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生疽

中醫病名。下肢生疽指股、脛、膝、踝處腫潰之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下肢生疽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股、脛、膝、踝處腫潰之症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下肢生疽在古代醫籍記載中,有附骨疽、咬骨疽、多骨疽、朽骨疽、股脛疽、穿踝疽等,其中,生在大腿外側的叫附骨疽;生在大腿內側的叫咬骨疽,生在手、足、腿、脖等處破潰後的叫多骨疽。近代認為下肢生疽為附骨疽。鶴膝流痰,穿拐痰,均屬於陰疽範疇,多發生在下肢骨及關節疾患。臨床上以局部胖腫,跗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潰後膿水淋漓,不易收口為特點。多因濕熱風寒之邪流竄入里,留於筋骨,或腎精虧虛,全身和局部抵抗力下降,存在於機體其他部位的邪毒,乘機繁殖,經血循環入骨骼,使經脈被阻,氣血不和,血凝毒聚而發為本病。臨床主要分為濕熱損傷下肢生疽,風寒濕邪下肢生疽,腎精虧損下肢生疽三類。

中醫套用

1、濕熱損傷下肢生疽
症狀:多見於兒童,發病部位以脛骨為最多,其次為股骨,起病急,先有全身不適,寒戰,高熱,口乾,小便黃,舌淡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行瘀通絡。
方藥:仙方活命飲加味。穿山甲、天花粉、乳香、白芷、赤芍、當歸、皂角刺、懷牛膝、紫花地丁、浙貝母、防風、陳皮、甘草。
2、風寒濕邪下肢生疽
症狀:發病部位以脛骨為最多,初起即有惡寒,發熱,患肢筋骨隱隱疼痛,不紅不熱,痛如錐刺,舌質淡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補益肝腎,溫經散寒,祛風化濕。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味。黃芪、杜仲、懷牛膝、獨活、桑寄生、秦艽、防風、細辛、全蠍、桂枝、黨參、茯苓、當歸、川芎、赤芍、熟地、甘草。
3、腎精虧損下肢生疽
症狀:患者常有肺癆病史,初起外部無明顯病變,僅覺患處隱隱酸痛;關節活動障礙,病變後期腫處潰破,時流稀膿,久則病口凹陷,周圍皮膚紫脹,形成瘺管,不易收口,患肢肌肉萎縮,精神萎頓,面色無華,畏寒心悸,失眠,盜汗,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兩尺不足。
治法:益腎養肝,溫經通絡,散寒化瘀。
方藥:大補陰丸加味。黃芪、炒知母、炒黃柏、熟地、龜板、豬脊髓、鱉甲、地骨皮、青蒿、蒼朮、全蠍、蜈蚣、甘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