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頭鴨

瘤頭鴨

瘤頭鴨。又名麝香鴨、疣鼻棲鴨番鴨或巴西鴨。歐洲許多國家稱之為火雞鴨,在法國則稱為蠻鴨,與其他家鴨不同屬,是新大陸棲鴨屬的唯一代表。現已被視為家鴨的一種。鳥綱雁形目,鴨科,棲鴨屬。瘤頭鴨與一般家鴨的外貌截然不同。體軀長而寬,前後窄小呈紡錘形,與地面呈水平狀態,頭中等大小,基部和眼周圍有紅色或黑色皮瘤,雄者較雌者發達,喙較短而窄,呈“雁形喙”。頭頂有一排縱向長羽,受刺激時會豎起。瘤頭鴨兩性異形顯著,無論是體重還是體尺,公鴨皆明顯大於母鴨。母鴨僅為公鴨重的60%左右。母鴨有就巢性,我國農村飼養者多用母鴨自然孵菢,每隻母鴨可孵種蛋20個,有些地區採用母鴨先孵菢10 d,再送孵化場代孵的辦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瘤頭鴨
  • 別稱:麝香鴨、疣鼻棲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棲鴨屬
  • :瘤頭鴨
  • 分布區域:原產中南美洲熱帶森林,至今墨西哥、巴西和巴拉圭仍有野生種
來源和分布,體型外貌,外貌特徵,體重和體尺,生產性能,產肉性能,產蛋性能,繁殖性能,評價和展望,

來源和分布

瘤頭鴨起源予南美洲中美洲的熱帶地區,是不太喜歡游水的森林禽種,善飛,至今在墨西哥巴西巴拉圭還可見到野生者。家養瘤頭鴨仍保持一定飛翔能力,愛清潔,從不髒污墊草及其所產的蛋。據1956年出版的劉世鑄著《中國農業地理》說明瘤頭鴨從東南亞引入我國。引入的準確年代尚待考查,但根據公元1763年編纂的古港《泉州府志》記載:“番鴨狀似鴨而大於鵝(原文如此,應為鴨)自菢其蛋而生,種自洋舶來”,又據1729年編纂的《福建通志》中“閩產錄異”云:“鼻極大而紅鼻者為番鴨,雌雄配方菢卵……[半番]小於番鴨。”以及在古田、莆田、閩侯等縣的縣誌有關番鴨的記載證明,僅在福建至少已有250年以上的飼養歷史。現除福建外,廣東、台灣、江西、廣西、浙江、江蘇、湖南、安徽等省、自治區均有飼養,基礎上分布在長江以南,其中福建省集中在兩個產區。北部山區以古田縣一帶較集中,多養黑羽鴨;南部產區以福州為主,包括福清、莆田、惠安、泉州、南安、廈門等地,多養白羽鴨或黑白花鴨。廣東省海南島的加積鎮(瓊海)因多養瘤頭鴨,當地稱瘤頭鴨為加積鴨,曾有種鴨場。瘤頭鴨的分布地區以氣候溫暖多雨的亞熱帶地區為主,近年來,雖也引到北方試養,但還不能推廣,對其在長江以北、特別是黃河以北的乾燥季風帶氣候的適應性如何,有待進一步觀察

體型外貌

外貌特徵

瘤頭鴨與一般家鴨的外貌截然不同。體軀長而寬,前後窄小呈紡錘形,與地面呈水平狀態,頭中等大小,基部和眼周圍有紅色或黑色皮瘤,雄者較雌者發達,喙較短而窄,呈“雁形喙”。頭頂有一排縱向長羽,受刺激時會豎起。中等長,胸部寬而平,後腹不發達,狹長,胸、腿肌肉發達,翅膀長達尾部,有一定飛翔能力,腿短而粗壯,趾爪強壯有力,步態平穩。羽毛分黑白兩種基本顏色,黑白花羽色很多,尚有褐色羽及少量銀灰色羽。黑色羽帶有墨綠光澤,喙紅色有黑斑,皮瘤黑紅色,虹彩淺黃,脛多黑色。白羽鴨喙粉紅色,皮瘤鮮紅色,虹彩淺灰色,脛、蹼橙黃色。黑白花羽鴨喙紅色帶有黑斑,皮瘤紅色,脛、暗黃色。
瘤頭鴨鳴叫聲時發出低啞的噝噝聲,母鴨在孵化期常發出唧唧叫聲。在繁殖季節,公鴨一可散發出麝香氣味,因而被稱為“麝香鴨”。鑒予家養瘤頭鴨人工選擇歷史較短,其外部特徵和生物學特性與其野生祖先差別不大。

體重和體尺

瘤頭鴨兩性異形顯著,無論是體重還是體尺,公鴨皆明顯大於母鴨。母鴨僅為公鴨重的60%左右。
瘤頭鴨體重按國外報導,成年公鴨為4.5~5.0kg。母鴨為2.5~3.0 kg,我國現有瘤頭鴨的體重普遍低於這個水平。這可能與飼養水平及我國未進行系統選育有關。

生產性能

產肉性能

據福建農學院於70年代末在福建產區調查,在民眾個體飼養的粗放條件下,生長較慢,平均初生重為40g,3、5月齡的體重,公鴨分別為1533 g和2200g;母鴨分別為1280 g和1550 g。據1980年福建農學院試驗測定,初生重為47.6g,3、5月齡的體重,公鴨分別為2550 g和3310g母鴨分別為1675 g和1910 g。據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所測定,8周齡公鴨重為1310g,母鴨為1050g,3、5月齡的體重,公鴨分別為2680g和3300g母鴨分別為1730和1790g。
瘤頭鴨的生長旺盛期比北京鴨遲2~3周,例如北京鴨及其雜交鴨多在7~8周齡屠宰,此時既可獲得較大屠體,又可得到較高的飼料利用率;而瘤頭鴨的生長旺盛期,母鴨為10周齡左右,公鴨為11周齡前後。國外某些優良瘤頭鴨品系間雜交鴨,10周齡母鴨體重為2.2kg,11周齡公鴨體重為3.65 kg,每公斤增重耗精料各為3.27kg和3.26kg。瘤頭鴨胸肌在8~12周齡期間生長最快,在此日齡屠宰可使屠體達到較高的出肉率和肉的品質,其中胸肉率可比北京鴨高8~9%。瘤頭鴨的另一優良肉用性能是具有較好的飼料利用率,在一般情況下,10~11周齡肉鴨的每公斤增重耗飼料量不超過3.3 kg(相當於北京鴨7~8周齡的飼料利用率)。此外,該鴨種還具有自我平衡早期生長速度的能力,就是說,如果雛鴨在前期由於飼料條件不佳而導致生長速度低於正常標準,那么在後期如果改進飼養條件,到飼養期末(10~12周)仍可達到正常的增重標準,而且飼料利用率並不低。
瘤頭鴨與其他家鴨雜交產生的雜種鴨,在我國被稱為半番鴨或騾鴨,其最大特點是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和肉質好,胸肉厚實,且公、母體重差別較小,與其他家鴨一致。缺點是這種雜交受精率太低(60~65%),使之在大規模生產中套用受到影響。
屠宰率,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平均活重3.06kg的成年公鴨的半淨膛屠宰率為81.4%,全淨膛屠宰率為74%;平均活重1.59 kg的母鴨分別為84.9%和75%。瘤頭鴨及其與北京鴨、建昌鴨的雜交鴨均具有良好的肥肝性能,3月齡以上肉鴨經過2~3周的人工強制填飼,每隻可獲肥肝300~400 g。此外,經填飼肥肝的鴨增重迅速,活重比填飼前大約高50一60%左右。

產蛋性能

瘤頭鴨的開產期為6~9月齡。每年產蛋分為兩個產蛋期,第一個產蛋期為5—6個月,第二個產蛋期為3個月左右。年產蛋量為80~120個,在良好的飼養管理條件下,可年產蛋達150個。蛋重為70~80g。蛋殼玉白色。種蛋合格率高,可達99%。

繁殖性能

在公母配種比例1:7的情況下,受精率為85~95%。孵化期為35~36 d,受精蛋孵化率為80~85%。母鴨有就巢性,我國農村飼養者多用母鴨自然孵菢,每隻母鴨可孵種蛋20個,有些地區採用母鴨先孵菢10 d,再送孵化場代孵的辦法。在福建,瘤頭鴨孵化分為三個時期,即頭番(農曆2~3月出雛)、二番(3~4月)和尾番(5~6月出雛),種雛鴨多來自頭番一和二番。種公鴨由於在第一年繁殖季節之後因體力衰弱而種用性能降低,為減少飼養費用即行淘汰,翌年再選留新公鴨。

評價和展望

瘤頭鴨及其與其他肉用型鴨之間的雜交鴨因具有優良的肉用性能和肥肝性能,越來越引起各國重視,例如在法國的瘤頭鴨占總養鴨數的50%以上,但產蛋量低,與其他家鴨品種,雜交時受精率低;此外,我國飼養的瘤頭鴨由於未進行育種工作,其生產性能明顯低於國外先進水平,為此,今後應開展育種工作,全面提高肉用性能和繁殖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