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南木特藏戲)

藏戲(南木特藏戲)

藏戲(南木特藏戲),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木特藏戲早期是在拉卜楞寺二世親自授意倡導下,由貢塘·丹貝準美仿效西藏藏劇的表演形式,將藏族傳記文學名著《米拉日巴道歌》中獵人受教化的一段故事改編成劇,這是甘南南木特藏戲的雛形。南木特藏戲大都以歌頌正面人物為主,用豐富的想像,濃郁的神話色彩,大膽的浪漫主義手法表現戲劇情景,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2011年5月23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申報的藏戲(南木特藏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8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戲(南木特藏戲)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遺產編號:Ⅳ-80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演出形態,程式動作,音樂唱腔,舞台美術,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南木特藏戲的產生是以1946年初在拉卜楞“囊佐頗章”大院內《松贊乾布》公演為標誌。1937年,拉卜楞寺第五世嘉木樣·丹貝堅贊(1916—1947)前往西藏朝佛學法,其間看過“阿吉拉姆”藏戲。1940年1月,他回到拉卜楞寺面臨時局,為了維護宗教威嚴、弘揚佛法、安定民心,經拉卜楞寺“議倉”商議並邀請大德卜算:“若能在拉卜楞寺編演一出以法王松贊乾布為歷史背景的劇目來弘揚佛法,祈禱佛法蒸蒸日上,利益眾生,才能免除禍患,眾生安寧,香火旺盛,世道太平”。五世嘉木樣·丹貝堅贊知曉卜算結果後,憶及在西藏朝佛學法期間觀賞的“阿吉拉姆”藏戲並獲得啟發,遂決定編排一部使用安多方言,具有安多地方特色的藏戲,並“指導喇嘛演習藏劇”琅倉活佛、章尤加措、圖布丹旦增等人被委此大任,分工明確,決定由頗有才華的章由加措執筆,琅倉活佛和喇嘛職業學校老師圖布丹旦增負責組織、編導,演員由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職業學校的學員擔任。基於《嘛呢全集》《王朝歷史明鑑》《青史》《西藏王臣記》等著作,歷時一年多編排,於1946年完成並首次演出了甘南第一部南木特藏戲《松贊乾布》,奠定了甘南南木特藏戲的發展基礎,具有里程碑意義。
藏戲(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
《松贊乾布》開啟了南木特藏戲編創先河,諸多力量加入了南木特藏戲的發展隊伍,促進了南木特藏戲的傳播與發展。1946—1958年,南木特藏戲發展迎來了一個高峰期。1955年,拉卜楞紅教寺高僧完瑪仁增、完瑪昂傑、曲登組織編創了《智美更登》一劇。同年夏,夏河紅教寺藏戲隊赴蘭州市參加了甘肅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在人民劇院、西北民族學院禮堂演出。1956年,琅倉活佛根據《噶當政教史集》,編創了劇本《達巴丹保》,拉卜楞寺藏戲隊組織演出。1956—1957年,夏河紅教寺藏劇隊編排了《卓娃桑姆》,並於1957年演出。1957年,紅教寺藏戲演出隊根據民間流傳的說唱故事改編而成《卓娃桑姆》並組織演出。
1958—1959年,受到政治運動的影響,南木特藏戲禁演,很多編劇人員、演出人員,包括琅倉活佛等或以“日本特務”等罪名被抓,很多南木特藏戲道具和服裝被沒收,演出停止。
1960年,南木特藏戲在拉卜楞寺恢復演出。琅倉活佛根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部分情節描寫,編寫創作了《熱瑪娜》,由松熱等擔任主角,拉卜楞寺藏戲隊演出。1962年,由拉卜楞紅教寺編劇,導演完瑪仁增根據《格薩爾王傳》中《地獄救妻》改編創作了《阿達拉姆》一劇,由完瑪仁增本人擔任主角,紅教寺藏戲隊演出。
1964—1976年,受到國內時局影響,南木特藏戲再一次遭遇禁演,其發展幾乎空白。如藏戲專家“琅倉活佛因創建‘南木特’戲被誣為散布、宣揚封、資、修毒素,再次入獄達七年之久。造反派抄了他家,毀了佛殿、昂欠(活佛府邸),他收藏的六千餘部藏文典籍(內有珍貴的金剛經一部)被劫掠一空。”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南木特藏戲獲得再生,出現了很多表演南木特藏戲的業餘組織和專業機構。1978年,夏河九甲鄉昂去乎村成立了藏戲隊,排演了傳統藏戲《諾桑王子》《降魔》。1980年,拉卜楞紅教寺藏戲隊排演了《赤松德贊》。1981年,成立專業藏戲表演機構甘南州藏劇團,同年,碌曲縣文工隊排演了《松贊乾布》。1982年,在甘南州州府合作市舉辦了首屆南木特藏戲調演,夏河、碌曲、合作等縣藏戲隊和甘南州藏劇團參加了歷時7天的南木特藏戲匯演。隨後,夏河縣九甲、達麥、阿木去乎,合作市的佐蓋多瑪鄉、曼瑪鄉、勒秀鄉喬吾灘吉昂村,碌曲縣雙岔二地村,瑪曲曼日瑪、齊哈瑪國小,卓尼縣尼巴鄉等先後成立了藏戲隊,走村串鄉為民眾表演南木特藏戲。
2006年3月,甘南州藏劇團與甘南州歌舞團合併重組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劇院,並加掛甘肅省藏劇團牌子。多年來,劇團踏遍了甘南草原的360多個鄉村、帳圈,行程10萬多公里,演出近4000餘場次,觀眾達350餘萬人次。截至2013年,甘南州共有36個藏戲劇團,活躍在民眾之中,都是民間自發形成,分布在夏河、合作和碌曲等地。

文化特徵

演出形態

南木特藏戲的演出形態與西藏藏戲不同,它創建不久就開始從廣場搬上舞台,較接近漢族戲曲樣式。即便是在農牧區演出,也要搭起三面圍嚴、一面面向觀眾的帳蓬,形成舞台劇框架結構。其演出形式為先由一人介紹劇情,並向觀眾致祝詞,然後開始正戲。隨著演出劇目的不斷豐富,甘南藏戲的藝術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它融音樂、舞蹈、表演於一體,以載歌載舞為主要藝術特徵,在服飾、化妝、燈光、布景等舞美方面也漸趨完善與成熟。
藏戲(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的表演藝術,在夏河地區流行的民間歌舞、法會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一些漢族戲曲 (主要是京劇)的表演程式而形成,其中顯現著宗教文化色彩。寺院的宗教儀式和神佛形象對藏戲有很大影響,甚至被直接移入表演中,從而構成莊嚴、簡練、純樸、粗獷的表演藝術風格。甘南南木特藏戲表演中有大量的舞蹈場面,這些舞蹈來自夏河地區的民間舞蹈,舞蹈在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凡劇中涉及登基、降生、嫁娶、迎賓、祝福、喜慶團圓以及場次間隔、序幕結尾等,都會有各種形式的舞蹈場面。

程式動作

南木特藏戲的唱白採用安多藏語方言,表演不分行當。初創時期沒有女演員,表演動作很少,後增加了女演員,表演動作亦更為豐富,並形成一些成套程式動作。因演出不戴面具(動物除外),故注重人戲表演,演員擅長以面部表情和眼神變化作細膩的藝術表現。其表演基本接近生活原形,強調藝術的真實性。而對於非現實生活中的角色,則要求神仙祥和、慈悲,動作幅度較小,右手多採用寺院神佛塑像的手勢;鬼怪兇惡、恐怖,動作幅度較大,並戴各種頭盔以示其身份;動物亦以面具、頭盔造型;身姿奔騰跳躍,採用擬獸舞蹈進行表演。此外,甘南藏戲還吸收法事活動中的動作、神佛塑像壁畫中的各種手勢,以豐富自己的表演形式。同時也吸收了不少漢族戲曲的程式動作,如生旦台步、上下馬、走圓場、舞馬鞭以及刀、棒、箭、拂塵等道具的持法等。

音樂唱腔

南木特藏戲的音樂,綜合藏傳佛教音樂和夏河附近的民間歌舞、彈唱、說唱音樂發展而成。其所含曲目甚多,但一般曲體比較短小,多帶分節歌體性質。運用時無嚴格規範,隨意性較強,可按劇情需要自由聯綴和發展變化。其音樂體制屬特殊聯曲體結構,可分為唱腔音樂、舞蹈音樂、間奏音樂三部分。
唱腔音樂是甘南南木特藏戲音樂的主體,由眾多單段體歌曲匯集而成,可細分為戲劇性、抒情性、敘事性、說唱性、宗教性唱腔五類。其主要來源於民歌、宗教音樂和說唱音樂。演唱時男女腔在音區上略有小別,可根據人物性格、表演內容和唱詞格式靈活選用唱腔。舞蹈音樂的總體特徵是以唱帶舞、唱主舞輔,其主要來源於民間歌舞。按其使用場合和節奏特點,大致可分為節奏自由的造型舞蹈音樂和節奏規整的“圈舞”音樂兩類。間奏音樂的使用廣泛,演出中除演唱時無伴奏外,間奏音樂貫穿全劇始終。任何一首優秀的舞曲、彈唱或唱腔,都可用來作間奏曲,但也有專用伴奏樂曲。主要伴奏曲牌有【江飛】【曲拉桑波】【哲桑若】【阿瑪萊】【桑達羅】等。

舞台美術

南木特藏戲的舞台美術比較先進,由於它一開始就在舞 台演出,故而注重舞美設計與創造。其藝術造型體現了雕塑、繪畫、剌繡、酥油花等藏傳佛教文化,既塑造了人物、景物形象,又充滿了神秘宗教色彩。南木特藏戲沒有固定的穿戴規制,一般是根據不同劇目、角色的演出需要,由演出單位自行設計、製作或購置。在實際演出中,漢族人物多穿漢族戲曲的行頭,藏族人物多用美化的藏民生活服裝,無論男女色,均採用面部化妝,男性還需畫鬍鬚或掛髯口,國王等顯貴人物則戴墨境。舞台裝置也頗有獨到之處,如布景的運用,一般台後掛有彩繪布景,類似漢族戲曲中的“守舊”,布景隨劇情變化而不斷轉換,有時一部戲可用四、五幅,在《松贊乾布》一劇中,就先後運用了布達拉宮、唐朝長安、尼泊爾皇宮等景片。
藏戲(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

代表劇目

甘南南木特藏戲的演出劇目,自《松贊乾布》始現已發展有10餘個。其題材來源有三:一是據歷史典籍改編,如《松贊乾布》《赤松德贊》;二是據民間神話傳說改編,如《諾桑王子》《卓娃桑姆》《達巴丹保》;三是據文學名著和佛經改編,如《智美更登》《羅摩衎那》《阿達拉茂》《降魔》。這些劇本的主題,大都是去揚佛教思想,宣揚正義戰勝邪祟,美善戰勝醜惡,深受當地僧俗觀眾的歡迎。
早期拉卜楞九個南木特戲劇目及相關情況如下:
藏戲(南木特藏戲)
拉卜楞九個南木特戲劇目及相關情況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化始終是隨著人類歷史和社會的演進而發展的,社會的發展推動文化發展的方向和趨勢。藏族擁有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獨具特色、蘊藏豐富的民族的傳統文化,藏戲這一藏民族傳統的戲劇大系統就是這樣的底蘊下發展和豐富起來的,而南木特藏戲更是不同時期人們對藏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傑作。
南木特藏戲大都以歌頌正面人物為主,用豐富的想像,濃郁的神話色彩,大膽的浪漫主義手法表現戲劇情景,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不僅僧侶編排,也是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活動,對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區的團結穩定、和諧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傳承狀況

南木特藏戲發展面臨演出活動範圍狹小、道具不全、演員匱乏、演出難成規模、認識不足、傳統表演技藝失傳、資源流失嚴重、文藝人才斷層、表演市場與觀眾萎縮、資金缺乏、劇團生存艱難、基層文化機構基礎薄弱等諸多問題,亟待保護。

保護措施

2004年,在甘肅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會議上,南木特藏戲被甘肅省人民政府確定為民族民間保護工程首批省級10個試點項目之一。
藏戲(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
2005年,南木特藏戲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入甘肅省1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點項目之一。
自2005年至2013年,甘南州文化館先後多次派員深入夏河、合作、碌曲等地收集資料,整理南木特藏戲劇本15個,藏文版劇本《南木特藏戲劇本精粹》已經出版,並整理了完整的視頻資料5部。
2011年,甘南州文化館進一步完善了南木特藏戲資源資料庫建設,重點進行搶救性資料蒐集和整理。
2012年,國家下撥資金162萬元用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南南木特藏戲保護和發展,對瀕危劇目進行搶救性記錄、為一些戲團建造舞台並提供演出設備、培養演藝人才等方面。這是甘南南木特藏戲傳承與發展首次獲得國家資金支持。
2013年2月21日,甘南州南木特藏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碌曲縣雙岔鄉二地村正式命名,這是該州命名的首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館(甘南藏族自治州美術館)獲得“藏戲(南木特藏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藏戲(南木特藏戲)項目保護單位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館(甘南藏族自治州美術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1月10日晚,甘南州首屆民間藝人絕活展示大賽暨“南木特”藏戲調演頒獎晚會在甘南大劇院舉行,南木特藏戲《唐東傑布》在頒獎晚會上演出。
藏戲(南木特藏戲)
《唐東傑布》演出劇照
2019年9月14日晚,“石榴杯”甘肅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首場演出——南木特藏戲《唐東傑布》在蘭州市黃河劇院上演。
2020年11月11日至12日,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在崑山開幕,南木特藏戲《唐東傑布》在百戲盛典的甘肅省折子戲專場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