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
消渴病之名稱,首見於隋·甄立言《古今錄驗方》,惜已遺。其內容見於唐·王燾《外台秘要·卷第十一·消中消渴
腎消方》。《外台秘要·消中消渴
腎消方》云:“《古今錄驗》論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
小便數,無(註:當作有)脂似麩片甜者,皆(註:當作此)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特忌房勞。”消渴病,或名
消渴證,即後世三消證之分類及症狀表現概導源於此。
根據病位、病機及症狀之不同,消渴病又有消渴、
消中、腎消三消證之稱謂,即消渴屬肺燥名上消,消中屬胃熱名中消,腎消屬腎虛名
下消。
又,消渴病之名稱,或首見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云:“(司馬)相如口吃而善著書,常有消渴疾。”疾,別版本或作“病”,《漢書·司馬相如傳》正作“病”。
中日友好醫院中醫糖尿病科主任
仝小林認為,如果根據
尿糖或是出現“三多一少”來診斷,會延誤大多數糖尿病人的病情。現在所講的糖尿病,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與
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
血糖的升高,主要併發症如
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及
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
中醫習慣上將小血管叫做脈絡,將大血管叫做經絡。所以,糖尿病的主要損害體現在脈絡上,而它對心腦大血管的損害多是間接的,而且只是損害大血管的原因之一。
仝小林教授認為,如果
中醫要給糖尿病命名,叫做“糖絡病”更恰當。將糖尿病稱為“糖絡病”的最大意義就是既著眼於“糖”,又著眼於“絡”。這樣,從發現糖尿病的那一天起,就會重視疾病對脈絡的損傷,著眼於防治因脈絡損傷而引發的併發症,做到“有則治療,無則預防”。
對確立
消渴證的學術價值,也由支持的學者。如
聶文濤認為,
消渴證關注了人體內的一種驅動力,現代心身醫學稱之為內驅力。也就是身體有高分解的衝動;高分解的結果是消渴。所以,針對消渴的治療方劑,往往同是對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效。這是
中醫立足於身體體徵變化解決疾病的價值所在。
聶文濤在《是馴服
血糖,不是束縛血糖》一文中指出:
中醫學強調人體變化是必須有主導力量起作用。也就是誰行“政令”的問題。這種“德”與“位”的關係辨析,也是《易傳·繫辭上》開篇就講的。根據這種基本的
中醫思維,人體胰島素不敏感狀態是因為胰島素不當令的原因。那么,此時由誰來行“政令”呢?這就是胰高糖素。這說明糖尿病的根本不是合成不足,而是消耗太大。因為胰高血糖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分解的,而胰島素是促進人體物質合成的。顯然,頻發低
血糖、相對低血糖或身體局部血糖供應不全都可能導致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強,從而出現糖尿病。因此,必須避免對
血糖的這種刺激。所以,中醫學自《
黃帝內經》以來一直注意穀物保護。現高碳水化合物是因已經成為公認的糖尿病患者健康進食方式。
簡介
根據臨床表現,
中國傳統醫學的消渴病與現代醫學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於陰虧燥熱,五臟虛損所導致的以多飲、多食、
多尿、形體消瘦為特徵的病證。
該病是一種常見病,近年來其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
中醫藥在改善症狀、防治併發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醫古籍對消渴有較多記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內經》。如《素問
·奇病論》說:"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內經》中約有十四篇,分別對消渴的命名、病因、
病機、症狀、
治則、預後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在病名方面,根據
病機及症狀的不同,消渴還有
消癉、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謂。在病因方面,《內經》認為五臟不足、情志失調、過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強調了體質因素在消渴發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腸熱結,耗傷津液是其主要病機。《
金匱要略》有專篇對消渴的證治進行闡述,立有
白虎加人參湯、腎氣丸等有效方劑,至今為臨床醫家所推崇。
在《內經》和《
金匱要略》的基礎上,後世對消渴的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併發症以及治療都有補充和發展。《諸病源候論
·消渴候》主張"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初步認識到
體育療法對治療消渴的意義。並對本病的併發症有所記述,認為"其病變多發癰疽"。《外台秘要
·消渴消中門》錄《古今錄驗方》說:"渴而飲水多,
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發即小便至甜"。對消渴病的臨床特點有更深的認識。《太平聖惠方
·三痟論》說:"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
痟中,三名痟腎"。明確提出"三痟"之說。
消渴的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稟賦不足早在
春秋戰國時代,即已認識到先天稟賦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內在因素。《靈樞·五變》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
消癉”,其中尤以
陰虛體質最易罹患。
2.飲食失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發為消渴。《素問·
奇病論》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3.情志失調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傷肝,肝氣鬱結,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熱內燔,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正如《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郁,
內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勞欲過度房室不節,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則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乾,終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說:“房勞過度,致令
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腎燥則渴。”
消渴病的病機主要在於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則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變的臟腑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三髒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響。
肺主氣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熱所傷,則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趨下行。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量多;肺不布津則口渴多飲。正如《醫學綱目·
消癉門》說:“蓋肺藏氣,肺無病則氣能管攝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養筋骨血脈,余者為溲。肺病則津液無氣管攝,而精微者亦隨溲下。”
胃為
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
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熱所傷,
胃火熾盛,脾陰不足,則口渴多飲,多食
善飢;脾氣虛不能轉輸
水谷精微,則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養肌肉,故形體日漸消瘦。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
元陽。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則
胃熱消谷,腎失濡養,開闔固攝失權,則
水谷精微直趨下泄,隨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雖有在肺、胃、腎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響,如肺燥津傷,津液失於敷布,則脾胃不得濡養,腎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熱偏盛,上可灼傷肺津,下可耗傷腎陰;腎陰不足則陰虛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終至肺燥胃熱腎虛,故“三多”之證常可相互並見。
消渴病日久,則易發生以下兩種病變:一是陰損及陽,陰陽俱虛。消渴雖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由於
陰陽互根,
陽生陰長,若病程日久,陰損及陽,則致陰陽俱虛。其中以
腎陽虛及
脾陽虛較為多見。二是病久人絡,血脈瘀滯。消渴病是一種病及多個臟腑的疾病,影響氣血的正常運行,且陰虛內熱,耗傷津液,亦使血行不暢而致血脈瘀滯。
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機之一,且消渴病多種併發症的發生也與血瘀密切有關。
上消(肺熱津傷)
證見1
煩渴多飲,口乾舌燥,尿頻量多。
舌質紅少津,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方藥
處方:
天花粉、
葛根各30克,
生地黃、麥冬各15克,黃芩10克,五味子6克,山藥、石斛各20克。水煎服。
處方:黃芪40克,
生地黃30克,山藥30克,玄參35克,黃芩15克,
黃連15克,川芎15克,黃柏15克,赤芍15克,蒼朮15克,梔子20克,茯苓20克,當歸20克,生牡蠣5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處方:生石膏50克,知母15克,
白參10克,粳米20克,甘草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中消(胃熱熾盛)【證見】 多食易飢,形體消瘦,大便乾結。舌苔
黃乾,脈滑數。
治法
清胃瀉火,養陰生津。
方藥
處方:麥冬、
生地黃、玄參各15克,石膏、
天花粉各30克,
黃連、梔子、知母各10克,牛膝12克。水煎服。
處方:大黃、桂枝各6—12克,桃仁9~12克,玄明粉3-6克,甘草3克,玄參、
生地黃各12。15克,麥冬12克,黃芪30—45克。水煎服。
處方:紅皮白肉蘿蔔,搗碎榨取汁,每日服100一150毫升,早晚各服1次,7日為1個療程,連用3-4個療程。
處方:黨參30克,知母10克,生石膏30克,
黃連9克,阿膠9克(溶化),白芍15克,
天花粉10克,山藥15克,
黃精15克,何首烏15克,麥冬9克,地骨皮9克,雞子黃2枚。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處方
黨參20克,白朮15克,山藥20克,沙參20克,麥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雞內金15克,陳皮10克,甘松15克,
葛根15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1劑。
證見2
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尿甜,口乾,頭暈,腰腿酸痛。
舌質紅少津,脈細數。
治法
滋陰益腎
方藥
處方:山藥20克,山茱萸、
生地黃各15克,牡丹皮10克,茯苓15克,澤瀉9克,枸杞子12克,五味子6克,
天花粉30克。水煎服。
若陰損及陽,腎陽亦虛者,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5克,菟絲子、巴戟天各12克。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20克。
以上各型如出現
血瘀之證,可加丹參20克,桃仁、紅花各10克。
處方:
天花粉60克,山藥40克,黃芪、白朮、枸杞子各30克,
生地黃、熟地黃各20克,山茱萸、桑螵蛸、黃柏各12克。水煎服。
處方:
黃精20克,肉蓯蓉15克,制何首烏15克,金櫻子15克,山藥15克,赤芍lO克,山楂10克,佛手10克,五味子10克。上藥共烘乾研細末,水泛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打光乾燥,每服6克,每日3次,30日為1個療程,平均服藥時間45日。
處方:熟地黃20克,
生地黃20克,枸杞子30克,山茱萸15克,桑螵蛸12克,黃柏12克,
天花粉60克,玄參20克,何首烏30克,黃芪30克,白朮30克,山藥40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l劑。
消渴治療的其他療法
1.飲食療法
(1)豬胰煲淮山:豬胰1具,山藥30克,同煲湯,加鹽調味服食。
(2)玉米須煲豬瘦肉:玉米須30克,豬瘦肉100克,共煲湯,加鹽調味去玉米須服食。
(3)豬胰粉:豬胰適量焙乾,研成細末,每次6克,每日2次,水送服。
(4)松樹二層皮60克(乾品,老大松樹為佳),豬骨適量,共煎湯服。
以上各方均適用於各型消渴。
消渴患者的注意事項
注意年齡因素
發病年齡不同病情發展、輕重及預後也不同。中年之後發病者,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部分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類似虛勞,常有癰疽、肺癆及心、腦、腎、眼等併發症;年齡小者,一般發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症狀多具典型性,預後較差。
注意分辨病位、病性
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屬肺,以口渴多飲為主症。中消屬胃,以多食
善飢為主症。
下消屬腎,以
多尿為主症。
一般病變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後期病變以中、下焦為主。臨床症狀較複雜,沒有明顯界限,不易區分,應結合氣血、
陰陽、臟腑來辨別;本病的特點為本虛標實,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因病程長短和病情輕重不同,陰虛燥熱各有偏重,陰虛以瘀血內停和痰濁中阻為主。
注意辨別本證與併發症
多數患者先見本證,有少數病人首診時本症不明顯,易被忽視,常因
癰疽、
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診而發現本病。應辨明本證與併發症的關係,以遵循
治病求本的原則。
注意鑑別診斷
精神性煩渴:以煩渴
多尿為臨床特點,由於多飲常導致多尿、低比重尿,症狀可隨情緒而波動是本病最典型的特徵。實驗室檢查提示尿激素水平正常。
消渴症的護理
消渴症主要是根據症狀來命名的,因渴而消瘦。有一些病的症狀也是"因渴而消",
比如甲亢、
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並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醫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稱為"消渴病",其主要依據是"尿甜",也就是現在說的"
尿糖"。但臨床上很少會觀察尿是否甜,而且,這對治療也沒有多大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出現"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將近80%的病人在臨床上並不出現"三多一少"。如果根據
尿糖或是出現"三多一少"來診斷,會延誤大多數糖尿病人的病情。
現在所講的糖尿病,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與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
血糖的升高,主要併發症如眼底病變、腎臟病變及
糖尿病足等,都是對微小血管的損害。
消渴症的護理要點如下:
1.發現"三多一少"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明確診斷。已確定為消渴症時,需住院治療者,即住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老年人症狀常不明顯,應定期檢查尿糖、
血糖(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
2.調整生活規律。糖尿病屬慢性病,生活規律非常重要,在身體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按時起居,有利於糖代謝。每周按時測量體重,作為計算飲食和觀察療效的依據。
3.合理飲食調配。少進糖食、根莖類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藥。要適當限制水果。應增進粗纖維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類、綠葉蔬菜、白菜、綠豆芽、黃瓜、芹菜、西紅柿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魚類。選用植物油,少進動物內臟類食物等。
4.堅持適當的活動。適當規律的活動是治療糖尿病的一種重要手段,可採取多種活動方式,如散步,做
健美操,打
太極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
桌球、游泳、跑步。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相愛好,選擇活動方式。要持之以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