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癉,是一種疾病名。出自《靈樞·五變》、《素問·通評虛實論》等篇,是一種高消耗疾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消癉
- 類型:疾病名
- 出自:《靈樞·五變》
- 別稱:消渴病
消癉簡介,文獻論述,後世醫家論述,文獻記載,
消癉簡介
《內經》“消癉”小識
消,或作痟,乃消渴、消谷、消爍、消耗、消弱、消瘦無力之義。
按:消,《說文·水部》:“盡也。”《釋名·釋疾病》:“弱也,如見割削,筋力弱也。”《正字通·水部》:‘消,又消渴病。俗做痟。”余雲岫《說文解字病疏》:“欲飲也。”
癉,熱也,熱邪也。
按:《素問·脈要精微論》:“癉成為消中。”丹波元簡《素問識》:“馬云:‘癉者,熱也。’吳云:‘癉,熱邪也。積熱之久,善食易飢,名曰消中。’簡按:王注《奇病論》云:‘癉,謂熱也。’此章冠濕字,非是。”胡天雄《素問補識》:“楊云:‘癉,脾胃熱也。脾胃內熱,日久變為消中。消中,湯飲內消病也。天雄按:癉,熱也。消中,則脾胃之熱也。”
消癉,消渴病證之古稱。
消癉之病名,在《內經》全書共見17次,其中《素問》2次,《靈樞》15次,高於其他任何一種消渴病之名稱的使用頻率。秦漢時期,消癉作為一種病名被廣泛認可和使用,如《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則有“肺消癉”之病名。歷代醫家或多宗之而列“消癉門”論述“三消證”,如明·樓英《醫學綱目·消癉門》:“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
縱覽《內經》全書發現,消癉之病名,其義有二,⑴指消渴病之中消證,⑵指消渴病之三消證。
⑴ 消癉者-中消證 亦名消中、熱中
由於胃中熱邪熾盛,可消谷善食而易飢,飲食不榮肌肉或熱爍肌膚而消瘦,傷津耗液而口渴善飲,從而引起消渴病,則為消癉。亦名消中、熱中。
《素問·通評虛實論》:“消癉……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
《素問·腹中論》:“夫熱中、消中者,皆富貴人也。”
肥即肥胖,與富貴人多喜食膏粱肥甘厚味,因“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日久則胃中積熱內盛,可成消渴病之中消證。此即《素問·脈要精微論》:“胃脈……癉成為消中”及《靈樞·師傳》:“夫中熱、消癉則便寒……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是也。
《太素·順養》:“腸胃中熱,多消飲食,即消癉病也。”
⑵ 消癉者-三消證之總稱
消渴病之病機是燥熱亢盛,傷津耗液;或由於先天稟賦不足,五臟柔弱、脆弱,陰血虧虛,精氣不足,而燥熱內生,引起消渴病,此亦名消癉。
《靈樞·五變》:“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靈樞·本髒》:“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腎脆,則苦病消癉、易傷”、“五臟皆脆者,不離於病。”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心脈……微小為消癉”、“肺脈……微小為消癉”、“肝脈……微小為消癉”、“脾脈……微小為消癉”、“腎脈……微小為消癉”。
脆者、柔弱者,乃虛弱也。五臟微小之脈,乃陰血虧虛、精氣不足之象。清·張志聰《素問集注》:“消癉者,五臟精氣皆虛,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肉,故為消癉也。”
由於五臟功能虛弱,陰血虧虛,精氣不足所致的消癉,當是消渴病三消證之總稱。
根據《內經》理論並結合三焦定位,上消者,上焦心肺;中消者,中焦脾胃;下消者,下焦肝腎。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五臟皆有消癉之證,其間各有所指……《素問·氣厥論》有云:‘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有:‘心脈微小為消癉’,又有‘肺脈微小為消癉’,此正上消之義,還兼心肺為是,非獨肺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有:‘脾脈微小為消癉’,又本篇曰:‘二陽結謂之消’,此正中消之謂,但以諸義考之,當兼脾胃為是……《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有:‘腎脈微小為消癉’,及‘肝脈微小為消癉’,則知腎肝俱有消癉,此正下消之謂。”
張介賓《類經·消癉熱中》:“消癉者,三消之總稱。”
張志聰《靈樞集注》云:“夫五臟者,主藏精者也,五臟之血氣皆少,則津液枯竭,而為消癉。消癉者,三消之證,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腎主下消也。”
文獻論述
《靈樞·五變》論述
《靈樞·五變》:“此人薄皮膚,而目堅固以深者,長沖直腸,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髖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聶文濤指出本處闡發的兩點病因: 體質上的原因——肌肉鬆弛;情緒上的原因——性情急躁。
《素問·奇病論》論述
《素問·奇病論》:“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本處闡發的一個重要病因:飲食上的原因——多食肥美。在這一點上,消渴與現代醫學2型糖尿病一致。所以,消渴與消癉是同一種疾病。
後世醫家論述
①即消渴病。《儒門事親》:“消癉者,眾消之總名。”
②即熱中。《雜病源流犀燭·三水源流》:“消癉,肝心腎三經之陰虛而生內熱病也,即經所謂熱中,與三消異。”其證陰虛內熱,肌肉消瘦,脈微細。治宜滋陰清熱,用生地黃飲子、玉泉丸等方。參見熱中條。
文獻記載
[胃癉]《素問·平人氣象論》:“已食如飢者,胃癉。”胃癉是因各種原因刺激胃體,使胃之絡脈受損。以驟起脘痛,或以嘔血或黑便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癉[熱]病類疾病。
[心癉]《素向·癉論》雲:“心癉者,脈不通”,《外感溫熱病邪,或因手術等創傷,溫毒之邪乘虛侵入,內舍於心,損傷心之肌肉、內膜。以發熱,心悸,胸悶等為主要表現。
[膽癉]《素問·奇病論》:“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逆而口為之苦。”
[腎癉]《外台秘要》卷四:“腎癉,其人唇乾。”。《素問·刺熱論》稱本病為腎熱病。腎癉是因濕熱溫毒等邪侵及於腎所致。以發熱,腰痛,排尿異常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癉[熱]病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