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地震處理

現場地震處理

在野外使用小型計算機及現場專用地震處理軟體對地震資料進行適時的簡單處理。它是一種以檢驗地震數據採集質量為主要對象的地震數據處理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場地震處理
  • 外文名:seisimic data on-site processing
  • 學科:地球物理勘探
  • 處理內容:原始地震數據、觀測系統等
  • 作用:提高採集質量
  • 設備:小型計算機
處理內容,主要處理流程,質量控制,發展趨勢,

處理內容

基礎數據現場地震處理要檢驗的數據主要包括原始地震數據、觀測系統或SPS檔案、測量數據及靜校正數據等一切地震採集數據。具體有:不具備自檢能力的地震儀器月檢記錄;分析採集的原始資料噪聲水平;炮點、檢波點點位的準確性;激髮狀況(包括TB狀況)及接收狀況(死道、不正常道、反極性道、漏電等);靜校正量的效果;採集數據的記錄質量及疊加剖面上目的層的成像質量等。

主要處理流程

現場處理工作的主要工作流程包括:
(1)接受野外原始資料,包括原始磁帶、儀器班報(SPS檔案)、野外靜校正數據及有關觀測系統資料,其重點在於檢查各項原始資料是否符合要求、齊全及能否正確機讀等;
(2)將野外記錄格式磁帶數據正確地解編成數據處理系統可以接受的格式數據,同時顯示部分單炮記錄,以進一步檢查數據解編的正確性;
(3)進行觀測系統定義,包括定義炮點、檢點的野外實際位置及它們的相互關係,並繪製及分析炮點、檢波點的平面位置圖,CMP面元的覆蓋次數和最小、最大炮檢距分布圖,用來檢驗和野外實際情況是否符合;
(4)通過疊前去噪剔除不正常道記錄、炮記錄及野值,消除強面波和其他規則干擾,使得去噪後的剖面信噪比應有明顯的提高,波組特徵清楚;
(5)通過振幅補償和反褶積(選做)處理,使地震記錄上的淺、中、深的反射能量基本均衡,相鄰炮記錄之間也無明顯的能量差異,地震記錄的解析度有明顯提高;
(6)認真檢查炮點和檢波點高程數據,繪製靜校正量平面圖,分析靜校正量變化的合理性,在此基礎上進行靜校正,必要時可選做剩餘靜校正(其時窗應選在反射品質較好的地震層位),使剩餘靜校正的剖面上不應出現明顯的假象、剖面質量至少不低於剩餘靜校正前的剖面;
(7)速度分析點的密度應根據地質構造情況合理選擇,通常情況下每公里選取一個點,三維情況下要求每平方公里選四個速度分析點(每個速度分析點使用的CMP面元個數要合理,並儘量包含各種不同炮檢距的道,切除參數要正確,速度掃描範圍應大於實際資料存在的速度範圍),速度拾取要可靠,空問變化要合理;
(8)選做傾角時差校正速度分析,用於速度分析的道集除應符合以上速度分析的原則外,還應採用傾角時差校正後的CMP面元道集,所用的偏移孔徑應小於最大炮檢距的2/3,其傾角應大於實際資料存在的最大傾角,傾角時差校正後的疊加剖面的斷面波、繞射波應更豐富,傾斜反射更清晰;
(9)將經動校正後的單炮按共面元進行疊加,獲得疊加剖面;
(10)選做疊後去噪聲處理,注意選用合適的去噪方法及合適的參數;
(11)通過疊後時問偏移(選做)處理,使同相軸歸位,斷點清晰(偏移前要做好偏移算法和速度場試驗);
(12)再進行一些修飾性處理(選做),如濾波及增益處理,力求使有效反射同相軸的波組特徵清楚。

質量控制

在現場處理工作中,為了選擇最佳的處理流程和參數,在執行每個重要的處理步驟之前,應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資料進行試處理。試處理的項目一般包括以下幾部分內容:振幅補償、反褶積、剩餘靜校正、切除、傾角時差校正、偏移速度場、濾波和增益、去噪等。在現場處理工作中,每完成一步作業,都應該認真檢查作業運行的檔案、質量控制圖件和中間成果,以確保使用的處理方法、參數正確,作業運行正常,達到各項技術要求。此外,應按工作Et向施工質量監督反映現場處理中發現的採集質量問題;每條剖面(每束線)還要填寫質量信息(反饋)報告,一式兩份,內容包括施工效果初評、存在問題。

發展趨勢

現場處理是20世紀70年代初的產物,它是地震數據採集發展史上一個標誌性事件。中國也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現場地震處理軟體,90年代國中國自主開發的現場處理商業軟體GRISYS面世,2000年由東方地球物理公司自主開發的KLSeis新一代地震數據採集工程軟體研製成功,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地震勘探現場數據採集質量的提高。如今現場處理已經成為油公司或地震承包商對現場採集質量控制的主要手段。隨著勘探工區的地震地質條件越來越複雜,對地震數據採集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對現場處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導致現場處理和室內處理的區別也越來越小,現場處理有代替室內處理中預處理部分的趨勢,從而成為室內最終處理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