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

白腰雪雀(學名:Montifringilla taczanowskii)小型鳥類,體長14-18厘米。額和眉紋白色,上體灰褐或沙褐色、具暗褐色縱紋,腰白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具白色端斑,兩翅黑褐色,翅上初級覆羽具白色端斑,外側飛羽基部白色,形成翅上大塊白斑,下體白色,嘴夏季黑色,冬季黃色。相似種褐翅斑雪雀腰不為白色,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白色;白斑翅雪雀也與該種很相似,但腰不為白色,頦、喉黑色。區別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棲息於3000-4500米的多裸岩的高原荒漠、草原沼澤邊緣,喜結小群枉於群集處,棲息、營巢於鼠兔廢棄的舊洞中。白腰雪雀是中國特產鳥類。主要分布於中國各地區,也偶見於南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白腰雪雀前額白色或近白色,先黑褐色具暗褐色貫眼紋和白色或近白色眉紋,頭頂、後頸、耳羽側淡灰褐色。背肩淡灰褐或沙褐色具暗褐色縱紋,腰白色。尾上覆羽白色具黃褐色或土褐色端斑,中央一對尾羽黃褐(夏)或暗褐(冬)色,其餘尾羽黑褐色具白色端斑,且越往外側尾羽白色端斑越大。翅上初級覆羽黑褐色,先端白色,其餘覆羽與背同色。飛羽黑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翈白色,尖端黑褐色,第二、三四枚初級飛羽外翈具窄的白色羽緣或白色羽緣不明顯,內翈中部邊緣具白斑,內側初級飛羽基部一半為白色,次級飛羽具白色端斑,羽基亦為白色。下體白色或污白色,胸沾褐灰色。
雌鳥和雄鳥大致相似,但前額白色範圍較小,尾部白色羽端亦較窄少。幼鳥上體較灰,縱紋不明顯。虹膜茶黑色,嘴夏季黑色,冬季黃色,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0-43g,♀20-40g;體長:♂140-180mm,♀130-170mm。嘴峰♂11-14.5mm,♀12-14mm;翅♂92-116mm,♀96-108mm;尾♂58-81mm,♀62-86mm;跗蹠♂21-26.5mm,♀21-24.5mm。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山草地、草原和有稀疏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帶,築巢於牆洞、廢棄鼠洞或地面,是一種耐寒的高山、高原草地荒漠鳥類。

生活習性

主要以草子、植物種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繁殖期間喜吃昆蟲。所吃昆蟲種類主要有蟲、象鼻蟲步行蟲甲蟲等。
成對或小群活動,棲息環境較為穩定,尤其是繁殖期間,冬季進行小範圍的遊蕩或垂直遷徙,成群在雪地上,有時也到居民點附近牲畜棚中活動和覓食,善於在地上奔跑跳躍。飛翔甚有力,但飛行高度較低,通常離地10m左右,每次飛行距離不遠。善鳴叫,尤其是繁殖期間,叫聲似“duid、duid”或“Jie、Jie、Jie”。

分布範圍

白腰雪雀是中國特產鳥類,主要分布於中國青海東北部祁連青海湖、東部大通河天峻貴南門源、南部玉樹,西藏南部亞東帕里拉、班戈,西南部改則、革吉、普蘭、東部芒康昌都地區,四川西北部石渠德格、西部甘孜巴塘和北部若爾蓋等地。
偶見於印度錫金尼泊爾
白腰雪雀分布圖白腰雪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白腰雪雀的繁殖期為每年的5月至8月。繁殖期間雄鳥甚為活躍,鳥常圍繞著雌鳥鳴叫,並相互追逐。在求偶期間,雄鳥還進行像百靈鳥一樣精巧的炫耀飛行和在地上作求偶跳舞表演,同時還發出一種像擊鼓似的歌唱聲。營巢於岩石洞穴、廢棄房屋牆洞和鼠兔廢棄的洞穴中。由於經常出入於鼠兔洞中,而鼠兔又很少攻擊它們,故被人們稱之“鳥鼠同穴”。實際上它們並非同時居住在一起,白腰雪雀僅利用鼠兔的棄洞或盲洞營巢和休息。巢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羊毛、鼠毛等獸毛和鳥類羽毛,洞長約1.5米,外徑19cm,內徑8.5cm,高10cm,深6cm;巢內卵5枚,卵白色,大小為23.2-24.6mm×17.0-17.3mm,重3.4-3.7g。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記錄。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白腰雪雀主要分布於中國西藏青海四川等青藏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地,種群數量局部地區較豐富。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