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無脊椎動物)

蝗(無脊椎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蝗 huáng 〔~蟲〕昆蟲,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蝗科。種類很多,軀體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適於彈跳,常常成群飛翔,是農業害蟲,亦稱“螞(mà)蚱”;簡稱“蝗”,如“~災”,“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蝗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直翅目
  • 亞目:蝗亞目
  • :蝗科
  • 分布區域:世界上除南極洲以外的大部分地區
生物介紹,生物種類,研究價值,食療價值,

生物介紹

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蝗科。體軀一般細長,分頭、胸、腹3部分,體表包有1層堅韌外骨骼。體色有綠色或黃褐色。咀嚼式口器。後足強大,適於跳躍。雌蟲較大,身體末端具有短而彎曲的產卵器,以此鑿土產卵。卵成塊。不完全變態,若蟲一般稱為“蝻”。剛孵化出的若蟲無翅,僅能跳躍,故俗稱“跳蝻”,需經5次蛻皮逐漸發育成具有2對翅的成蟲。若蟲與成蟲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相似,食性相同,食量很大,主要為害禾本科植物。種類很多,全世界約有1萬餘種,我國有300餘種。如飛蝗、稻蝗、竹蝗、義大利蝗、蔗蝗和棉蝗等,都是重要的農林害蟲。
蝗蟲隸屬於直翅目蝗亞目蝗總科。根據印象初和夏凱齡建立的中國蝗蟲分類系統,任春光 (2009)總結白洋淀濕地有蝗蟲31種, 隸屬於6科22屬, 依據蝗蟲種群、密度及分布範圍, 確定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manilensis)、黃脛小車蝗(Oedaleus infernalis infernalis)、中華稻蝗(Oxya chinensis) 、短星翅蝗(Calliptamus abbreviatus)、大墊尖翅蝗(Epacromiuscoerulipes)、花脛綠紋蝗(Aiolopus tamulus)、長翅素木蝗(Shirakiacris shirakii) 、中華劍角蝗(Acridacinerea)、短額負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等9種為優勢種。作為具有巨大經濟價值的一個類群, 蝗蟲不僅是白洋淀濕地棲息的眾多鳥類的主要食物之一,還對維護白洋淀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平衡調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 對白洋淀濕地的蝗蟲進行系統地研究, 摸清物種多樣性家底可以為白洋淀濕地生態修復、昆蟲資源化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 為當地綠色農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蝗蟲(huángchóng)[grasshopper;locust] 昆蟲,種類很多,口器堅硬,前翅狹窄而堅韌,後翅寬大而柔軟,善於飛行,後肢很發達,善於跳躍。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農業害蟲。有的地區叫“螞蚱”。

生物種類

直翅目蝗科(Acrididae)8,000多種(1,500屬)昆蟲的統稱。特徵為觸角短而粗,產卵器分4瓣,跗節分3節。草食性,包括一些已知為害最烈的農業害蟲。為害劇烈(或遷徙)的種類稱為飛蝗(locust)。
蝗蟲的體型大小不等,小者成體僅長5公釐(0.2吋),大者成體長達11公分(4.3吋)。體形可細長,可短粗。許多種為綠色或稻草色,因此能與環境混為一體。後肢的股節極為粗大,故適於跳躍。一些種具翅,而另一些種無翅。在有翅的種類,雄體能將兩片前翅摩擦而發聲,或將後肢以翅緣畫過而發聲。多數種的腹基部有一對鼓室(聽覺器官)。
雌性蝗蟲可產卵約100枚於土壤中。經過一段休眠期後卵孵出外觀與成蟲相似而體型微小的若蟲,若蟲脫皮數次而發育為成蟲。在溫暖地區每年可為一化至多化性。
蝗科含3個亞科。黑角蝗亞科(Cyrtacanthacridinae)包括幾個為害最烈的蝗種。在北美,東苯蝗(Romalea microptera,即小翅苯蝗)體長5∼7公分;翅大,紅色,邊緣黑色;西苯蝗(Brachystola magna,即大苯蝗或魔蝗)體型大,故又稱水牛蝗(buffalo grasshopper);但翅卻小得多,粉紅色。瘦蝗(Leptysma marginicollis)見於美國南部,翅透明。Melanoplus屬是蝗蟲類中最大的屬,包括許多在北美最常見為害最烈的蝗蟲。如落磯山蝗(M. spretus)、遷徙蝗(M. sanguinipes)、雙帶蝗(M. bivittatus)及赤腿蝗(M. femurrubrum)。
蝗亞科(Acridinae)的種類俗稱斜面蝗(slant-faced grasshopper)特徵為額傾斜,後翅透明。常成小群棲於沼澤及潮濕的草甸周圍,對植被為害不大。
飛蝗亞科(Oedipodinae)的種類俗稱帶翅蝗(band-winged grasshopper),飛行時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音。後翅具明顯的鮮豔色彩,不飛行時後翅為前翅所覆蓋,前翅的顏色與周圍環境融合為一體。卡羅來納蝗(Dissosteira carolina)是常見的種之一,後翅黑色,邊緣色淺。透翅土蝗(Camnula pellucida)是北美一種重要的作物害蟲。
蝗鶯(huángyīng)[grasshopper warbler] 組成蝗鶯屬(Locustella)的若干東半球鶯之任一種,叫聲悅耳。
蝗災(huángzāi)[plague of locusts;locust pest] 成群的蝗蟲吃掉大量農作物的莖和葉而造成的災害。

研究價值

蝗蟲(Locust)是一種世界性的農業害蟲。它們危害的特點在於周期性的種群大爆發,並能長距離遷飛。多年研究表明,蝗蟲從散居個體轉變成喜歡群體生活的個體,是飛蝗形成大規模群體、長距離遷飛和成災的生物學基礎。
近些年來,有關蝗蟲型變機制的認識,在不斷加深。尤其是在飛蝗型變的分子調控機制方面,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研究組從2004年利用基因組學、代謝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基因操作等方法,揭示了飛蝗型變中行為調控的分子機理,勾勒出調控蝗蟲型變的分子調控網路。
理解蝗蟲散居型和群居型之間轉變的機制,有助於蝗災可持續治理新策略和新方法的開發。

食療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類餐桌上已由雞鴨魚肉等傳統型轉為綠色野味型,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味美如蝦,在香港等地具有“飛蝦”的美稱,是各國人民的喜食佳品,在美國還舉行“昆蟲宴”招待貴賓,其中就有蝗蟲。隨之而來的有些國家和地區都相應的興起昆蟲食品。用昆蟲做菜,或製成罐頭、餅乾、雪糕等食品,十分暢銷。
蝗科昆蟲中華稻蝗、飛蝗等的蟲體。又稱為蚱蜢。分布於中國華北、華東、中南和四川、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區。獲得後去翅、足,洗淨,用沸水燙死後食用,含有高蛋白,是最理想的食品。
[性能]味甘、辛,性溫。能健脾消食,息風止痙,止咳平喘,通絡。
[參考]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鈣、磷、鐵、銅、錳、維生素A、B等成分。
[用途]用於脾虛少食或營養不良;急慢驚風,抽搐痙攣;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喘咳氣急。
[用法]煎湯,炒食,或研末。
[附方]
1、茴香炒飛蝗:蝗蟲30g,小茴香6g。一同放入食油中翻炒,待熟時加食鹽少許炒勻。
本方用蝗蟲健脾消食,小茴香理氣健胃。用於脾虛氣滯,脘腹滿悶脹痛,飲食減少等。
2、蚱蜢散:蝗蟲焙燥,研末。每次服3g,一日3次。
《救生苦海》用酒送服該品,治療破傷風;《本草綱目拾遺》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皆取該品止痙攣,息內風。但均屬治標(緩解症狀)之法,宜與治本對因的藥物配用。
3、蚱蜢鉤藤湯:蝗蟲10隻,鉤藤15g、薄荷葉10g。加水煎服。
源於《百草鏡》。本方取蝗蟲、鉤藤息風止痙,薄荷葉疏散風熱。用於驚風發熱,抽搐痙攣。
4、蚱蜢湯:蝗蟲30隻,加水煎湯,分3次服。
源於《本草綱目拾遺》。本方專取蝗蟲止咳降逆,平喘。用於百日咳,咳嗽氣急,連連不已。亦可用於支氣管哮喘等。
5、烤螞蚱:少數名族地區可以把螞蚱進行燒烤使用,香脆,營養價值豐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