疽(疾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疽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骨骼與關節間
  • 分類:有頭疽和無頭疽
分類,有頭疽,無頭疽,治療方法,辨證論治,
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有關疽的解釋歷來不盡相同。
《內經》中癰疽為一切瘡瘍的統稱。歷代外科醫家根據各自的師承和經驗,將很多種現在看來屬性不同、治療各異的病都冠以“疽”名,如《內經》所說的“猛疽”是指鎖喉癰(頦部蜂窩組織炎)。
《醫宗金鑒》所說的“禽疽”是指背部的丹毒(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特點是病起突然,惡寒發熱,局部皮膚忽然變紅,焮熱腫脹,迅速擴大)。
《外科大成》所說的“調疽”、“敦疽”、“瘭疽”是指手部的疔腫等。再如患於腋中的腋疽(腋部淋巴結結核),生於股間的股陰疽(腹股溝淋巴結結核),發於脅肋的脅肋疽(胸壁結核、肋骨結核),現在按其性質分別歸入了瘰癧和流痰之中。瘰癧是一種多數發生於頸部的慢性感染疾患,結核累累如貫珠狀,特點為起病緩慢,初起時結核如豆、皮色不變、不痛,以後漸增大竄生,成膿時皮色轉暗紅,潰後膿水清稀、夾有敗絮狀物,相當於西醫的淋巴結結核。流痰是一種發生於骨與關節的疾病,特點為起病緩慢、化膿亦遲,潰後膿液稀薄如痰、不易收口,相當於西醫的骨與關節結核。此外,還有發於乳房深部的乳疽,以及好發於四肢末端並可因皮肉壞死而致趾(指)骨節脫落的脫疽(相當於西醫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動脈硬化閉塞症、糖尿病壞疽)。因其病因證治各有特點,現在分別歸入乳房疾病和外科其他疾病中。
中醫文獻中多根據初起有頭或無頭而把疽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現在中醫外科臨床實際中,一般也是這樣分類的。

分類

有頭疽

有頭疽(carbuncle),病症名。指生長於肌膚間,以局部初起皮膚上即有粟粒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潰爛後狀如蓮蓬蜂窩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本病相當於西醫的癰。需注意與中醫的癰區別。
診斷要點
好發於項後、背部等皮膚厚韌處。多發於中老年人。
根據病程演化,臨床可分為三期:
初期患處起一腫塊,上有粟粒樣膿頭,腫塊漸向四周擴大,膿頭增多,色紅灼熱,高腫疼痛。伴發熱惡寒、頭痛納差。
潰膿期腫塊進一步增大,瘡面漸漸腐爛,形似蜂窩,腫塊範圍常超過l0cm,甚至大於30cm。伴壯熱、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膿腐漸盡,新肉開始生長,逐漸癒合。
整個病程約1個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潰膿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常在15X109/1.一20X109/L,中性粒細胞80%一90%。應常規檢查血糖、尿糖。可作膿液細菌培養。

無頭疽

無頭疽是多種發生在骨骼與關節間的化膿性疾病的統稱。其特點是漫腫色白,疼痛徹骨。難消,難潰,難斂,並能形成瘺管。如發於長骨者多損骨;發生於關節的,易造成畸形,《外科證治全書》云:“陰疽之形,皆闊大一,根盤堅硬,皮色不變,或痛或不痛,為外科最險之症。”臨床上常見的附骨疽及環跳疽是無頭疽的代表性疾病,本節重點介紹。相當於西醫的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
診斷要點
好發於2—10歲的男孩。多發於四肢長骨,發病部位以脛骨為主,其次為股骨、肱骨、橈骨。
發病急驟,先有全身不適,寒戰,高熱達39℃一40℃,口乾,溲赤,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徹骨,1—2日內即不能活動。繼之皮膚微紅微熱,胖腫骨脹。如發生在大腿部時,紅腫則不易覺察,病變的骨端具有深壓痛和叩擊痛,可作為本病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大約在發病後3—4周化膿,此時身熱持續不退,局部色紅胖腫.骨脹明顯。潰膿後,膿出初稠後薄,淋漓不盡,不易收口則成竇道。患處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以藥線或探針探之,常可觸及粗糙死骨,此時即轉為慢性附骨疽。此後常反覆發作,流膿,瘺管經久不愈,或時發時愈,竇口周圍常並發濕瘡、膿皰以及色素沉著。竇口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塊,也可能是數小塊,小的常能自行排出,大的不能自出,必須待死骨排出,瘡口方可癒合。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計數高達30X1曠幾以上,中性粒細胞在80%一90%,血沉加快,血液細菌培養常為陽性。99m鎝—MDP、‘?鎵骨顯像對早期診斷本病有幫助。X線攝片常在發病2周左右在於骺端顯示有模糊區和明顯的骨膜反應,並可見囊腫狀的軟組織陰影,數周后可有骨質破壞影象,周圍骨萎縮,死骨和空殼形成,以後可見硬化的死骨陰影。CT檢查較X線檢查可明顯提早發現病灶,並可清楚地顯示軟組織的變化,可明確炎症位置。

治療方法

1.內治
①火毒凝結證:清熱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飲加減。
②熱勝肉腐證:和營清熱,透膿托毒,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③氣血兩虛證: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減。
2.外治
初起用金黃膏或金黃散,以冷開水或醋等調成糊狀外敷。熱盛者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或太乙膏外敷,摻藥均可用紅靈丹或陽毒內消散。

辨證論治

1.火毒凝結證:清熱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飲加減。
2.熱勝肉腐證:和營清熱,透膿托毒,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加減。
3.氣血兩虛證:益氣養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