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病

癤病

發病季節,症狀,診斷依據,中藥治療,熱毒型,風濕熱型,

發病季節

本病多見於炎熱季節,往往以頭、面、頸、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為多見,常見於營養不良的小兒或糖尿病患者。最初為與毛囊一致的炎性丘疹,漸漸增大成為粉紅或暗紅色浸潤結節,具疼痛和觸痛。經2一3天后結節化膿壞死變軟,形成膿瘍,中央有波動,並有膿栓,破潰後形成一個火山口狀孔洞,不時有勝波溢出.當膿栓和壞死組織排出後,疼痛頓減,炎症紅腫逐漸消退,約1一2月癒合,局部殘留疤痕。患者可伴有發熱頭痛、周身不適、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體質弱者甚至可引起膿毒血症或敗血症。輕者可不破潰,炎症硬結逐漸吸收消退。本病可發生於全身任何部位,尤易發生於預、面、頭皮、腋窩及臀部等處。發生於面部者,尤其在鼻附近的癤易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腦膿腫或敗血症

症狀

1.局部紅、腫、熱、痛的小結,呈圓錐型。
2.炎症繼續發展,結節增大,疼痛加劇。
3.數日後結節中央組織壞死,溶解形成膿腫,硬結變軟,疼痛減輕,中央膿頭大多自行破潰,排出膿液,炎症消退痊癒。
4.癤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但若發生於血流豐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減弱時,可引起不適,畏寒,發熱,頭痛和厭食等毒血症症狀。
5.面部癤腫如合併顱內感染時,面部腫脹嚴重,可伴寒戰,高熱,頭痛等海綿竇感染性栓塞。
檢查
癤腫無全身症狀者無需常規檢查。癤腫較大時,可有發熱,頭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狀,白細胞數增高。
癤病癤病

診斷依據

1.起病時為一硬結,有局部紅、腫,疼痛及壓痛。數日後,病源擴大,中央出現黃白色膿栓,繼而軟化,破潰,膿汁排出,炎症減輕漸愈。 2.癤腫較大時,可有發熱,頭痛及乏力等全身症狀,白細胞數增高。 3.面部癤腫如合併顱內感染時,面部腫脹嚴重,可伴寒戰,高熱,頭痛等海綿竇感染性栓塞。
治療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全身套用抗菌藥物;局部於未成熟破潰時外敷魚石脂軟膏,已化膿尤其波動明顯者可切開排膿,對潰破創口或切開切口則用,凡士林紗布引流;局部還可施行物理療法。面部癤腫切忌擠壓,應早期套用大量抗菌素。對反覆多髮長期不愈的癤病可套用自血療法或注射自家菌苗、多價葡萄球菌苗。

中藥治療

熱毒型

【證見】 局部紅、腫、熱、痛;可伴有惡寒,發熱,疲乏,全身不適,煩躁,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 清熱解毒。
【方藥】
1.主方五味消毒飲(吳謙等《醫宗金鑒》)加減
處方: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夏枯草各15克,梔子、連翹、赤芍各12克,白花蛇舌革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
暑天夾濕者,加滑石30克、車前草15克。便秘者,加大黃12克(後下)。熱毒較重者,可加黃芩12克、黃連9克。
2.中成藥
(1)穿心蓮片,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2)牛黃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3)清開靈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
(4)魚腥草注射液,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5)功勞去火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濕熱型

【證見】 癤多發或反覆發作;可伴有疲乏倦怠,胃納欠佳,小便黃赤,大便乾結。舌質偏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法】 祛風清熱利濕
【方藥】
1.主方防風通聖散(劉完素《宣明論方》)加減
處方:防風、荊芥、桔梗各9克,連翹、金銀花各15克,白朮、白芍、當歸、梔子、黃芩各12克,滑石、魚腥草各30克,麻黃、川芎各6克,薄荷6克(後下),生甘草5克,生石膏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劑。
大便秘結者,去當歸、白朮,加大黃12克(後下),芒硝12克(沖)。久病體弱者,加生黃芪、黨參各25克,並適當減少苦寒之品。如原患有消渴病等,應同時針對原發疾病進行辨證施治。
2.中成藥 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