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智達

這是梵文पण्डित(paṇḍita)的音譯,梵文原意是博學的,智慧的。

起初,在印度教中班智達是指能夠以正確的發音與文法背誦出吠陀經典的人,通常是婆羅門。古代印度的五類學科。全稱五明處,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前四明是各學派共同的,後一明各學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內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經典教義為內明,婆羅門教則以四吠陀為內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智達
  • 外文名:pandita
  • 梵文:पण्डित
  • 詞性:形容詞,名詞
  • 基本解釋:博學多智的(人)
簡介,五明處,著名班智達,印度,藏地,漢地,

簡介

班智達的稱號來源於印度,意思是學識淵博的大學者,所以班智達在印度並不是佛教的名詞,而泛指不受宗教局限的博學者。班智達在古代也被翻譯為:扳的達、板的達、班第達、班迪達、班哲達等。
起初,在印度教中班智達是指能夠以正確的發音與文法背誦出吠陀經典的人,通常是婆羅門

五明處

梵文Pancavidya的意譯,亦稱“五明處”。“明”謂學問、學科,為古印度的五門學科,概括了當時所有的知識體系。此所謂五明為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前四明是各學派共同的,後一明各學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內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經典教義為內明,婆羅門教則以四吠陀為內明。大乘佛教主張積極利益眾生,以五明為學人所必學的內容。《大乘莊嚴經論》卷五云:“若不勤習五明,不得一切種智故。”並認為它是圓成佛果的“大智資糧”。
在佛教中,能夠被稱為班智達,代表他精通五種學問-也就是五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甚至後期又發展出小五明,與五明合起來即為十明(五小明是韻律學、修辭學、辭藻學、戲劇學和歷算學。)
工巧明:指藝術和技術。包括的範圍很廣,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工業明處”稱:農,商,事王,書、標、計度、數、印,占相,咒術,營造(雕塑),生成(豢養六畜等),防那(紡織、編織、縫紉),和合(調解爭訟),成熟(飲食業),音樂等十二種均屬此。如是密教阿闍梨班智達,定要會繪製曼荼羅及製作法器等,故而古時多數班智達和阿闍梨也是大畫家和藝術家。
醫方明:指醫學和藥學。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醫)對醫藥就有所貢獻。隨著佛經的傳譯,天竺醫術也傳入中國,佛經中的“地水火風”和“四百四病”之說,早為中國古代醫學界所採用。義淨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除病品》中曾講到風、熱、痰蔭、總集等病和針刺、傷破等8種治療方術。融合漢、印、藏醫學的西藏《四部經典》也頗負盛名。
聲明:研究語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構成的學問。義淨說“西方” 6歲童子開始學《悉談章》等聲明著作。中國唐代沙門智廣撰有《悉曇字記》,即此類專著
因明:印度邏輯學。印度正理派首創。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學者彌勒、無著在《瑜伽師地論》中用“論體”等七事來作解釋,重在辯論術方面的研究。到了陳那作《集量論》,把它發展到以“量論”(帶有認識論的意義)為主要內容的探討。北魏延興二年(472)吉迦夜譯《方便心論》,梁大寶元年(550)真諦譯《如實論》,因明之學開始傳入中國。其後玄奘傳習因明,譯有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後窺基作《因明入正理論疏》6卷,成為漢地研習因明的主要典籍。從此因明在中國佛學界中得到廣泛流傳。內明:即佛學,指釋迦的言教,包括菩薩藏和聲聞藏兩類教典。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聞所成地》的解說,“內明處”略有4種相:①由事施設建立相(指經、律、論的建立);②由想差別施設建立相(指佛教專有名相的建立);③由攝聖教相(指解釋佛教教義的理論);④由佛教所應知處相(指佛教所應知道的法數)。

著名班智達

印度

馬鳴菩薩
開大乘佛教之先河,禪宗尊為天竺第十二祖。著作有《大乘起信論》、《大宗地玄文本論》、《事師法五十頌》等。
龍樹菩薩
弘揚大乘佛教,後代漢傳佛教大乘八宗和藏傳佛教各派無不尊其為祖師。著作有《中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
提婆大師
翻譯為聖天。其發揚了龍樹菩薩的學說。著作有《四百論》
無著菩薩
唯識學派的創始人。從彌勒處得到《瑜伽師地論》並傳述後世。此外他的作品有《顯揚聖教論頌》、《順中論釋義》、《金剛般若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
世親菩薩
無著之弟。發揚了無著的學說。著作有《俱舍論》、《唯識二十論》、《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大乘成業論》、《大乘五蘊論》、《止觀門論頌》等。還有對《中邊分別論》、《攝大乘論》、《大乘莊嚴經論》、《六門教授習定論》、《金剛般若經論》《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十地經》、《寶髻經》、《勝思惟梵天所問經》等的注釋。據傳,還有《論軌》、《論式》、《論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無漢文譯本,僅能從其它經典中略知片斷。
陳那論師
印度瑜伽行派後期的理論家。名字意譯“方象”、“域龍”、“大域龍”、“童授”。因明學的集大成者。著作有:《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等
法稱論師
印度中世紀邏輯學家、佛教因明學家和哲學家。著作共有七論二注。七論是:《正理滴論》、《釋量論》(《量評釋論》)、《諍理論》、《量決定論》、《成他相續論》、《觀相屬論》和《因滴論》;二注是:《釋量論注》和《觀相屬論注》。
善無畏大師
密教祖師,以八十高齡入華傳法,把密教傳入了中土。翻譯了眾多密教經典。
金剛智大師
密教祖師,把密教傳入了中土,翻譯了眾多密教經典。
不空三藏
密教祖師,師承於金剛智,匯集金剛界和胎藏界密法,建立密宗的基礎。唐代密教的經書多為不空大師所翻譯。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
蓮花生大士
藏密祖師,把密教傳入西藏,建立藏地第一所寺院。其教法多用伏藏方式等待後代掘藏大師取出弘揚。藏密寧瑪派尊蓮花生大士為祖師。
寂護大師
藏傳佛教的戒律之祖,把顯教教義傳入藏地第一人。
布瑪莫扎大師
翻譯為無垢友。很小就成為精通小乘和大乘的班智達。依照金剛薩埵授記,前往漢地五台山依止熙日桑哈20年。在藏地與蓮花生大士等人一起傳播密法。
阿底峽大師
藏傳佛教中興祖師。其十歲以內,就已學會醫方工巧文學等。在毗訖羅摩屍羅寺駐錫時。由於他卓越的才學和聲望,成為該寺的首要人物。當時這個寺院的前面,右邊畫著龍樹論師的像,左邊畫著他的像,可見當時人以為他可與龍樹並論。還有,殿的左右牆壁一邊畫著通達五明的人,一邊畫著得成就者,而左右兩牆都有他的畫像。那時印度的寺規,只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鑰匙,而他掌管了十八把鑰匙。後入藏傳法,重整振興了藏地的佛教。著作有《菩提道燈論》等。
那洛巴大師
藏傳佛教噶舉派開祖馬爾巴之師,密教之大成就者。又譯那諾巴、那若巴。系出名門,十一歲時前往當時佛法重鎮喀什米爾求學。西元1032年,被迫與尼古瑪(後從事文學創作,作品風格神似於那洛巴)成婚。八年後,彼此同意解除婚約。同年,再度赴喀什米爾。三年後,至布拉哈利(相傳馬爾巴即於此地接受那洛巴最後的教法,該地後遂成為西藏佛教史上聞名的勝地)。1049年,師至那爛陀寺。在此展開一連串的宗教哲學辯論,師大獲全勝,乃被推舉為住持北門之大班智達。一日,在讀金剛乘典籍時,受夜叉女指示往東方訪求金剛乘之成就者,乃於1057年辭去方丈一職,遊歷多方。經諸多試煉苦行後,始遇諦洛巴,而受其教化,盡承其法。1100年示寂,遺骸奉於尚卡加膩加寺。
師之著作收在《西藏大藏經》〈丹珠爾〉中者有十四部,其中重要者有《時輪》、《灌頂略說注釋》等書。在密教圖像中,那洛巴與其師諦洛巴常被並繪於一圖中。兩者皆現半裸,采自由、舒服的坐姿。二者之區別在於諦洛巴手持生魚,而那洛巴則無。師曾綜集所學而輯成六種法門傳世,後世稱之為‘那洛六法’。此六法即靈熱(拙火)、幻觀(幻化身)、夢觀、光明(淨光)、中有(中陰)、遷識(頗瓦)之六種法門。
法天大師
印度那爛陀寺,宋代入漢地傳播密教,並翻譯經典。
施護大師
是北印度烏填曩國帝釋宮寺僧。與另一位佛典翻譯家天息災為同母兄弟。在太平興國五年(980)隨兄長天息災一同攜帶梵本來京。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七月參加天息災、法天的譯場工作。分別試譯《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大乘聖吉祥持世陀羅尼經》等
天息災大師
北天竺迦濕彌羅國僧。原住中印度惹爛陀國密林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二月,偕施護來汴京。帝召見,賜紫衣,敕同閱梵夾。時帝方銳意翻傳,乃命中使鄭守均於太平興國寺之西偏建設譯經院。七年六月,譯經院成,詔天息災居之,與施護、法天等共同從事譯經,賜號‘明教大師’。七月,天息災上新譯《聖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翌年,譯《大乘莊嚴寶王經》四卷,並奏請令兩街選童子五十人教習梵學。此後譯經不輟。雍熙二年(985),帝授‘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次年賜御製《三藏聖教序》。據《大中祥符法寶錄》卷六載,雍熙四年奉詔改名法賢。
室利沙大師
印度大菩提寺寺主,明代時期以八十高齡進入中國傳播佛法,北京真覺寺既供奉其舍利。據記載,大師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聲聞,內修大行,弘揚密教。

藏地

貢嘎堅贊大師
又稱薩迦班智達,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四祖,西藏第一位班智達,自幼從至尊扎巴堅贊處學習並掌握了顯密二宗精要。二十三歲去印度留學,拜卡卻班禪為師,刻苦學習,精通了大小五明,獲得班智達學位,成為西藏第一位班智達。著有《三律儀論》、《正理藏論》、《智者入門》、《薩迦格言》等眾多名著。聲明類的論著有《智慧申出》、《入聲論》、《語言之略義》、《文字組合》等,因明類的論著有《智慧之寶本釋》、《量理寶藏論》等,修辭類的論著有《賢者口飾促發修伽陀之悲心》等。韻律類的論著有《韻律之花束》等,辭藻類的論著有《辭彙之寶藏》等。戲劇類的論著有《極喜地入門論》和《樂器論》等,工巧類的論著有《佛像量度論》和《察地品》等。醫方類的論著有《八支攝義》等,內明類關於讚詞方面的有《佛陀贊》、《釋迦牟尼贊》、《文殊繪畫贊》、《桑耶寺贊》、《文殊贊之註疏》等。無上瑜伽密續方面的論著有《勝樂教法贊》、《上師瑜伽法》、《內外密三宗之壇城》、《道果論典之目錄》、《傳授修行之經論》、《五支完全道論》、《密道說根本支》、《十大修行者和八小修行者記》、《勝樂俱生之福力》、《桑布扎傳》、《摧破金剛論》、《摧破金剛之密法》、《三律儀品》等許多傳世經典。其中《薩迦格言》更是膾炙人口,在大眾之中流傳。
八思巴大師
薩迦派五祖,吐蕃薩斯迦(今西藏薩迦)人。本名羅古羅思監藏,八思巴(又譯八合思巴、發思巴,意為“聖者”)是尊稱。蒙哥汗三年,忽必烈從受佛戒。中統元年,世祖即位,尊為國師,使統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使領總制院事,統轄藏區事務。六年,製成蒙古新字,加號大寶法王。十三年還至薩斯迦。1280年,八思巴卒於薩迦,元世祖忽必烈冊封他為“西天佛子大元帝師”,年僅45歲。八思巴是西藏薩迦政權的創始人,是第一任薩迦法王。他對西藏與祖國的統一、蒙文的創製、佛教開始傳入內蒙古及華北等地、薩迦派在西藏的興盛、西藏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八思巴著作甚豐,達30餘冊,其中以《彰所知論》最為著名。
岡波巴大師
俗名打馬著(法稱),又名寧波滾嘎(眾悅心),法名索南仁千(義為福德寶),因為他長期在岡波山區修行,因此被尊稱為岡波巴(在藏語中,巴是大師的意思)。密勒日巴三大弟子之首,融合噶當派生起菩提心口訣,以及密宗大手印教授,顯密融通,為噶舉派傳承的建立者。著作甚多,最有名的是《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
修波度孜大師
南宋藏傳佛教寧瑪派高僧,於藏曆第三繞迥之土蛇年誕生在拉東寺。父名桑傑格瓊,母名王摩。據說,父母將剛生下的嬰兒放於簸箕中,入睡時,發現紅光照體。在舅父巴色周札那裡學習了三年,他學習了大圓滿絨宗所傳密宗法門,精通密宗旨意的全部配合法。十六歲時,舅父丹巴去世。修波度孜為了繼續學法,逐去吉喀寺,拜該寺一位上師為師尊。於藏曆第三繞迥之土羊年(1199年,宋慶元五年)圓寂,是年五十一歲。
宗喀巴大師
格魯派創始人。藏傳佛教黃帽派始祖,振興了藏地的戒律和聞思體系。著述極多。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密宗道次第論》等。他的全集拉薩版共十八帙,凡一百六十多種.此外,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如:《密宗戒注釋成就穗》、《囊則敬寺所說比丘學處》、《金剛持道次第秘密樞要解》、《一切怛特羅吉祥集密廣釋明燈論貫注》、《安立次第解說集密要義明釋》、《怛特羅王吉祥集密優波提舍五次第明燈論》等。
班禪額爾德尼
在藏傳佛教格魯派中,與加瓦喇嘛並稱,班禪是梵文“班智達”(意為博學)和藏文“禪波”(意為大)的簡稱。西藏人一般相信班禪是“月巴墨佛”即阿彌陀佛的化身。而達賴喇嘛為觀音菩薩的化身,蒙古可汗是金剛手菩薩的化身,滿清君主是文殊菩薩化身。1713年清朝康熙帝封五世班禪為“班禪額爾德尼”,“額爾德尼”是滿語詞,意為“珍寶”,並加封以前各世班禪,從此這一活佛系統得此封號。其駐蹕地為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班禪的影響主要在後藏,以日喀則為中心。
多仁班智達
任西藏最高地方官員“噶倫”,輔助第八世加瓦喇嘛統治西藏,政績卓著。多仁一家篤信佛教,與加瓦喇嘛和班禪喇嘛形成了密切的供施關係,多仁父子二人接受了良好的藏式教育,對聖俗兩界的學術,如密教教義、儀規、修法,聲明、修辭、天文歷算等等,皆有相當造詣,故而獲得了“班智達”的學位
榮森班智達
他從年少時便不須勤苦就可通達梵文及一切語言,內外五明亦是如此。他從小就很喜歡印度的遊方僧與梵語,繼後閱讀『毗達』典籍能無師自通,傳說他連畜生的語言也知道。因為此種功德,從榮松大班智達口傳的咒語毫無鄉音,就像剛從普賢佛、金剛總持、釋迦牟尼佛口中傳出一樣有大加持。榮巴心量十分廣大,對於一切所度眾生,特別是意樂金剛乘者、欲成就密法不供事業者,都積極賜與法施。而對一般人士也是以大悲心將彼等安置在和樂中。他愛護戒律和修持就好比守護命根和珠寶,並也將他人安置於愛護戒律和修持中。當他造論時,均能將佛法的真實意有次第地如理如法開顯,且詞藻優美,合乎格律,因此當時再頂尖的學者也找不出其中的毛病。那時西藏四翼的許多大德都對榮巴極為景仰。但古榮譯師卻吉悉饒嘲諷他說:「只在西藏出生就妄自著作許多論著」。後來古榮譯師卻吉悉饒看見他所著作的『入大乘法理』論典後,生起極大信心,親自來到榮松班智達座前做大供養,行大懺悔,祈請收入門下,得到榮巴歡喜允許後,聽聞『妙吉祥密續』等許多教法。在密續梵本散佚時,瑪爾巴卻吉旺修等譯師說:「有梵本依梵本而行,沒了梵本也就不能改正錯誤啊!」古榮譯師說:「我曾經在覺窩知納喀達班智達得到梵本,也曾聽聞過這些梵本的教法。」於是古榮譯師將梵本獻給榮松班智達後,又依梵本聽受了一次。聽聞後古榮譯師說:「榮巴大師所說與印度諸位大師無差異而起大信解。」
甘珠巴大師
吾屯是熱貢藝術的中心,有上下兩寺,世稱甘珠巴大師的丹貝堅參老堪布是吾屯下寺的靈魂,他原本習畫,20餘歲時棄畫學經,文革開始後強迫僧人還俗,他就逃到深山裡,在山洞中閉關修行,夜裡到村中化緣維生,整整13年沒有脫下過袈裟。重新落實宗教政策的時候,他才下山住持吾屯寺。大師的房子很簡樸清靜,院子正中是個小花園,其中一顆牡丹花下埋著塊石頭,那是大師的師父曾經坐禪用的,師父圓寂後,移至這裡,大師有空就圍著石頭在院子中轉經。大師平易近人,年近八十,居於唐卡的祖庭吾屯寺住持之地位卻仍能簡單生活,經常打掃殿宇,勞作不息,甚是讓人敬佩。大師雖然在寺中極有威望,他卻非常平和,從來不責備任何人。大師還善於堪查風水,龍王殿就是他下山重返寺院後建起的第一座殿堂,也是全寺最靈驗的地方。
慈誠羅珠堪布
1962年出生於四川省甘孜州的爐霍縣境內。22歲時在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剃度出家,此後即開始長時依止在法王晉美彭措座前。二十多年來,始終精進聞思顯密法要,並一一通達。後來通過嚴格的層層考核,最終獲得法王晉美彭措親賜的三藏堪布學位。後常隨法王晉美彭措左右,作為出行各地朝拜、講學、弘法時的侍者與翻譯。慈誠羅珠堪布極力倡導戒殺放生。身為五明佛學院的傳戒堪布,同時又是學院教務科的主要負責人,他正與眾多高僧大德一道,以聞思修、講辯著等方式精進護持、弘揚、光大著如來所傳教法及證法。著作有《忠言心之明點釋》、《中觀釋難》、《慧度問答》、《前世今生論》等多部。
索達吉堪布
五明佛學院大堪布。在譯文著方面,多年來,師從未間斷著述,翻譯,故其譯著頗豐,且極具加持與利益。前幾年,口譯了十多部大圓滿方面法本,這幾年,筆譯了十餘種顯密經論,如《定解寶燈論》、《智慧品澄清寶珠論》、《大圓滿心性休息頌詞及引導文》、《大圓滿三自解脫》、《格言寶藏論》、《大圓滿見歌》、《悲哀之歌》、《三十忠告論》、《淨土教言》、《文殊靜修大圓滿》、《光明精華講義》等等。至於諸小類型儀軌、竅訣,教言,有數十種,恐繁不尋。現時又譯出了無上密法《大幻化網光明藏論》,此譯花了一年時間,才告圓滿。師言,其譯論經過,甚為嚴謹,唯恐有誤,譯前三閱原文,深領句義之旨,後才動筆,又經再三校對,方才定稿。師於翻譯經論的同時,又寫出了許多啟迪信眾的短小論文,諸如《入密明燈論》、《放生功德甘露妙雨》等。著述了《論佛教各派互不相違》、《忠言心之明點廣釋》、《五台山志》、《溫古寺記》等著述。師作令人嘆為觀止,現已付梓的法本就有八十多冊(其數量仍在不斷增加),其中,譯作系列29冊收集於“顯密寶庫”,著作系列31冊收集於“妙法寶庫”,講座系列24冊收集於“智悲寶庫”。
多識活佛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簡稱多識,筆名多識・東舟寧洛,藏族,生於1936年,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朵什寺第六世寺主活佛。曾在天堂寺和拉卜楞寺學習藏文和藏傳佛教十明學科,後從事藏語文教學工作,期間自學了漢語言文學。兼任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幹事,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研究員,甘肅省藏學研究會副會長,甘肅省民族語文翻譯專業委員會主任,甘肅省學位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多種職務,是當代深孚眾望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已發表出版的藏文著作有:《藏語語法論集》《雲使淺釋》《詩學概論》《藏密典籍選編》《多識論文集》《多識詩文集》《佛教總論樂道燈塔》等。漢文專著、譯著有:《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大威德之光》《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佛教理論框架》《宗咯巴大師佛學名著譯解》 等

漢地

(602年-664年),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之一,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洛陽偃師市,出家後遍訪佛教名師。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歷經艱難抵達天竺。遊學於天竺各地,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在大慈恩寺等寺院進行研究和翻譯佛經直到圓寂。玄奘所譯佛經,多用直譯,筆法謹嚴,所撰有《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玄奘大師於印度時曾名震天竺,被尊為大乘天,並以華僧身份為印度僧人講法。著作有《會宗論》、《制惡見論》、《三身論》等。
惠果大師
(公元七四六---八〇五年),唐代密宗著名高僧,密教付法第七祖。長安人,俗姓馬。因住長安青龍寺,世稱青龍阿闍黎。九歲時,隨不空的弟子曇貞研習諸經,後來受到不空賞識器重,成為其傳法弟子。大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惠果滿二十歲,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後,依止不空受金剛界密法,之後又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蘇悉地諸法,並融會二法,倡立“金胎不二"。又將此金、胎不二的理念授予空海,由空海帶回日本,創立日本真言宗;另由新羅僧惠日、悟真等,傳入新羅。著作有《十八契印》等。
法名智顗,大師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方法,發明一念三千,三諦圓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他成為中國佛教宗派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稱為天台宗。因以《法華經》為主要教義根據,故亦稱法華宗。他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發明一心三觀、圓融三諦、一念三千的道理。在傳承系譜上,尊龍樹為初祖,以北齊慧文為二祖,慧思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來,代代相傳。十一世紀初,因爭論智顗《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偽,分為山家和山外兩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傳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煬帝授予他智者之號,故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現存有《法華經玄義》二十卷、《法華經文句》二十卷、《觀音玄義》二卷、 《觀音義疏》二卷、《金光明經玄義》二卷、《金光明經文句》六卷、《維摩經玄疏》六卷、《維摩經疏》(前二十五卷親撰,後三卷灌頂續補)二十八卷、《維摩經略疏》(唐湛然略)十卷、《四教義》十二卷、《三觀義》(由《淨名玄義》分出)二卷、智顗前出《淨名玄義》十卷;後為晉王楊廣著疏,並別制《玄疏》。因將前出《玄義》分為三部,即《四教義》六卷、《四悉檀義》二卷、《三觀義》二卷)、《請觀音經疏》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阿彌陀經義記》一卷、《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五卷、《金剛般若經疏》一卷、《菩薩戒義疏》二卷、《摩訶止觀》(初名《圓頓止觀》)二十卷、《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六妙法門》(一名《不定止觀》)一卷、《小止觀》(一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四念處》四卷、《五方便念佛門》一卷、《禪門口訣》一卷、《禪門章》一卷、《禪門要略》一卷、《觀心論》一卷、《觀心誦經法》一卷、《觀心食法》一卷、《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一卷、《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法華三昧懺儀》一卷、《請觀音懺法》(載《國清百錄》卷一)一卷、《金光明懺法》(載《國清百錄》卷一)一卷、《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一卷、《普賢菩薩發願文》一卷。此外,他的著述還有《大智度論疏》二十卷、《彌勒成佛經疏》五卷等,現已散佚。
鑒真大師
(688 - 763)唐代高僧,日本律宗的創始者。本姓淳于,揚州江陽(江蘇揚州)人。十四歲出家,十八歲由道岸禪師受菩薩戒,二十歲去洛陽,長安遊學,二十一歲在長安由弘景禪師受具足戒。他還得到大唐許多高僧的教誨,學了佛教藝術,醫學智識。此後回到揚州大明寺。天寶元年(742年)應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等邀請,六次東渡,五次被風浪所阻,最後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於天寶十二年到達日本,日本朝廷十分重視,天皇派遣特使向鑒真宣讀詔書,表示慰勞和歡迎,並授鑒真為傳證大法師,請他在奈良著名的東大寺設壇傳戒。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先後登壇,請鑒真授戒。接著,鑒真又為440多名僧人授戒還有80人捨棄舊戒,由鑒真重新授戒。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規傳戒的開始。由於鑒真的努力,日本才開始戒律一宗,而鑒真就是日本律宗初祖。鑒真不但帶去日本中國的佛教,還帶去了中國的建築,雕塑,醫學等技藝,他的弟子中多數長於漢詩。這些都對日本文化產生了積極作用。
弘一法師
俗名李叔同,清光緒六年(1880年)陰曆九月二十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九月初四圓寂於泉州。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於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其著作有:《音樂小雜誌》、歌曲填詞《送別*長亭外》、《西方美術史》、《西洋樂器種類概說》、《華嚴集聯三百首》、、《歐洲文學之概觀》、《石膏模型用法》、《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等。
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死於公元1947年,生於浙江海寧,近代著名高僧。太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太虛為現代中國佛教愛國、愛教的僧伽楷模,他不僅為愛國護教做出重大的貢獻,而且對培育僧才,整頓僧制更不遺餘力。太虛一生創辦或主辦的僧教育學院有:閩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世界佛學苑、重慶漢藏教理院、西安巴利三藏院、北京佛教研究院。創辦佛教刊物有《海潮音》月刊和《覺群周報》等。組織佛教團體有世界佛教聯誼會、中國佛教會、中國佛學會、中國宗教聯誼會、世界素食同志會等等。抗戰勝利後,受任為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國民精神總動員會設計委員等職。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論》、《釋新僧》、《新的唯識論》、《法理唯識學》和《真現實論》等等。
吳潤江上師
蓮華金剛藏上師,簡稱“華藏上師”。姓吳名潤江,清光緒三十二年誕生於廣東,與蓮華生大士同生日。曾畢業於英文書院。後因病學佛,在南京皈依諾那祖師。因宿根深厚,專精修行,蒙師授以金剛大阿闍黎位,即在內地四處弘法。抗戰時期,生靈塗炭,乃發心長期修大超度法,度脫眾生無數。後定居港澳,並赴各地傳法,皈依弟子日眾。中年曾蒞台弘法;後又赴美、加弘化。晚年應星、馬、菲、台弟子之請,數度往返各地弘法,法雨普施,功德廣布,皈依弟子遍及各地。一九七九年圓寂於香港。上師承無上心法,畢生精勤修行,已臻爐火純青之境。為人極慈藹,日常以心法教誨弟子,於佛法之貢獻至鉅。著有《發菩提心義訣》等重要作品。
持松上師
(1894-1972)俗姓張,法名密林,字持松,學密後號入入金剛。又以私淑玄奘大師,自號師奘沙門。民國初年持松赴日本學密,在高野山得阿闍黎,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回國,在上海、杭州、武漢等地大肆弘傳,一時社會人士趨之若鶩。持松三度留學日本,一生弘傳東密,開壇灌頂,講經著作,深受緇素兩眾的尊敬。持松性情沈靜,凝重寡言,契合世出世法,圓通顯密二教。他通日文、梵文,且善詩能詞,兼通書法,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華嚴宗教義始末記》,全面概述華嚴宗要義;《密宗通關》,概述我國唐密與日本密宗的關係。其他尚有《大日經·住心品撰注》、《金剛大教王經疏》、《金剛界行法記》、《真言宗朝暮行法》、《密教圖印集》、《三陀羅釋》等密乘著述,及顯教著作《攝大乘論義記》、《觀所緣緣論講要》、《因明入正理論義解》、《心經闡秘》、《般若理趣經集解》、《菩提心論撰注》、《釋尊一代記》、《梵語千字文》、《奘師文鈔》等。
(1913~2002)浙江清縣人,俗姓陳。幼年於雁盪山出家,自號雁盪山僧。畢業於閩南、武昌等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為入室弟子。曾隨學於嶺南畫家高劍父,遂善繪事。此外,亦擅長詩詞、散文,書法尤自成一格,墨寶多為海內外各道場所珍藏。抗日戰爭前,曾在香港弘法。民國四十二年(1953)轉往馬來西亞檳城。師之著作十餘種,曾辦無盡燈雜誌,及澳門佛學社。其歸依弟子遍及星、馬、香港、東南亞等地。先後連任馬來西亞佛教總會主席十餘年,並任馬來西亞佛教學院院長、檀香山檀華寺住持等職。致力於佛教教育及弘教人才之培養,慈心悲願,甚受僧俗敬仰。對大乘佛法之推廣於馬來西亞,貢獻頗大,被尊稱為馬來西亞佛教之父。
趙朴初大居士是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大師,著名社會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是傑出的愛國宗教領袖。一生追求進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在近七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親密合作,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為造福社會、振興中華,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著有《佛教常識答問》等。又為當代著名詩人、書法家,有詩集《滴水集》、《片石集》出版,題寫寺額、楹聯、碑文、書名等不計其數。
南懷瑾上師
(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譜名南常泰,浙江樂清人,學者,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實業家,佛教禪師、密教上師阿闍梨。1918年出生於浙江樂清柳市區地團鄉地團葉里,20世紀80年代末籌資興建金溫鐵路,並於1998年建成通車。晚年在江蘇太湖大學堂傳道。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內容往往將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於2012年9月29日在蘇州逝世。其著作有:《禪海蠡測》《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禪與道概論》《維摩精舍叢書》《禪話》《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論語別裁》《習禪錄影》《新舊的一代》《參禪日記(初集,原名:外婆禪)》《參祥日記(續集)》《定慧初修易經雜說》《孟子旁通(一)(1984)》《淨名庵詩詞拾零·佛門楹聯廿一副·金粟軒詩話八講》《觀音菩薩與觀音法門》《歷史的經驗(一)》《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國文化泛言(原名:序集)》《歷史的經驗(二)》《禪觀正脈(上)》《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老子他說(上)》《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易經雜說——易經哲學之研究》《金粟軒紀年詩初集》《如何修證佛法》《易經系傳別講》《論語別裁》《圓覺經略說》《金剛經說什麼》《藥師經的濟世觀》《原本大學微言》《南懷瑾選集(十冊合集)》《花雨滿天維摩說法》《論語別裁》《答問青壯年參禪者》《南懷瑾說佛:現代學佛者修證對話》《南懷瑾與彼得·聖吉:關於禪、生命和認知的對話》《莊子諵嘩》《人生的起點和終點》《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周易今注今譯解二十卦》《老子他說續集》《禪宗與道家》《禪與生命的認知初講》《南懷瑾先生答問集》《我說參同契》《老子他說續集》《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上下冊)》《列子臆說》《孟子與公孫丑》《佛法禪修參行神仙道學旨要》
1953年出生於台灣雲林,幼年遭逢困頓,深刻體驗人間疾苦。就讀建國中學時,熱衷探討人生哲學,遂博覽群籍,又擔任演辯社主辯人,因而奠定日後博聞強記,辯才無礙的基礎。1974年入逢甲大學參加普覺社(全名普覺佛學社),以此因緣聽聞佛法,並得以親近懺雲法師,李炳南老居士等諸大善知識,乃發心以“振興聖教,正法重現”為己任。自此既深入經藏,精勤不輟。1979年淨土專宗研究所畢業,於鳳山蓮社依煮雲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學院跟隨廣化律師學習,深受器重,並委以培育僧才的重責大任。著作有:《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佛教與人生》《死亡的藝術》《淨土聖賢錄易解》《臨終備覽》《臨終切要》《清心語錄》《佛心慧語》《佛心禪話》《修行法要》《茅蓬語錄》《斷除四煩惱》
不分教派之大德,被譽為當代班智達。師為世界華人文化傳承協會副會長、佛教上師阿闍梨、學者、書畫篆刻家、梵字書法家、詩人。真覺上師自幼學佛。其少年時學漢傳佛教禪宗淨土宗及喜閱讀道家等諸子百家學說、青年學於藏傳佛教之密宗,獲上師位後,深入研究天台宗及南傳佛教等。並以漢傳密教心地法門為根本,但教授弟子不分教派,均應聞思基礎,五年後因人而異始歸種種法門。師在當今佛教界做出了幾大貢獻,第一,恢復佛教教育體系,提出為人師者應初機以方便善巧引導弟子,之後應循序漸進次第而教授。第二,重整密教持明咒藏之明王戒,以續密教法脈。第三,提倡學以致用,反對只局限於廟堂和定時之功課儀軌,倡導應把宗教體驗落實在實際生活中,使二者形成相輔相成。第三,研究梵咒之發音,倡導梵音之持誦。著作有:佛教內明類有《無我經講義》《寶篋印經淺釋》《般若心經法要》《八大人覺經略講》《佛子行三十七頌略記》《三主要道疏》《利眾航燈論》《戒律精要》等。聲明類有《梵咒發音——大唐語言的密匙》《持咒之竅訣》《正音教學大綱》等。工巧明類有《佛教念珠淺釋》《佛教管理學》及畫作《佛祖本生傳》《四臂觀音》《達摩祖師》和梵文書法等。醫方明類有《曼荼羅療法》《準提佛母護摩香丸配製》並研習臍療及針灸學等。因明類有《講經次第》《學佛次第》等。歷史研究類有《漫談‘和尚’——輾轉譯經路》。戲劇學類編有劇本《謊言》《淺說心靈禪修對角色塑造的啟發》等。詩詞類有鴻篇巨著《佛傳》及各類古體詩詞和現代詩詞。其他著作有《宗教與宗教比較》等。翻譯有《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梵音重譯》《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翻譯》等。
國內從事佛學研究及教學、弘法的知名法師。法師1962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安縣一個佛教家庭,曾在寧德支提寺、閩侯雪峰寺體驗寺院生活。1979年從鼓山湧泉寺普雨老和尚正式剃度,1981年於北京廣濟寺受具足戒,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到莆田廣化寺等處參學。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主講唯識、戒律、阿含等課程。 近二十年來,法師在修學之餘發表了數十萬字的佛學論文,並積極從事弘法事業,時常在歐洲澳洲港台大陸各地高等院校、信眾團體、寺院應邀演講。著有《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金剛經的現代意義心經的人生智慧學佛者的信念幸福人生的原理》等人生佛教系列叢書。1999年出版《人生佛教叢書》三本,在社會各界影響廣泛,並陸續推出《人生佛教小叢書系列》三輯,包括《人生佛教在當代的弘揚》等十五本,與社會大眾廣結法緣。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是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皈依的弘揚,著重佛法基礎建設,希望佛弟子們能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