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

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中醫方劑名,別名腎著湯。為祛濕劑,具有溫脾勝濕之功效。主治寒濕下侵之腎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臨床常用於治療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寒性關節痛,陽痿等病。

基本介紹

  • 功用:溫脾勝濕
  • 主治:寒濕下侵之腎著
  • 分類:祛濕劑-溫化寒濕劑
  • 出處:《金匱要略》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腎著湯內用乾薑,茯苓甘草白朮襄,傷濕身重與腰冷,亦名甘姜苓術湯。

組成

甘草、白朮、乾薑、茯苓。

用量

甘草、白朮各6g,乾薑、茯苓各12g。

用法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功用

溫脾勝濕。

主治

寒濕下侵之腎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飲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

方義

本方所治之腎著病,非腎之本髒為病,乃寒濕外襲,痹著於腰部所致。腰者,腎之府,故以“腎著”名之。此證多起於勞動汗出之後,衣里冷濕,久而久之,寒濕內侵,注於腰部,或居處卑濕,寒濕直接侵於腰部,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中冷重,如帶五千錢。邪著於肌里,未傷及臟腑,故小便自利,飲食如故。根據以上病機,邪雖外受,但無表證,且時日已久,非外散可解,當溫中勝濕,使寒濕之邪,溫而化之。方中以乾薑為君,溫中祛寒;茯苓為臣,淡滲利濕。二者配合。一溫一利,溫以逐寒,利以滲濕,寒祛濕消,病本得除。佐以白朮,健脾燥濕,俾脾氣健運,則濕去而不得聚。使以甘草,調和脾胃,而理中州。

配伍特點

四藥相伍,共奏溫中祛寒、燠土勝濕之效,是為寒濕腰痛之良劑。

運用

臨證除腰中冷重疼痛之外,當有口不渴,舌苔白,脈沉緩或沉遲見證。以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脈沉遲或遲緩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寒多痛甚者,可酌加附子、細辛,以助溫經散寒之力。

重要文獻摘要

汪昂《醫方集解·利濕之劑》 :“此足少陰,太陽藥也。乾薑辛熱以燥濕,白朮苦溫以勝濕,茯苓甘淡以滲濁,甘草甘平和中而補土。此腎病,而皆用脾藥,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