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百塔寺位於
西安市
終南山北麓
長安區王莊鄉天子峪口,地勢高敞,視野遼闊。東眺
五台翠華,群峰聳立;西覽
草堂煙霧,
灃水碧濤;南依巍巍
秦嶺,林木蔥鬱;北視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正所謂
龍脈龜背,風景絕佳,隋唐時期即為
佛教僧侶修行之道場。
古寺簡介
百塔寺始建於
西晉太康二年(281),隋開皇十四年(594)復建,稱至相道場。因
三階教創始人信行
禪師圓寂後葬於寺院附近,故又名信行禪師
塔院。是
隋、
唐佛教三階教的祖庭。唐
大曆六年771)改名為百塔寺。百塔寺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規模巨大,殿宇宏偉,寺僧眾多,占地千畝,有“騎馬關山門”之美譽。據北宋宋敏求《長安志》載:
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興教院,後又復名為百塔寺。
同時的
金石學家張禮在《
游城南記》中說:“百塔寺在梓谷(即天子峪)口,唐信行禪師塔院,今謂之興教院,小塔累累相比,因謂之百塔。”可見宋時百塔寺之規模猶存。此後寺院不斷衰敗。明代金石學家趙在長安附近遊覽時,著有《訪古遊記?游城南》一書,其中記載有:“(
胡村寺)又東南五里為百塔寺,本信行
禪師塔院。山畔,唐裴行儉妻庫狄氏葬塔尚存。余小塔,《記》(指張禮《游城南記》)所謂累累相比,‘謂之百塔’者。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
石幢經,無可書,殊絕。寺亦入秦邸,故莊嚴稍勝。殿壁金元舊畫,雄偉可觀。寺僧又出一像,紗帽金龍紅袍,雲得之承塵,意是金元達官修寺者像也,余為一詩而下。”詩即《游城南百塔寺》一詩:“遙望百塔寺,寺邊塔累累。下有敷榮草,上有紛披枝……”根據對文獻資料的分析,
明代百塔寺的規模還相當巨大,頗為可觀。
歷史沿革
清同治元年(1862)南山一帶諸多寺院均毀於戰火,百塔寺亦未能倖免。時人王弘度《游百塔寺》詩云:“谷口逶迤百塔深,望中煙霧費招尋。荒蕪蒙蔽千年跡,新碣又留一代新。僧老那知思往事,客來猶自續高吟。憑欄舒嘯情何極,澗水蒼茫隔暮陰。”由此可見當日百塔寺荒涼破敗的景象。
民國初年,該寺殘墟猶存,規模已大不如前,只留下北門城樓(即山門)垣牆、古槐、照壁依然可觀。殘垣記憶體殿堂三座,皆五開間,名禪興堂、德道堂、十方道場。寺院後有藏經樓,另有僧舍六十餘間,當時寺院住持為心開和尚。院內外有
唐槐四株,重達兩千餘斤的鐵鑄古洪鐘一口,直徑四尺的黑鐵鍋兩口,枝繁葉茂的參天
銀杏樹一株,寺西有方形五級磚塔一座,直插碧空,獨立
終南。在寺之東南山下有塔院四十餘畝,俗稱“尚人墳”,存大小石塔數十座。
為了修建軍隊營房,將百塔寺大殿廟宇大多拆毀,法器什物搶劫一空,伐樹毀像,寺內之古鐘、
大鍋、名人
壁畫、
經幢毀之淨盡,蕩然無存。至1949年,百塔寺僅存大殿三間,
僧房六間,留寺
二僧圓寂後,寺徹底毀棄。當地民間流傳有順口溜曰:“第七分校,不乾正道;白天睡覺,黑夜拆廟;不要
磚瓦,單要
木料。”反映出老百姓對
毀廟之深惡痛絕。
寺院景致
百塔寺自晉代開始即成為遊覽勝地,歷代名人多有訪游。東晉王羲之在此寫過《心經》石碑,碑現存西安碑林內。北宋蘇軾遊覽
南五台諸寺及
草堂寺、太平峪時,曾止宿於此寺。明趙、清王弘度都作過《百塔寺》詩抒情詠懷。寺內現存有刻於唐貞觀五年(631)的《化度寺故僧邕
禪師舍利塔銘》,總章三年(670)的《道安禪師塔銘》及立於開元四年(716)的《太常協律裴公妻墓誌》等碑銘。大殿後的
銀杏樹,相傳為隋、唐時栽植,被稱為“中國第二銀杏樹”、“千年
活化石”,高約30餘米,樹冠達百餘米,樹圍18餘米,濃蔭覆蓋半個寺院。銀杏樹歷盡千年風霜,依然枝葉茂盛,長勢見旺,1998年西安市公布為重點保護文物。1999年日本三階教研究專家西本照真大師蒞臨百塔寺,稱讚說“此樹是
三階教興衰的活見證”。
最近一次修復百塔寺是在1986年,
隆和老和尚帶領僧眾弟子,於銀杏樹旁新建
大雄寶殿一座,殿內塑有
釋迦牟尼佛像一尊,流光溢彩,栩栩如生,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西為幽冥教主
地藏王菩薩,兩邊牆壁上有
十八羅漢拓版畫像,姿態各異,肅穆莊嚴。寶殿前廣植松柏棕櫚,竹木
花卉,鬱鬱蔥蔥,曲徑通幽,殿後千年
古樹生機盎然,濃蔭覆蓋,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晨鐘暮鼓,淳樸典雅,再一次成為佛家弟子參禪禮佛的理想場所。現任住持隆和法師,長安人,童貞入道,今年愈八旬,為西安市
佛教協會理事。
知名禪師
歷史上與百塔寺淵源最為深遠的僧人要數三階教創始人信行
禪師。信行(540~594),隋僧人,
本姓王,
魏郡(今河南安陽市)人。少年出家,博通經論,17歲在相州(今河南安陽市)
法藏寺出家,後舍
具足戒,行
頭陀苦行,重視行持,認為
佛教應趨時宜,實行濟度,不應空講理論,極力宣揚大乘利他精神,一切眾生皆為真佛,發願為眾生施捨生命財物。主張親執勞役,日止一餐,路見男女,皆行禮拜。著有《對根起行雜錄集》、《三階位別錄集》、《三階佛法》等35部著作,共44卷。開皇七年(587),受
隋文帝之召入京,於
真寂寺建立別院,頗客群多僧俗的皈敬。曾先後在真寂、
光明、
慈門、
慧日、弘善等寺院建立三階道場,全盛時,在長安55寺內相繼建立了別院。至此,
三階教正式創立,盛極一時,相繼傳入朝鮮和日本。隋開皇十四年,信行圓寂於真寂寺,弟子淨名、慧了等300餘人,依囑林葬信行法師,收其屍骨,建塔於梓谷鴟鳴阜(今
終南山天子峪)。後來其弟子數百人,效仿林葬法,“以身布施”,圓寂後皆葬於信行墓塔後或兩側。天長日久自然形成了以信行墓塔為中心的數百塔院。因石塔累累,唐大曆六年(772)改名為百塔寺,成為三階教的祖庭。
地圖信息
地址:108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