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體內代謝及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

《甘草的體內代謝及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葉敏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草的體內代謝及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
  • 項目負責人:葉敏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體內代謝及藥代動力學研究對於闡明中藥的藥效物質及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樣品濃度低難以檢測、代謝產物組成複雜難以鑑定等原因,一直是中藥研究的難點。本項目提出一種新穎的研究策略,以實現模擬臨床用藥情況即能全面闡明中藥的體內過程,並以甘草為模式中藥證明其可行性。.該研究策略採取單體化合物-高劑量-臨床常規劑量三步過渡的方式,利用液質聯用分析、酶水解、對照品比對,全面鑑定甘草的體內代謝產物,並建立高靈敏度、多通道的LC-SRM-MS分析方法,實現大鼠灌胃臨床劑量甘草水煎液即能檢測到所有代謝產物並監測其藥代動力學。基於此核心技術,研究不同給藥組的甘草多成分藥代動力學,從代謝的角度闡明甘草多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炮製原理、複方配伍機制。此外,研究甘草調節P450代謝酶及膽汁酸分泌等與藥物代謝相關的非特異性藥效,並建立PK-PD關聯,解釋傳統中醫藥理論認為甘草調和諸藥的現代機制。

結題摘要

體內代謝及藥代動力學研究對於闡明中藥藥效成分與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由於化學組成複雜,中藥代謝研究一直是個難點。本項目經過四年探索,建立了一套新穎的研究策略,可以廣泛適用於臨床用藥條件下中藥代謝產物的系統鑑定及多成分藥代動力學研究,並套用於常用中藥甘草,揭示了甘草多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此外,還闡明了甘草成分對P450代謝酶及膽汁酸分泌的調節作用,從藥物代謝的角度初步解釋了甘草“調和諸藥”的機理。 本項目提出的研究策略採取“單體化合物-高劑量-臨床常規劑量”三步過渡的方式。首先,通過20個代表性甘草活性成分的體內代謝研究,採用LC/MS技術鑑定224個代謝產物,並利用微生物催化製備部分代謝產物(主要是羥基化),闡明各類結構的代謝規律。其次,給大鼠飼餵高劑量甘草提取物,根據代謝規律鑑定更多代謝產物。最後,利用SRM技術從灌胃臨床劑量(0.9 g/kg)甘草水煎液的大鼠血漿與尿液中檢測到90個代謝產物。在此基礎上,建立LC/MS/MS分析方法,同時監測55個代謝產物的血藥濃度,計算藥動學參數,首次詳細地描述了甘草的體內代謝過程,明確了主要體內暴露成分,為藥效成分及作用機制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由於實驗條件仿照中醫臨床用藥情況,研究方法可以套用於中藥的臨床藥物監測。我們還發現甘草提取物顯著改變部分單體成分的藥代行為,例如,甘草素、異甘草素的AUC分別提高133倍和109倍,芹糖甘草苷與甘草苷的達峰時間延長0.3h,提示多成分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或相互轉化,體現了中藥的特色。 針對甘草“調和諸藥”的傳統功效,建立了基於雞尾酒探針藥的LC/MS分析方法,闡明40個甘草成分對1A2、2C9、2C19、2D6、3A4五種P450亞酶的活性影響。結果表明游離黃酮與香豆素類顯著抑制P450酶,而皂苷與黃酮苷則不明顯。結合體內代謝研究結果,確定甘草素異甘草素及7種異戊烯基黃酮/香豆素是甘草調節P450酶的主要活性成分。此外,灌胃甘草水煎液顯著改變大鼠血漿的膽汁酸類物質濃度,上調CA、βMCA、GCA等游離型及甘氨酸軛合型膽酸水平。由於P450酶活力及膽酸水平是肝臟代謝功能的重要表征,甘草很可能通過調節機體的代謝功能,發揮中醫理論的“調和諸藥”、“減毒”等功效。 研究結果在JCA、AAPS J、JNP等知名雜誌發表SCI論文15篇,培養研究生5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