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蟲體中型至大型,較粗壯。頭短,頭後部縮入前胸內。
複眼發達,通常單眼3個。觸角較體短,較前足腿節長,絲狀、劍狀或槌狀。前胸背板發達,蓋住中胸背板,近馬鞍狀。後足腿節特發達,脛節較長,在其兩側緣各具刺1列;跗節3節,第1跗節的腹面具有3個內墊。多數種類具有2對發達的翅,少數種類為短翅或缺翅。前翅狹長,後翅膜質,常具艷色。尾須較短小,不分節。產卵器粗短。雄蟲能以後足與前翅摩擦發音。聽器著生在腹部第 1節的兩側。
漸變態。卵常有分泌物形成卵囊,卵囊的形狀因種類而異。多數種類產卵於土中,以卵越冬,1年發生1~2代。若蟲稱
蝻,外形與成蟲近似,通常有5齡。在發育過程中,觸角節數的增加與翅芽的增長可作為齡期鑑別的依據。
嗜食玉米、小麥、粟、黍、水稻、高粱、大麥等
禾本科植物,也吃
莎草科植物,是農業上的重要害蟲。少數種類的形態和行為因生活區內蟲口密度的不同而發生變異。在蟲口密度小時,它們分散生活,個體間相互沒有影響,成為散居型。也不成群遷飛。一般體色較淡。在蟲口密度大時,它們互相接觸,形成群棲生活,成為群居型。可成群地由發生基地遷飛到遠處為害。一般體色較暗。
種群分布
飛蝗Locustamigratora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已知有10亞種,其分布遍及歐、亞、非、澳四大洲。中國有3個亞種:
東亞飛蝗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亞洲飛蝗L.mgratoriamgratoria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半乾旱草原區、
西藏飛蝗LocustamigratoriatibetnsisChen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區的許多河谷與湖泊沿岸地帶。
新中國成立初期,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521萬hm2,經過貫徹“依靠民眾,勤儉治蝗,改治並舉,根除蝗害”的治蝗方針,1951~1997年間,全國已累計淨改造蝗區面積367.8萬hm2,使蝗區面積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減少70.6%。現有蝗區縣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28個減少到151個,取得了世界治蝗史上引人注目的成就。
形態
蝗蟲的身體可分為頭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具有附屬器官,它們的結構分述如下。
頭部為卵圓形、三角形或圓錐形。頭的前面為顏面。顏面中央呈縱隆起部分為顏面隆起。顏面隆起有的寬平,有的中央具縱溝,有的縱溝僅在中單眼上或下具有,有的僅在中單眼處凹陷。顏面隆起的側緣有的近平行,有的下端擴大,有的中央收縮而兩端擴大。在顏面的兩側,觸角基部外方具細隆線,為顏面側隆線;顏面側隆線有的粗大呈片狀突起,有的較細而不明顯,有的直而有的彎曲。複眼下端的細溝,稱眼下溝;眼下溝是顏面和頰的分界線。頭的背面,在兩複眼之前的部分為頭頂,頭頂之後為後頭。從頭部的側面觀,頭頂與顏面常成直角形、鈍角形或銳角形。頭部背面平坦或凹陷,頭頂的前端呈銳角形、鈍角形或圓形,有的具中隆線,有的無中隆線。
危害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0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蟲。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680萬km2,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全世界發生為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Schistocercagregaria,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800萬km2,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占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中國於1971年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的樟木地區曾採到散居型沙漠蝗蟲。
80年代以來,中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近十幾年來,常年受災面積約460多萬平方百米,實際防治面積約100萬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中國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均發生了高密度蝗群,發生面積達數百萬公頃以上。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區上報的蝗蟲發生面積約4000萬畝,發生蝗蟲種類主要為
義大利蝗、戟紋蝗、
西伯利亞蝗、
黑條小車蝗等,發生密度600~8000頭/平方米,個別地區可高達10000頭/平方米。各蝗區已經分別採取超低量製劑、
微孢子蟲、招引紛紅椋鳥和牧雞治蝗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治理。
中國已知蝗蟲在9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餘種。對
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危害的蝗蟲主要有
東亞飛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稻蝗Ox-yaspp、蔗蝗Hieroglyphusspp 和尖翅蝗Epacromiusspp等。危害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
短星翅蝗CalliptamusabpeviatusIkonnikov、苯蝗HaplotropispunerianaSaussure、
負蝗Aractomorphaspp等。
棉蝗Chondracrisrosearosea和負蝗可危害棉花。
竹蝗Ceracrisspp可嚴重危害竹林。在廣大牧區,危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
西伯利亞蝗Gomphocerussibiricus、戟紋蝗Dociostaurusspp、
小車蝗Oedaleusspp、牧草蝗Omocestusspp、雛蝗Chorthippusspp、痂蝗Bryodemaspp 以及
義大利蝗Calliptamusitalicus等,大發生時可嚴重為害牧草和農作物並直接影響農牧業的發展。根據中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並認為乾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乾旱以及先澇後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中國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
東亞飛蝗
80年代以來,受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興建不當以及農業生態與環境突變的影響,
東亞飛蝗在黃淮海地區和海南島西南部頻繁發生,每年發生面積約100~150萬hm2,設計9省的100多個縣,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1985~1996年的12年間,東亞飛蝗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大發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東亞飛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將10多萬畝葦葉和幾百畝玉米穗葉吃光後,於9月20日中午起飛南遷,蝗群東西約寬30餘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滄縣、黃驊、海興、鹽山和孟村5個縣和中捷大港兩個農場,波及面積達250萬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群居型東亞飛蝗第一次跨省遷飛。
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hm2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hm2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餘只/m2,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雖然已經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須加強掃殲並監測夏季殘餘成蟲的產卵區域,準確了解並掌握秋蝗發生和水、旱發展趨勢與氣象動態,並及時做好秋蝗和三代飛蝗的防治工作,以減少飛蝗發生的面積與數量。
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和陝、甘、晉、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與濱湖地帶。新疆的塔城地區1983~1984年和1986年均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頭/m2,發生面積約5.15萬hm2。新疆蝗蟲受災面積達3005萬畝,在塔城阿勒泰地區密度達每平方米上萬隻。
西藏飛蝗
西藏飛蝗在西藏於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並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蕩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飛蝗先後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為害,嚴重影響了農牧業的生產。1988年6約19日,米林縣強那區發生群居型西藏飛蝗1000多畝,並飛越雅魯藏布江為害青稞。1999年,在拉薩、日喀則等地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高密度的飛蝗蝗群。
竹蝗
80年代以來,中國10多省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
竹蝗對南方竹林為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
澳大利亞災蝗
1984年,在澳大利亞僅由澳大利亞災蝗Chortoicetesterminifera的大發生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並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裏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飛蝗
公元前707~公元1935年的2641年間,中國有史可查的重大蝗災共有800多次,平均每隔3~5年大發生一次,它給農業生產帶來極大的災害。如今,由於大力消滅
飛蝗發生的基地並利用飛機治蝗,中國已經基本上控制了飛蝗的為害。
西伯利亞蝗
在草原地區為害牧草,嚴重時,牲畜因在冬春兩季缺草而成批死亡。中國南方地區的稻蝗和竹蝗分別為害水稻和竹,大發生時也能造成嚴重的災難。
棉蝗和
斑角蔗蝗分別為害棉花和甘蔗,嚴重時能給棉花和甘蔗帶來極大的損失。
防治
農業防治
⑴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⑵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⑶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生物防治
⑴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⑵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中國蝗總科分類
根據印象初提出的新分類系統,中國蝗總科分為6科、32亞科:
科 | 亞科 |
癩蝗科 | 癩蝗亞科 | 垛背蝗亞科 | |
瘤錐蝗科 | 溝背蝗亞科 | 瘤錐蝗亞科 | 雲南蝗亞科 | 瀾滄蝗亞科 | |
錐頭蝗科 | 錐頭蝗亞科 | 負蝗亞科 | |
| 板胸蝗亞科 | 瘤蝗亞科 | 斑腿蝗亞科 | 麗足蝗亞科 | 稻蝗亞科 | 禿蝗亞科 |
裸蝗亞科 | 絲角蝗亞科 | 痂蝗亞科 | 飛蝗亞科 | 異痂蝗亞科 | 竹蝗亞科 |
網翅蝗亞科 | 無聲蝗亞科 | 霄蝗亞科 | |
槌角蝗科 | 皺腹蝗亞科 | 槌角蝗亞科 | 駒蝗亞科 | |
劍角蝗科 | 長腹蝗亞科 | 細肩蝗亞科 | 綠洲蝗亞科 | 荒地蝗亞科 | 佛蝗亞科 | 劍角蝗亞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