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的恐龍》是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安 ·卡洛斯 ·阿隆索、格利高利 聖·保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堊紀的恐龍
- 作者:胡安 ·卡洛斯 ·阿隆索、格利高利 聖·保羅
- 出版時間:2018年6月
- 出版社: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
- ISBN:9787512211278
- 裝幀:精裝
《白堊紀的恐龍》是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胡安 ·卡洛斯 ·阿隆索、格利高利 聖·保羅。
三角龍,是鳥臀目角龍科 三角龍屬 草食性恐龍。三角龍是一種像犀牛的恐龍,外形笨重,腿粗壯,頭部有三隻角,頭骨後部有向後伸展的大型骨板,形成頸盾,喙部上方有一個短角,眼眶上方有兩個長角,三角龍的角是防禦武器,能嚇退掠食者,尾巴短而尖,腳似蹄。三角龍多分布於北美洲地區,生活在白堊紀晚期,大約在...
獨角龍屬於角龍下目的尖角龍亞科,角龍下目恐龍是群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種類 模式種:厚獨角龍(Monoclonius crassus):Cope 1876 [AMNH 3998]其他種:亞伯達獨角龍(M. albertensis):Lambe, 1913/Leahy, 1987。現為亞伯達戟龍(...
白堊紀,是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許多新的恐龍種類開始出現,恐龍仍然統治著陸地,翼龍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動物統治著淺海。最早的蛇類、蛾、蜜蜂以及許多新的小型哺乳動物也出現了。被子植物也出現於此時期。簡介 白堊紀是在1822年由比利時地質學家Jean d'Omalius d'Halloy研究巴黎盆地時所提出。白堊紀因歐洲...
甲龍是草食性恐龍,以嫩枝葉或多汁的根莖為食。甲龍生活在距今約6800萬-655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1906年在北美蒙大拿州的地獄溪地層發現甲龍的化石,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朗於1908年命名;化石包括頭顱骨的頂部、脊骨、肋骨、部分肩胛骨及裝甲,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但它常被認為是甲龍的原型。甲龍...
恐手龍(學名Deinocheirus)是獸腳亞目的一屬巨型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南部,約7000萬年前左右,屬於似鳥龍下目里的恐手龍科,是最大的似鳥龍下目恐龍和最大的獸腳類恐龍之一,體長12米,體重9.3噸,擁有著2米半長的手臂和25厘米的指爪,是巨型雜食恐龍和亞洲發現最大的獸腳亞目恐龍。20...
恐龍名稱:巨龍(大陸)泰坦龍 拉丁文名:titanosaurs 恐龍體長:44米 恐龍體重:40-60噸 恐龍食物:草食動物 生存年代: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南美洲、歐洲、非洲、亞洲 辨認要決:背部 大部分有明顯的骨釘 恐龍種類:蜥臀目·蜥腳類·巨龍屬[titanosaurus]分布區域 雖然這種恐龍當時分布於全球各地,但是,由於骨骼...
這些研究顯示義縣組的地質年代屬於早白堊紀的早阿普第階,或可能是晚巴列姆到早阿普第階。標本鸚嘴恐龍是種非常著名的恐龍,並發現了超過400個標本,可提供關於它們生活方式的細節研究,比其他大多數恐龍還詳細。一個發現於中國的鸚嘴恐龍標本上發現了覆蓋物。該標本極可能來自遼寧省義縣組,而且還未歸類於鸚嘴恐龍中...
恐暴龍是一種很恐怖的暴龍,又稱為暴龍,拉丁文學名dinotyrannus,主要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種類繁多。它是一種食肉動物,主要分布在美國。形態特徵 主要特徵在於寬大沉重的顱骨、短而有力的頸部,以及退化的二指手臂。全世界最完整的暴龍科化石為稱為“Jane”,是一隻年輕的霸王龍(T. rex)。暴龍科恐龍最重15噸,...
白堊龍(學名:Cimoliasaurus)是蛇頸龍亞目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到晚期(馬斯特里赫特階)的新澤西州、紐西蘭、英格蘭、法國。白堊龍的身長為13米到25米。白堊龍體型巨大,可以獵殺菊石,小型滄龍和小型魚龍,但白堊紀霸主仍是霍夫曼滄龍和艾訥龍,成年白堊龍巨大的體型可以防止成年霍夫曼滄龍的進攻...
當第一次發現劍角龍的部分頭顱骨時,它們一度被認為擁有腹肋(Gastralia),但其他鳥臀目恐龍通常沒有腹肋。這個觀點已改變,因為這些腹肋其實是骨化肌腱。物種學史 劍角龍不是角龍,而是一種白堊紀晚期的腫頭龍。它是目前被了解得最多的美洲腫頭龍。這種恐龍腦子比較大,在“頭蓋”四周還分布一圈小小的骨刺。似...
科學家們對這個化石進行了復原,它們是距今9500萬年前的生物,因為受到陸地上更大更兇猛的恐龍的威脅,所以,它們選擇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海洋。過了300萬年,它們逐漸演化成了達拉斯蜥蜴。又過了600萬年,他們從1米長的小蜥蜴逐漸演化成了體長近17米,體重可能超過20噸。這就是科學家們對於滄龍的演化所做的推測。在...
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簡稱K-Pg事件或K-Pg滅絕),由於此次滅絕事件徹底消滅了地球上處於霸主地位的恐龍及其同類,為哺乳動物和人類的出場提供了契機。故又俗稱“恐龍滅絕”或“恐龍大滅絕”,舊稱為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簡稱K-T事件或K-T滅絕),是地球歷史上五次大規模物種滅絕事件之一,同時也是在一般人認知範圍...
馳龍屬 (屬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龍、飛馳龍等,是一屬獸腳亞目馳龍科的食肉恐龍 ,屬下現有單一屬種艾伯塔馳龍(Dromaeosaurus albertensis);該種恐龍生活於白堊紀坎帕階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與美國西部,約7,600萬到7,400萬年前。2023年,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一名10歲小學生在河邊玩耍時,發現馳龍足跡化石。註:...
畸形龍(屬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畸形龍是最早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畸形龍的身長約24米。它們生存於早白堊紀,約1億3800萬年前到1億1200萬年前。它們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葡萄牙。化石包含一個肱骨、脊椎、一個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它們覆蓋著六角形鱗片。
南極甲龍(Antarctopelta oliveroi)屬名意為“南極洲的盾甲”,只有唯一種,奧氏南極甲龍。南極甲龍是一種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南極。南極甲龍的體型中等,身長不超過4米,屬於甲龍下目副甲龍類。唯一的標本是在1986年發現於詹姆斯羅斯島,是第一種在南極洲發現的恐龍,但卻是繼冰脊龍之後,第二種被...
然而,在北非的中白堊紀地層發現了皺褶龍與其他阿貝力龍科恐龍,推翻了這個假設。阿貝力龍科恐龍也生存於中白堊紀的南美洲,顯示這群動物是在岡瓦納大陸分裂之前就演化出現,而2012年發現的始阿貝力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時代為1.7億年前。阿貝力龍科一直生存到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主要成員:阿貝力龍(Abelisaurus)皺褶...
盔龍(學名Corythosaurus),又名冠龍、雞冠龍、盔頭龍或盔首龍,意為“頭盔蜥蜴”,是鴨嘴龍科賴氏龍亞科下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500萬年前。基本信息 恐龍名稱: 盔龍/冠龍 拉丁文名: Corythosaurus 恐龍體長: 9米 恐龍體重: 2.8~4.1噸 恐龍食物:植物,比如松樹葉,水果,嫩樹枝,木蘭葉 ...
阿貝力龍科是白堊紀晚期岡瓦那大陸的優勢掠食動物,取代鯊齒龍科在白堊紀早期到中期的生態位,而白堊紀晚期的北半球優勢掠食動物則是暴龍科。體形比較 食肉牛龍是大型肉食性恐龍類群中的成員。這個類群中包括著最厲害的、最著名的恐龍,如霸王龍和異龍。它們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巨大而有力的頭,剔肉刀一樣的...
南方巨獸龍,也叫巨獸龍,南巨,是南美洲的巨型白堊紀肉食恐龍,它們體重推算為8到11噸,身長13到14.3米。南方巨獸龍生存的年代:距今1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後期 南方巨獸龍是肉食性恐龍,以捕獵其它恐龍為食,偶爾也會食腐。南方巨獸龍的體形:巨型恐龍,體長13米 在目前已知的 768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118位。...
馳龍科(Dromaeosauridae)是群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又譯奔龍科。它們是群體型中至小型的肉食性恐龍,繁盛於白堊紀。馳龍科的化石被發現於北美洲、歐洲、北非、日本、中國、蒙古、馬達加斯加、阿根廷、以及南極洲等地。它們首次出現於中侏羅紀巴通階,約1億6400萬年前,並且存活到白堊紀末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6550...
時期:白堊紀早期 外形:長10米 屬目:蜥臀目 分布:非洲 腳上擁有大彎爪作為捕獵武器,具有很快的速度,據測可能成群地發動圍獵,可以獵殺比它們大的多的獵物像狼一樣的動物,是一種兇猛且令所有恐龍生畏的動物。簡介 鱷龍(Champsosaurs) (“離龍類”) 是一組滅絕的爬行動物。從外表上看類似於gharials和假gharials...
古甲龍全長約為六米,這種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腿很短,全身覆蓋著堅硬的骨質甲,向盾牌一樣保護著自己。古甲龍在骨甲四周長出一圈尖刺,可以保護四肢和腹部。古甲龍體型龐大背脊有堅硬的齒狀外殼。長七米左右,背脊的齒狀用途 從頭到尾覆蓋著堅硬如鐵般的在戰鬥中它的力氣可以驅趕甚至霸占其他領土等用途。簡介 拉...
在白堊紀末期,蛇頸龍漸漸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與恐龍走向滅絕之路,而體積龐大、更為兇猛的滄龍成為了海洋中強大的掠食者。蛇頸龍之所以適應海底覓食習性,是由於海洋世界中蛇頸龍不再是唯一的霸主,滄龍有著強有力的牙齒,能夠大肆撕咬其他游水魚類,在與滄龍的獵食競賽中,蛇頸龍仍保留著獵食游水魚類的習性,但在...
如同大部分其他的獸腳類恐龍,暴龍超科具有S形彎曲的頸部、長尾巴。早期的物種具有長前肢,冠龍的前肢長度約是後肢的60%;早期物種具有3根手指,是典型的虛骨龍類特徵。早白堊紀的始暴龍仍保有長前肢。但不清楚阿巴拉契亞龍是否也具有長前肢。更衍化的暴龍科,前肢大幅地縮小,最極端的例子為蒙古的特暴龍,它們的...
埃德蒙頓龍屬(學名:Edmontosaurus),又譯愛德蒙托龍,是鴨嘴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晚期至馬斯特里赫特階晚期,距今約7,300萬到6,500萬年前。完全成長的埃德蒙頓龍可達13米長,體重約4.0噸,是最大的鴨嘴龍科之一。它們是以化石發現地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埃德蒙頓來命名的。埃德蒙頓龍的第一個化石...
盔龍是生活在北美洲的白堊紀草食恐龍,被發現於美國的蒙大拿州和加拿大。化石的發現 冠龍的化石是1912年在加拿大紅鹿河谷附近被發現的。和其他恐龍不同的是,科學家除發現了完整的冠龍骨骼化石外,還發現了冠龍皮膚化石。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20多個冠龍的頭骨化石。生物研究 科學家們認為,盔龍的臉上有皮囊。
櫛龍是種大型鴨嘴龍亞科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蒙古,約7000萬年前;櫛龍是已知少數分布於多數大陸的恐龍之一。櫛龍的特徵是頭顱後方的尖狀冠飾,長度約15厘米。櫛龍是種草食性恐龍,可用二足或四足行走。形態特徵 嘴 嘴巴扁而闊,很像鴨子的嘴,上下頜布滿數百顆粗鈍的小牙齒,呈覆瓦狀排列。牙齒上有洗衣...
甲龍屬拉丁學名的含義為“結實的蜥蜴”,分布於白堊紀晚期的森林中。雖然甲龍的骨骼沒有完整地被發現,甲龍常常被認為是裝甲恐龍的原型。其它甲龍科亦同樣有它的特徵,如重裝甲的身驅及巨型的尾巴棒槌,但甲龍卻是這個科內最大型的成員。甲龍 甲龍是甲龍亞目中最大且出現幾乎最晚的恐龍,體型非常龐大,屬於植食性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