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皮影戲(華陰老腔)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所獲榮譽 2023年5月10日,入選2022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慶陽環縣皮影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2年6月9日,中國民俗學會正式命名環縣為“皮影之鄉”。慶陽皮影歷史悠久。清末民初的皮影藝人解長春在皮影的製作和演唱諸方面,作了大膽的改進,給古老的皮影藝術以新的生命。解長春的傳人,...
何懷玉是長沙皮影第三代傳承人何志明的兒子,看到父親對劇目的整理力不從心時,30多歲的何懷玉辭掉了電力機關的工作,與父親一起,在長沙雨花區非遺館開設了一家皮影傳習所。人物評價 湖南長沙皮影戲傳承人——何氏父子,就在用自己的...
皮影戲(阿宮腔),流傳於陝西省富平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起源於禮泉縣一帶,以“燈影戲”方式傳承,後流傳於富平縣。因唱腔具有翻該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官腔。特點是嫻雅婉轉、剛勁...
《中國民間皮影》是2003-年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孫建君。內容簡介 皮影,那種另人驚絕的絢麗與精細已難以得見!!!也許在一些特別的場面,比如當年看電影《活著》,畫面轉折處總有那個皮影的影子。一段生活的滄桑,一出包含...
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流傳於湖北省潛江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潛江、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
1987年陸豐皮影戲劇團遠赴日本演出,影身達到了最佳的透明度,引起了日本觀眾的轟動,他製作的影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北京、黑龍江、湖南等地的皮影劇團被廣泛使用。蔡錦鎮,男,漢族,1962年生,廣東陸豐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
該劇講述了1951年秋,公安部隊在西南小城竹山,與妄圖策反的國民黨潛伏特務及其滲透的一支神秘皮影劇團,圍繞軍工廠而展開了曲折鬥爭的故事。劇情簡介 1951年秋,朝鮮戰場鏖戰正急。敵情治單位發現志願軍使用的新型火箭彈威力強大,台灣國民黨...
皮影戲(通渭影子腔),甘肅省通渭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通渭影子腔是廣泛流傳於通渭縣民間的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人偶來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通渭影子腔起源於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