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清之際,屬簇四部翼之屬。
民國元年(1912年),屬黑錯區署。
1949年後,屬夏河縣那義公社。
1998年1月1日,設立當周街道,由合作市管轄。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當周街道轄卓尼路、知合瑪2個居民委員會,南木婁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3個居民小組、13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當周街道下轄2個社區:知合瑪社區、卓尼路社區,1個行政村:南木婁村,辦事處駐知合瑪社區二組。
地理環境
人口
2010年, 當周街道轄區總人口15629人。
2011年末, 當周街道轄區總人口1679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5074人,城鎮化率89.8%。另有流動人口317人。總人口中,男性8826人,占52.6%;女性7968人,占47.4%;14歲以下1241人,占7.4%;15~64歲15033人,占89.5%;65歲以上520人,占3.1%。總人口中以藏族為主,達7569人,占45%;漢族5870人,占35%,有回、東鄉、蒙古族等6個少數民族,共3355人,占20%。超過5000人的少數民族有藏1個民族,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9.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665人。
根據合作市第七次人口全國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當周街道常住人口為28043人。
經濟
2011年,當周街道有耕地面積共9100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8萬畝。林地面積8100畝。糧食作物以青稞為主。生產糧食43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油料作物種植面積74畝,產量71噸,其中油菜籽71噸;蔬菜種植面積910畝,產量132噸,主要品種有馬鈴薯,其中馬鈴薯產量106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生豬飼養量607頭,年末存欄420頭;羊飼養量899隻,年末存欄1719隻;牛飼養量763頭,年末存欄615頭,生產肉類444噸,其中豬肉14.2噸,牛肉17.1噸,羊肉13.2噸;禽蛋1.8噸,鮮奶53.2噸;畜牧業總產值135.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7.2%,累計造林8081.4畝,其中防護林1677畝,林木覆蓋率10%,大型農業機械56台(輛);名優特農產品有氂牛、藏羊、蕨麻豬。農民人均純收入3545元。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當周街道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35.1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80平方米,藏書2000餘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南木特藏戲、面具舞、鍋莊舞等。舉辦的文化節有九色香巴拉旅遊藝術節等。開通“村村通”319戶,覆蓋率為100%。數位電視用戶12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教育事業
2011年末,當周街道有國小1所,在校生93人,專任教師16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中學1所,在校生1600人,專任教師98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7%,小升初升學率99.7%,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86%;普通高等院校1所(省屬高校),在校生7545人(其中本科生7545人),專任教師262人。
醫療衛生
2011年,當周街道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病床85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8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5.1張。專業衛生人員81人,其中執業醫師21人,執業助理醫師23人,註冊護士37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300人次,住院手術300台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47.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90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當周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820戶,人數2804人,支出775萬元,比上年增長11.2%,月人均230.3元,比上年增長10.7%;城市醫療救助83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884人次,共支出1.6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64戶,人數500人,支出52.1萬元,比上年增長92%,月人均868元,比上年增長9.3%;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人,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醫療救助590人次。自然災害受災人口1745人,緊急轉移安置22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70畝,直接經濟損失150萬元,救災支出12萬元,比上年增長13%,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2680人,比上年末增加258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2686人,比上年末增加97人。參加失業保險1650人,比上年末增加247人。參加工傷保險1200人。參加生育保險600人,比上年末增加78人。
交通
2011年,當周街道已形成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方式,有306省道過境。
所獲榮譽
2021年4月,甘肅省委、省政府決定,授予當周街道黨工委“甘肅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