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流傳於湖北省潛江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1
- 所屬地區:湖北潛江
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流傳於湖北省潛江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流傳於湖北省潛江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南部的潛江、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潛江、沔陽(今仙桃市)、天門、監利、洪湖、京山、公安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江漢平原南依長江,中貫漢水,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皮影戲在這裡找到了滋生和繁榮的土壤。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
沔陽皮影戲內容豐富,有楚漢相爭、三國、水滸、西遊等300多個劇目。這些“劇本”實際上只有劇目的條文,在表演時全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唱、做、念、打渾然一體,其口頭文學藝術形式是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又一主要特徵。沔陽皮影戲的唱腔以漁鼓腔、歌腔為主,配打擊樂伴奏,以一唱眾和的形式進行演唱。
歌腔、漁鼓腔是江漢平原民間流傳的民歌小調,經過歷代藝人們的吸收和演進,成為了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兩大唱腔。“歌腔”是源於東周時期楚國之民歌“雞鳴歌”,傳到後來,雞鳴歌與皮影戲相結合,演變為《雞鳴腔》。江漢平原皮影藝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臉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藝,不斷地修改,後與...
沔陽皮影戲,俗稱“皮影子”,它以沔陽漁鼓(湖北漁鼓之前身)行腔,沔陽方言道白,故命其名。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洪湖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人們喜愛。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
天門皮影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戲曲藝術。源遠流長,其歸納在江漢平原皮影戲之中。江漢平原皮影,是把流行於原荊州地區的天門、潛江、沔陽、監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地的皮影實行了大一統的歸納。這一湖北省的傳統民間娛樂曲藝,在長期的演唱過程中,各地藝人們推進了其唱腔藝術的發展,使其個性鮮明。...
江漢平原皮影藝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臉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藝,不斷地修改,後與《薅草歌》相融才變為歌腔,成為江漢平原皮影戲的主要唱腔,並形成了獨具江漢特色的歌腔皮影戲。以後被民間人們稱“黑哇子腔”和“嘩嘩咿腔”。歌腔搬上皮影舞台後,民間人們每年在春秋兩季以迎神賽會的風俗...
沔陽(今仙桃)民間流傳“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牆壁),老婆挨眉(批評)捏悶脾(受氣)”的歌謠,足見皮影戲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漁鼓皮影戲現已入選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溯源 仙桃市原名沔陽縣,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沔陽人民能歌善舞,這裡湖上有漁歌,坡上有樵歌、田裡有薅草...
《江漢平原皮影戲傳承》是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嚴祖斌。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以江漢平原皮影戲為研究對象的專著。作者身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具有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全書不僅學理性地綜述了江漢平原皮影戲的沿革、發展、唱腔、詞例等,還包含了作者創作的皮影戲劇本多部。全書共分四章,加附錄。全書...
皮影戲是流傳於全國各省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是一種用獸皮或紙板剪制形象並借燈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戲曲形式。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皮影戲的起源歷史悠久,是一種以獸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蠟燭等各類...
皮影戲(四川皮影戲),四川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1851年到1853年,四川本土手藝人吸取蜀錦、蜀繡、民間剪紙和印染中的地方色彩,使得四川皮影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唱腔主要借用川劇五大聲腔,此外還博採民間流行的山歌、小調及佛教、道教音樂,兼收並蓄,自成一體,反映了四川地區的風俗...
皮影戲(弦板腔)是流傳於陝西省乾縣地區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歷史淵源 弦板腔皮影戲流傳於關中乾縣、興平、禮泉、鹹陽等地。弦板腔又稱“板板腔”,由主要伴奏樂器“二弦子”和敲擊樂器“板子”而取名。形成於清代初年。文化特徵 弦板腔皮影戲創造出【大開板】等多種唱調,樂器又加進了二胡...
各地皮影的音樂唱腔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有沔陽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在秦、晉、豫...
《皮影》是2016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童芸。內容簡介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是用獸皮或紙板剪製成形象,借燈光照射形象的影子來表演故事,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民間戲曲形式。皮影戲吸收了中國各地民間戲曲和曲藝的精華,在各地鄉間廣受歡迎。本書介紹了皮影戲的發展與流派、表演與唱腔,以及影人...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等等。由於皮影戲在中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其音樂唱腔的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
《中國皮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藝術,於1995年6月8日發行的,志號為1995-9的特種郵票。《中國皮影》郵票全套4枚,分別描繪了陝西東路的淨角、河北灤縣的小生、山西孝義的紙窗影人、四川大邑的旦角形象。發行背景 皮影戲俗稱“土影戲”、“影子戲”、“燈影戲”,是中國的古老劇種...
皮影戲(雲夢皮影戲),湖北省雲夢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雲夢皮影戲起源於清代中葉時期,其在流傳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表演形式和製作風格。從整體而言,雲夢皮影戲輕裝簡從,演出只需要兩個人,前台藝人負責操縱皮影和演唱曲調,後台藝人負責擊樂伴奏。俗稱打鑼腔或二人台,素有戲劇輕騎之稱。
皮影戲(騰衝皮影戲),雲南省騰衝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騰衝皮影戲是流傳久遠、影響廣泛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又被人們稱為“影子戲”“燈影子”。皮影戲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騰衝皮影藝術的引進是從明代開始的。相傳明朝洪武年間,傅友德和穆盈率領軍隊攻占雲南,消滅了元朝的王曦梁,漢族移民開始...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遼寧省瓦房店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在明朝傳入遼南地區,復州皮影文化由此開始形成,經過歷史的發展,幾經傳承和演變,最終形成了紮根本土、具有地方特色的復州皮影戲文化。復州皮影戲的影班多包含六至七位演員,表演時以鑼、鼓、板、鈸等樂器伴奏,其劇目...
湯先成,男,漢族,1953年生,湖北潛江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湯先成從小就十分酷愛雕刻藝術,六七歲時就能雕刻簡單的影頭和影身,在伯祖父和父親細心指導下,二十餘歲就全部獲得湯格皮影雕刻工藝真傳。從牛皮的選擇、削整到皮影的下坯、吊掛、製圖、...
1958年龔本槐還同皮影藝人高鳳成、楊雙林等人一起進行皮影藝術革新:第一次對漁鼓皮影音樂記譜、配過門、加上樂器伴奏;在聲腔上對男女的唱法作修飾處理;在雕刻上借鑑戲劇舞台布景對皮影戲景物造型作了大的改進。此外,還嘗試利用現代燈光、色片對皮影舞台氣氛加強演染。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江漢平原漁鼓皮影藝術一次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