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穀皮影戲

甘穀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傳統戲劇,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是甘谷縣文化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穀皮影戲
  • 遺產級別:市(州)級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甘谷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常用樂器,代表曲目,傳承現狀,

歷史淵源

相傳皮影戲起源於漢武帝時期,甘穀皮影戲由通渭縣皮影藝人傳入。

工藝特徵

甘穀皮影戲,舊稱 “燈影戲” 或“牛皮燈影”,是一種以前用蠟燭、現在用白熾燈或射燈等光源照射牛皮或驢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白天利用太陽光照射演出的皮影戲稱“日影子”。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秦腔(有的皮影班子用老腔、道情演唱)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工藝流程

甘穀皮影的製作通常要經過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合成等工序。其製作過程是:先將牛皮、驢皮或其他獸皮的毛、血去淨,然後經藥物處理,使皮革變薄,呈半透明狀,然後藝人們將各種人物的圖譜描繪在上面,用各種型號的刀具刻鑿後,再塗抹上顏色,上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五種純色。雕刻時,一般都用陽刻,有時也用陰刻。繪畫染色講究女性髮飾及衣飾多以花、草、雲、鳳等紋樣為圖案,男性則用龍、虎、水、雲等紋樣為圖案。人物造型與戲劇人物一樣,生、旦、淨、丑角色齊全。製成的皮影一般高度在30厘米左右。

常用樂器

常用的伴奏樂器有二胡、板胡、嗩吶、揚琴、鑼鼓等,其伴奏樂器中的漁鼓、甩梆子、簡板均為自製,音色獨特。 甘穀皮影戲班子一般由4—8人組成,皮影戲箱通常有50—60人物身子和120多個人物頭像(俗稱稍子),還有若干場景道具如動物、座椅、雲頭等。

代表曲目

常年演出的曲目有《富貴圖》、《忠義圖》、《苦節圖》、《百子圖》、《黃河陣》、《卜羅陣》、《賢關陣》、《忠烈匯》、《相國寺》、《烏盆計》、《沙陀國》、《香山寺還願》、《五台山還願》等五十餘本。

傳承現狀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觀念的更新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演出報酬的偏低,導致願意學習該項技藝的人日益減少,使得甘穀皮影戲瀕臨失傳,傳承形勢非常嚴峻。甘穀皮影戲傳承人趙宗太、鞏淑英、頡代生憑藉對皮影藝術的熱愛,不計報酬得失,積極傳徒授藝,使得甘穀皮影戲這一傳統技藝得以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