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戲劇史》是王正強創作的戲劇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4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戲劇史
- 作者:王正強
- 類別:戲劇史
- 出版社: 甘肅文化出版社
- ISBN:9787549010547
- 首版時間:2016年4月
《甘肅戲劇史》是王正強創作的戲劇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4月。
《甘肅戲劇史》是王正強創作的戲劇史類著作,首次出版於2016年4月。內容簡介《甘肅戲劇史》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自史前至公元1948年止,由先秦篇、漢魏篇、隋唐篇、宋元篇、明清篇、民國篇6個篇章構成,客觀陳述了甘肅戲劇從孕...
《中國戲曲志甘肅卷》是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甘肅卷》編輯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內容簡介 本志從劇種、劇目、音樂、表演、舞台美術、演出場所、演出習俗等方面記述了甘肅省戲曲事業的發展與現狀。作品目錄 封面 中國戲曲志 甘肅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戲劇家協會...
木偶戲,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為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木偶戲俗稱“泥頭戲”,是一門集音樂、演唱、繪畫、雕刻為一體的綜合戲劇藝術。以其內容的質樸美、形式的原生美、演藝的兼容美、音樂的和諧美長期根植於民間,成為正寧農村民眾世代傳唱的特色“絕活”。
甘肅省戲劇家協會於1979年4月成立,1991年3月,中國戲劇家協會甘肅分會正式更名為甘肅省戲劇家協會。在甘肅省連續三屆成功舉辦了由中國劇協牽頭主辦的“中國秦腔藝術節”,極大提升了甘肅戲劇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機構簡介 為適應甘肅省戲劇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在中共甘肅省委的直接關懷與中國戲劇家協會的指導下,...
甘肅皮影是國內較早成型的皮影戲之一,又稱“影子戲”,是一種“借燈顯影,配聲以演故事”的地方傳統戲劇形式,它主要受陝西皮影的影響,但是又結合了本地的傳統民俗與音樂。甘肅民間影子戲主要集中在隴東、隴西、隴南三地,三地音樂唱腔不同,各具特色,其中隴東環縣的音樂唱腔屬於道情系列,源自道家的音樂,其特點...
協會還有專門的活動場地,活動經費由村委會提供,定期開展活動,平均年演出20場。觀眾累計達10多萬人次,其表演曾被香港鳳凰衛視、中央電視台、陝西衛視、甘肅衛視作過專題報導。協會在進行表演的同時,還非常重視小曲的傳承與發展,他們不但給小曲愛好者傳唱,而且給鄰村甚至更遠鄉鎮的小曲愛好者免費傳唱,到2011年已...
甘肅隴劇藝術研究會擁有理事99人,常務理事33人,會長1人,執行會長2人,副會長7人,秘書長1人,均由參加會員大會的150餘名團體會員和個人會員民主選舉產生。1959年,因《楓洛池》的成功上演而轟動國內戲劇界,甘肅因此產生了一個全新的戲曲劇種——隴劇,也結束了甘肅沒有獨有地方劇種的歷史。50多年來,經過幾代...
碩士學位。現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甘肅省青聯委員,甘肅省音樂家協會會員,甘肅省青年音樂家協會會員,甘肅省青年歌唱家學會會員,蘭州市青年音樂家協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與表演、戲劇戲曲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主持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參與完成市廳級科研項目若干項。
甘肅省秦劇團的前身是陝甘寧邊區隴東文工團秦劇二隊,1950年6月,與蘭州民眾社合併組建為蘭州實驗秦劇社,1953年8月,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命名為“甘肅省秦劇團”。1970年“文革”中被錯誤撤消。粉碎“四人幫”後,於1980年6月恢復建團。2001年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眉戶劇《思源》參加了第二屆中國秦腔...
隴劇是甘肅獨有地方戲曲,原名隴東道情。隴東道情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經環縣民間皮影藝人解長春(清同治時人)改造唱腔後,隴劇在寧夏、內蒙、陝北及當地廣為流傳。抗戰時期,隴劇成為陝甘寧邊區革命文化的組成部分。1959年,隴東道情劇被搬上舞台,《楓洛池》晉京為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被譽...
通渭小曲戲,甘肅省通渭縣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通渭小曲戲是流行在甘肅省通渭縣境內的一種曲牌體民間戲曲,是在明清時調、南北俗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在流傳過程中,由於“錯用鄉語”而形成獨特的地域風格。通渭小曲戲演唱取用通渭方言,唱詞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簡單,充滿鄉土氣息,在通渭縣社會...
民樂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流行於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為中心的地區,又叫張掖皮影。清初傳入民樂,1956年參加甘肅省演出並獲獎,在甘肅、青海部分地區有一定的名氣。民樂皮影戲吸取了當地民歌、小曲的營養,也融合了寧夏、陝北等地的民歌、民族樂器、說唱、說書等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
藏戲(南木特藏戲),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木特藏戲早期是在拉卜楞寺二世親自授意倡導下,由貢塘·丹貝準美仿效西藏藏劇的表演形式,將藏族傳記文學名著《米拉日巴道歌》中獵人受教化的一段故事改編成劇,這是甘南南木特藏戲的雛形。南木特藏戲大都以歌頌正面人物為主,用...
禮縣影子腔,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傳統戲劇,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禮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隴南影子腔又叫“燈影戲”、“皮影戲”、“梅花調”,舊時俗稱“道情腔”主要分布於禮縣、西和及周邊地區,相傳誕生於西漢時期。它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強調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民間小曲、鼓樂、說唱等形式,逐步...
天水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傳統戲劇,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1] 天水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以秦腔為主調,皮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天水民間藝術。 中文名 天水皮影戲 非遺級別 市(州)級 申報地區 天水市麥積區 保護單位 天水市麥積區...
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禮劇團編排了多部影子腔現代及歷史劇《一場鬥爭》《碧血西城》等,參加甘肅省建國十周年獻禮演出,受到專家和觀眾高度評價。接著西和劇團用影子腔移植演出的《胭脂》等劇,在省電台播出,影響波及全省。從此,影子腔成為甘肅戲劇舞台上的一個重要戲種,先後創作劇本30多個,以樸實清新的表演風格和...
瓜州木偶戲,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傳統戲劇,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瓜州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木偶戲是流傳於我國民間的傳統藝術之一,古代稱之“傀儡戲”,它在我國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瓜州木偶戲是流行於瓜州縣雙塔鄉的一種古老而稀有的民間藝術;是中國藝苑中一枝獨秀和奇葩;其歷史悠久源遠流...
隴南影子腔是甘肅省獨有的古老地方戲劇種。影子腔傳統演出以皮影戲的方式在民間流傳。隴南影子腔音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秦腔、京劇為主的梆子腔的形成。現存的影子腔在唱腔構成、調式調性、曲調結構、落音以及曲調進行方面保存了西秦腔的特點,具有很高的戲曲文化價值。 歷史淵源 隴南影子腔,原名“燈調”,當地民間俗稱“...
甘穀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傳統戲劇,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是甘谷縣文化 館。歷史淵源 相傳皮影戲起源於漢武帝時期,甘穀皮影戲由通渭縣皮影藝人傳入。 工藝特徵 甘穀皮影戲,舊稱 “燈影戲” 或“牛皮燈影”,是一種以前用蠟燭、現在用白熾燈或射燈等光源照射牛皮或驢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
在激烈而緊張的戲劇衝突中,將正反兩方面人物的直接交鋒寫得有聲有色。《楓洛池》後來成為甘肅省改編傳統戲,在推陳出新方面最為成功、影響也最大的劇目之一。導演除范雨、薛再平、劉清華外,邀請了陳永玲、高媚蘭諸藝術名家輔導演員,主要角色由省秦劇團抽調,還借調了蘭州市秦劇團個別優秀演員。藝術特色 戲曲劇目...
黑虎古調規模型演出共七場 第一次:2014年6月25日,紅堡子會州博物館,第一次正式舞台演出,中央電視台、甘肅衛視、人民日報等15家媒體報導;第二次:2014年7月19日,紅堡子文化廣場演出,(會寧自駕旅遊活動啟動會);第三次:2014年8月25日,會寧縣秦劇團演出,白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黑虎古調》會寧專場...
隴南高山劇是甘肅省隴南市市轄區傳統戲劇,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隴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歷史淵源 隴南高山劇,中國地方劇劇種,是甘肅省兩個地方劇劇種之一。源於隴南市的宕昌、武都區、禮縣、西和縣、康縣、徽縣、成縣、文縣等縣的高山地區的山歌小調、民間社火和演故事。流行於隴南市的...
小曲是流行於西北地區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戲曲,是一個源遠流長、流傳甚廣的戲曲劇種。其雅稱為“清曲”、“曲子”,別稱為“迷糊”、“眉戶”,因區別於“秦腔”大戲,故俗稱為“小曲”。隴中因甘肅地處六盤山南段的大隴山以西,故“隴”為甘肅的代稱,習慣上又將甘肅中部稱為“隴中”。它起源於上古時代的...
《中國戲曲志·甘肅卷·蘭州分卷》編輯委員會 題詞 著名戲劇藝術理論家張庚為本書題辭 中共蘭州市委副書記劉丙午為本書題辭 前言 參與編志者名單 圖片 秦腔藝人郗德育(藝名:麻子紅)秦腔《白玉樓掛畫》靖正恭飾張彥 越劇:《西樓記》尹樹春飾於叔夜李慧琴飾穆素徽 豫劇《寇準背靴》許樹雲飾寇準。前排右起第二人...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等。作品評價 《當代戲劇》:戲曲是一部厚重的民族文化發展史,是一條不斷向前涌動的河。戲劇理論家王正強先生的新著《甘肅戲劇史》《秦腔考源》就為我們展示了這條河的源與流、支與乾;有的如大河浩蕩,有的似溪流潺湲,波紋清晰,細節紛紜。
皮影戲(瓜州),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傳統戲劇,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甘肅省瓜州縣文化館。歷史淵源 皮影戲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瓜州皮影戲是傳統的民間戲劇,造型典雅,唱腔優美,地方特色明顯,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
隴劇又稱皮影戲,它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有時用方言),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