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疽

附骨疽,指毒氣深沉,結聚於骨而發生的深部膿瘍,又稱骨、貼骨癰。因潰後常脫出敗骨,故又有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之稱。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多因風寒濕阻於筋骨,氣血凝滯而成。

基本介紹

  • 別稱:骨疽、貼骨癰
  • 英文名稱: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 就診科室:中醫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四肢長骨
  • 常見病因:因風寒濕阻於筋骨、氣血凝滯而成
  • 常見症狀:疼痛,不能屈伸轉動,久則成膿,外形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潰後稀膿淋瀝不盡,形成瘺管和死骨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飲食調理,

病因病機

本病多由風寒濕熱之邪外襲,化熱搏結於骨節;或由於疔瘡走黃,疽毒內陷;或病後餘毒不清,濕熱內盛,其毒深竄入里,留於筋骨;或由於外來直接傷害,局部骨骼損傷,復因感染邪毒,瘀熱搏結,凝滯筋骨而成。

臨床表現

本症初起,見寒熱往來,繼則筋骨疼痛,表面不紅不熱,但痛如錐刺,不能屈伸轉動,久則寒郁化熱,腐肉成膿,而外形仍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潰後稀膿淋瀝不盡,不易收口,易形成瘺管和死骨,待死骨脫出後,才能逐漸癒合。
本病有好發於四肢長骨,始則全身不適,繼而寒熱交作、筋骨疼痛,甚而壯熱不退,或伴有汗出,便秘尿赤,表面雖不紅不熱,其內肌骨脹痛,疼痛徹骨,不能屈伸轉動、拒按,是為實熱之證。局部胖腫,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徹骨;成膿期濕熱瘀滯於骨,熱盛肉腐骨敗,則腫日著,寒熱交作,或日晡更甚;病久則寒郁化熱,腐肉成膿,而外形仍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潰後諸症漸伏,患肢疼痛可略緩解,精神漸佳,唯瘡口膿水淋漓,遲遲不斂,或有腐骨從瘡口排出,形成漏道。若經久不愈,久耗氣血,則見氣血兩虛之象。

辨證施治

1.內治法
(1)風熱熾盛型 ①證候 寒戰、高熱、面紅,氣熱息粗,便秘溲赤,渴喜冷飲。舌質紅,苔黃,脈滑數。②治則 清熱解毒,疏風通絡。③方藥 黃連解毒湯加減。黃連,梔子,黃芩,金銀花,赤芍,當歸尾,防風,連翹,蒲公英,羚羊骨,甘草。水煎服,每日1劑。中成藥醒消丸、新消片,溫開水送服。
(2)濕熱瘀滯型 ①證候 患部掀腫日增,疼痛,寒熱交作或日晡尤甚,口乾不甚喜飲。舌苔黃膩,脈滑數。②治則 清營托毒,化濕開郁。③方藥 金銀花散加味。金銀花,甘草,茯苓,蒼朮,黃柏,薏苡仁,土茯苓,炙穿山甲,皂角刺,蒲公英,象貝母。水煎服。中成藥虎掙片、四季青片,溫開水送服。
(3)氣血兩虛型 ①證候 瘡色晦暗不鮮,膿水林漓,面色蒼白或萎黃,唇淡,全身倦怠,或心悸,失眠,自汗,短氣。舌淡苔少,脈細數或無力。②治則 調補氣血。③方藥 十全大補湯加減。黨參,炙黃芪,當歸,白芍,焦白朮,茯苓,陳皮,炙甘草,谷芽,肉桂(煽服)。水煎服,每日l劑。中成藥十全大補丸、虎掙片,溫開水送服。
2.外治法
初起皮色不變者,以透皮擴散式中藥外敷,其病自消。
若皮色轉紅時,宜用透皮提引式中藥聚膿,膿成,宜及時切開排膿,並於瘡口納入引流條以利引流。也可酌情用藥沖洗膿腔。
潰後宜用提膿拔毒生肌之藥外敷,以肌養骨、生骨,如觸及死骨鬆動者,可用鑷子鉗去。形成竇道者,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藥線腐蝕竇道,後改用八二丹藥線,骨炎膏蓋貼。也可作手術清創,膿盡改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

飲食調理

1.綠豆粥
適用於起病初期,陰疽初期均適用。
2.苡仁二豆湯
適用於陰疽濕重患者:
薏苡仁,綠豆,赤小豆,生甘草,水煮熟爛,加鹽調味,食豆飲湯。
3.五神咖啡
適用於附骨疽濕熱凝結者:
茯苓,金銀花,牛膝,車前草,紫花地丁,同煎去渣取汁,加入咖啡、白糖,頻服。
4.銀甲蛋
適用於陰疽成膿期:
金銀花,鴨蛋,炙穿山甲6克(研末)。先將金銀花水煎取汁,再將鴨蛋頭打一小孔,裝入炙穿山甲粉,放入金銀花汁中煮熟服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