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疽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骨骼與關節間
- 分類:有頭疽和無頭疽
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
疽,漢語二級字,2讀作疽(j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3現代釋義疽【釋義】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疽 <名>(形聲。從疒,表示與疾病有關,且聲。本義:毒瘡) 同本義。在皮肉...
即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中醫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中醫按疽病早期有頭和無頭而分為有頭疽和無頭疽兩大類。局部皮膚下發生的瘡腫。有關疽的解釋歷來不盡相同。《內經》中癰疽為一切瘡瘍的統稱。歷代外科醫家根據各...
癰、疽、疔、癤,是四種發生於體表各有不同病理變化和形狀特徵的外科疾患。癰是感染毒邪,氣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膿性疾病。疽是為毒邪阻滯而致的化膿性疾病。疔因其堅硬而根腳如釘故名。癤發於皮膚淺表,隨處可生,多生於頭...
下肢生疽在古代醫籍記載中,有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朽骨疽、股脛疽、穿踝疽等,其中,生在大腿外側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內側的叫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脖等處破潰後的叫多骨疽。近代認為下肢生疽為附骨疽。鶴膝流...
發背疽病出自《外科理例》卷五,是指有頭疽生於背部的人,是一種病。病名。即有頭疽生於背部者,見《外科理例》卷五。證治參見有頭疽、發背條。概述 背疽(西醫病名:背癰、背部急性化膿性蜂窩織炎),背疽又名發背。發背...
疽食,讀音是jū shí。意思是瘡毒侵蝕肌肉。比喻禍患蔓延。解釋 瘡毒侵蝕肌肉。比喻禍患蔓延。出處 《後漢書·虞詡傳》:“竊聞公卿定策當棄 涼州 ……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 詡 恐其疽食侵淫而無限極。棄之非計。”《南齊書...
疽腫 疽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jū zhǒng,意思指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解釋 局部皮膚腫脹堅硬的毒瘡。出處 《左傳·襄公十九年》“荀偃癉疽,生瘍於頭”唐孔穎達疏:“荀偃病此疽腫,腫潰,遂生創於頭。”
五發疽是病名。癰疽生於腦、背、眉、髯、鬢者之總稱。見《外科精義》卷上。齊氏認為五發疽大概論之可分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癰也,三者癤也。三者之候,惟疽最重。其因皆曰滋味與厚衣,衣服厚暖則易招寒;滋味過多,則...
癉疽 癉疽是漢字詞語,拼音是dān jū,意思是惡瘡。詞語解釋 解釋:惡瘡。詞語出處 《論衡.死偽》:“晉荀偃伐齊,……癉疽生,瘍於頭。”
石疽是病名。疽之發於肌膚而堅硬如石者。《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三:“此由寒氣客於經絡,與血氣相搏,血澀結而成疽也。其寒毒偏多,則氣結聚而皮厚,狀如痤癤,硬如石,故謂之石疽也。”多生於頸項、腰胯或腿股間之腫塊,...
銳疽 銳疽,病名,疽發於尾骶骨尖端、即尻的部位者。《靈樞·癰疽》:“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古代認為此為一種惡疽,常危及生命。即鸛口疽。詳見該條。
足跟疽指癰疽之發於足跟部者。足跟疽出《外科證治準繩》卷四。因涉水、局部外傷,或濕熱流注鬱結,或臟腑積熱所致。初起時,證見局部腫脹、紅紫疼痛,若破潰則膿水淋漓而難斂。或其局部狀如兔咬者,或瘡深達於骨者,終難治癒。治...
膻中疽,中醫病名。是指疽之發於膻中穴者,亦名膻中發疽、膻中發。症見患處腫塊初起如粟大小,色紫堅硬,逐漸焮紅腫痛,並見有惡寒壯熱等症。本病相當於西醫病名癰。一般預後良好。名詞解釋 是指疽之發於膻中穴者,亦名膻中發疽...
癰疽,發生於體表、四肢、內臟的急性化膿性疾患,是一種毒瘡。癰發於肌肉,紅腫高大,多屬於陽症,疽發於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屬於陰症。癰疽證見局部腫脹、焮熱、疼痛及成膿等。現代醫學解釋其為皮膚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染...
腦疽是中醫病名。生於腦後項部的有頭疽。正對口者﹐俗稱"對口"。偏於一側者俗稱"偏對口"。多由濕熱交蒸或五臟蘊毒所致﹐症狀多見灼熱腫痛﹐顏色鮮紅。鑑別診斷 【詳】腦疽 ,病名。出《集驗背疽方》。又名對口、對口發、對口...
脅肋疽,疽生於脅肋部,生於脅部腋下的,叫「淵疽」,統稱 「脅肋疽」。因正氣虛弱,肝氣鬱滯,痰火壅阻於肝膽二經所致。多見於有結核病變的青年患者,以男性為多。初發於肌肉深部,脅肋間漫腫 隱痛,皮色不變,不紅不熱,...
①指生地手足指端處之疽。亦名蛇瘴、蝦眼,南方稱(扌翕)著毒。出《備急千金要方》卷二二。該病多由外傷染毒入於肌膚筋骨所致,或臟腑火毒凝結而成。其病隨處可生,好發於手、足指端。症見患處初如紅點,漸變黑色,小者如黍...
決癰潰疽,漢語成語,拼音是jué yōng kuì jū,意思是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出自《南齊書·柳世隆傳》。成語解釋 癰:瘡;潰:破;疽:癰疽。瘡癰破開了。成語出處 《南齊書·柳世隆傳》:“今乃舉兵內侮,奸回外熾,斯實...
本病多由風寒濕熱之邪外襲,化熱搏結於骨節;或由於疔瘡走黃,疽毒內陷;或病後餘毒不清,濕熱內盛,其毒深竄入里,留於筋骨;或由於外來直接傷害,局部骨骼損傷,復因感染邪毒,瘀熱搏結,凝滯筋骨而成。臨床表現 本症初起,見...
疽生於趾(指)甲部的,稱「甲疽」。多因修剪趾(指)甲,損傷甲旁的 皮肉;或鞋子狹窄,久受擠壓而起。多患於足大趾內側。初起時甲旁腫脹,微痛,流黃水,漸呈紅腫化膿,患部的趾(指)甲內嵌, 破潰後奴肉高突,疼痛流膿...
耳後疽指的是由三焦及膽兩經火毒引起的疾病,其症狀為耳後腫痛潰破流膿、並常伴有頭痛、惡寒、發熱等周身症狀、類似急性乳突炎。本病系由三焦及膽兩經火毒引起,其症狀為耳後腫痛潰破流膿,並常伴 有頭痛,惡寒,發熱等周身症狀,...
特疽 特疽,病名,指有頭疽生於肺俞及肝俞者。據其所生部位而言,屬於發背疽之範疇,見《證治準繩·瘍科》卷四。證治可參見發背條。
天柱疽(Dazhui carbuncle)為病名,是指生於項後高骨大椎穴處的有頭疽。出《瘍醫準繩》卷三 疾病特徵 天柱疽的證治同有頭疽:初起患部色紅髮熱,根束高腫,瘡頭如粟米,一個至多個不等。疼痛劇烈,身熱口渴,便秘溲赤,脈洪...
肛門周圍癰疽,是指肛門直腸周圍發生的急慢性化膿性病變。基本概述 本病中醫文獻又有便癰、髒毒、肛門癰、肛內癰、盤肛癰、懸癰、坐馬癰,跨馬癰等名稱。由於發病部位深淺不同,一般稱淺者為癰,深者為疽,統稱為肛門周圍癰疽。相當...
馬皮疽,病名。系指鼻柱壅腫,兩竅不通,焮痛等病證。出《證治準繩·雜病》。本病多由太陰肺經風熱及上焦鬱火所致。治宜清熱解毒,方用銀花甘草湯加減。因憂思內傷而致者,應固護肺脾。參見癰疽條。是由馬皮疽伯克霍爾德菌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