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漁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礁、濱海濕地和水產種質資源為主的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重點建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1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1個;建設12個人工魚礁區、100座人工魚礁,構建漁業生態安全的藍色屏障;進一步提高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能力、重大漁業環境災害的監控和預警能力,重點海域監控區內赤潮發現率達到100%,努力減輕赤潮災害造成的損失。

一、漁業“十五”期間的現狀
“十五”期間,我市漁業保持了良性的快速增長,整體實現增產增值。2005年全市漁業總產值(包括水產品、漁業流通、漁業服務業等第一、二、三產業的總產值)達31.72億元,比2000年增加13.03億元,年均增長11.2 %;其中水產品產值25.8億,比2000年增加11.81億元,年均增長13.0% ; 漁業總產量達15.9 萬噸,比2000年增加5.2萬噸,年均增長8.2 %,養殖面積達26102公頃,比2000年增加6992公頃,年均增長6.4 %。2005年漁業產值占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53.1 %上升到65.2 %,我市漁業的重要性不斷加強,漁業已成為我市農業的支柱產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一)現狀和成就
1、漁業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十五”期間,我市繼續發展水產養殖業,嚴格控制海洋捕撈強度,鞏固和擴大以養殖漁業為主體的生產結構,從而達到了漁業持續的發展。近些年來,海洋自然漁業資源的衰退已影響到漁民的生計,而人工水產養殖產量有較強的可控性,為此我市漁業加快向人工養殖生產轉型。“十五”期末全市大小捕撈漁船3014艘,馬力81272千瓦,得到了控制,而養殖水面從19110公頃擴大到26102公頃。2005年全市漁業總產量15.9萬噸、產值25.82億元,其中養殖產量14.43萬噸、產值24.37億元,分別占漁業總產量和總產值的90.8 %和94.4 %,捕撈產量1.47萬噸、產值1.45億元,分別占漁業總產量和總產值的9.2 %和5.6 %;對比 2000年,2005年水產養殖產量和產值分別增加了5.55萬噸和11.91億元,增幅為62.5 %和95.6 %;捕撈產量和產值分別減少0.35萬噸和0.13億元,減幅為19.4 %和8.7 %。水產養殖業已成為我市漁業的支柱產業。
2、水產養殖主導產品培育取得成效。
在發展水產養殖過程中,充分利用我市沿海和河口型鹹淡水的自然優勢,養殖有地方特色的水產品種。由於水質鹽度滲透壓的原因,許多海水魚蝦在鹹淡水中生長得較快、產量較高,因此我市以斗門區為主要產地大力發展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和海鱸的養殖,全市養殖南美白對蝦4500 公頃,年產量 5.4萬噸,約占全省產量的六分之一,產值12億元,占全市漁業總產值的46.5 %;養殖羅氏沼蝦1500公頃,年產量0.8萬噸、產值1.7億元;養殖海鱸1100公頃,年產量2.2萬噸,產值3億元,是全國最大的海鱸生產基地。以金灣區為主要產地發展鋸緣青蟹的養殖,全市養殖水面3000公頃,年產量0.5萬噸,產值3億元,其中“南水牌”鋸緣青蟹被評為廣東省農業(漁業)類名牌產品,暢銷港澳市場。以香洲區為主要產地發展牡蠣養殖,全市養殖面積2581公頃,年產量0.5萬噸,其中 “橫琴蚝”被評為綠色食品,稱譽各地市場。此外,“十五”期間我市還實施“一條魚”工程,大力發展羅非魚養殖,在平沙鎮建立起萬畝高標準連片羅非魚養殖基地,2005年我市羅非魚產量已達1.03萬噸,產值0.5億元。以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為主要產地的網箱養殖,網箱面積65000平方米,產量1000噸,產值3900萬元。其中抗風浪深水網箱37個,50000立方米水體。
3、依靠科技進步,加速生產發展。
“十五”期間漁業技術的套用得到進一步的普及,通過我市水產科技人員的努力和與國家、省的漁業科研機構的合作,在農村廣泛地開展水產養殖技術培訓,推廣先進的生產經驗,有力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其中普及推廣了“利用微生物調控養殖水體”,解決了水產養殖換水困難的歷史問題,減少魚蝦病害,提高了養殖產量。斗門區套用該項技術進行半封閉式養殖南美白對蝦,單產高於全省同類產品平均產量;普及推廣了簡易大棚越冬養殖技術,每年越冬面積3000公頃,約是全省同類面積的一半,越冬產品有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尖吻鱸、卵形鰺鯧等,年產值達5億元;開展浮繩式吊養蚝的試驗,取得了成功,改變了傳統樁柱式固定養殖方法,有效地拓展了海域使用空間;引入升降式抗風浪深水網箱的養殖技術,基本上建成大蜘洲、隘州深水抗風浪網箱和養殖基地,為今後進一步開發我市海洋牧養式漁業打下了基礎。
4、無公害漁業生產有了良好的開端。
“十五”期間,我國開始實施無公害水產品食品工程,並實行市場準入制度,要獲得良好的漁業經濟效益不但要提高水產品的產量,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在全省的統一指導下,我市開展了漁業用藥、種苗生產、養殖安全等法規管理,並建立了水產品檢測中心。在開展工作中,通過實施水產養殖使用證制度和申請認證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的方法加強了水產品的食品安全。至“十五”期末,全市大部分養殖水面已辦理了養殖使用證,認證了4個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面積2680公頃。
5、水產品加工流通業取得新的發展。
“十五”期間,我市在大力發展當地水產品加工企業的同時,還引進了挪威北極品水產(珠海)有限公司等大型水產品加工企業,初步建立起我市水產品的加工產業。水產品加工產值由2000年的1200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5900萬元,年均增幅37.5 %。為了加促水產品的流通,安排專項補貼資金扶持水產品流通專業戶購買了58輛運輸汽車,流通隊伍不斷壯大,全市有水產品流通專業戶300多戶,運輸汽車400多輛,運輸船200多艘,從業人員3000多人,其中有珠海市之山水產發展有限公司、斗門海源水產有限貿易公司等一批年購銷量達數千噸水產品的大型流通企業。此外,我市還建立了白蕉天生河、蓮洲橫山等一批水產品交易市場,其中斗門區白藤頭水產品批發市場年外銷魚蝦8萬噸,成為我市最大的水產品批發中心。萬山鎮萬山村加工業已成為該村漁民轉產增收的又一亮點。
6、漁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十五”期間,我市漁業實際利用外資已達977.07萬美元。外商投資不僅來源於港澳台地區,而且拓展到挪威等歐洲國家的企業,投資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項目明顯增加。投資項目包括水產養殖業、水產品加工流通、水產種苗等,涵蓋第一、二、三產業。其中水產品加工和出口的企業日益增多,促進了我市的水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及出口貿易額的增長。我市水產品已走出國門,南美白對蝦、海鱸、羅非魚、青蟹等特色水產品出口到日、韓、歐、美、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及港澳地區。
7、水產資源保護措施進一步落實。
在保護水產資源的工作中,“十五”期間我市也有了新的措施,除了加快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人工增殖放流水產種苗和實施禁漁期、禁漁區,另外在省海洋與漁業部門的配合下,我市建立起460平方公里海面的珠江口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24.346平方公里的廟灣珊瑚市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江河和海洋的魚、蝦、貝類等45個人工護養增殖區,面積達2.5萬公頃;2001年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關於建設人工魚礁確保海洋資源環境的議案》在我市海域實施,我市劃出用海面積4000公頃,並投資8100萬元建設6座人工魚礁,至2005年已完成東澳魚礁的建設,外伶仃魚礁亦正在建設之中,為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的場所,有效地保護了水產資源。
(二)主要存在問題
1、漁業環境逐步惡化,漁業質量安全形勢嚴峻。
我市位於珠江水域下游,近些年來珠三角城市群和工業化迅猛發展,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廢水流入我市水域,海水中的磷酸鹽、無機氮和化學耗氧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不合理的填海造地也破壞了海岸水域的生態系統。此外,發展水產養殖過程中不適當地大量使用藥物、飼料、水質調節劑等各種投入品也造成日益嚴重的內源污染,導致自然水產資源不斷下降,養殖水質變差,水產養殖病害增加,造成我市海洋捕撈業與水產養殖業的產量不穩定,經濟效益逐年下降,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受到嚴重的影響。近年來,每年水產養殖病害及質量安全問題造成的水產品損失2萬噸、經濟損失3億元以上。
2、漁業基礎較差, 綜合生產能力不強
目前我市漁業基礎較差, 綜合生產能力不強,主要表現:一是魚港建設滯後,基礎設施跟不上漁業的發展;二是水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差,水產品加工落後,輻射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少;三是池塘整治的投入不足,養殖設施陳舊老化,難以建立高產穩產的養殖條件;四是水產種苗基礎設施薄弱,技術管理人員少,保種育種技術措施差,種苗質量參差不齊,種質退化嚴重,增加了養殖風險;五是水生動植物防疫及養殖病害監測網路未完善,養殖病害防治技術水平較低,檢測手段落後,新品種,優質品種較少,套用推廣較慢;六是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力度不夠,基礎建設滯後,套用推廣能力較差,有待加強與完善。
3、漁業經營體制滯後,產業化程度低,發展不平衡。
水產養殖是我市漁業產量的主要來源,但是產業化程度低,產前、產中、和產後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一是水產種苗嚴重不足,全市有80%的水產種苗要依賴境外供應,制約了生產的發展;二是漁業生產集約化程度低,養殖者多是規模小的單家獨戶,難有較多的生產積累改造養殖條件,難以適應市場的激烈競爭;三是水產品種過於集中,新品種更換周期長,季節性過剩問題突出,導致總體價格仍然在低位運行,漁民增收困難較大。四是漁業科技含量和產業化水平偏低,缺乏上水平、上檔次和示範效益好、輻射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優質的養殖品種以及附加值高的深加工水產品。
4、漁業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二、三產業所占份量低,漁業效益下降。
“十五”期末,我市水產品年產量達15.9萬噸,比2000年增加5.2萬噸,年均增長8.2 %。但在全國的水產品產量增加和市場競爭劇烈的形勢下,我市的水產品種過於集中,季節性過剩等問題導致價格不斷下跌、生產效益逐年下降。以占全市70%漁業產量的斗門區為例,2001年每畝池塘產量589公斤、利潤3136元,2004年每畝池塘產量增加到699公斤,利潤反而下降為3015元,同比每畝池塘減少收入700多元,減幅23 %。“十五”期間我市有關部門雖然作了努力,但未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效益下降的趨勢,內在的原因是水產品流通與加工等二、三產業發展滯後,缺乏帶動能力強和附加值高的水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大多數水產品還是以活鮮產品出售,以致市場銷路狹窄。在價格下降和病害的共同影響下,部分養殖農民出現了生產虧損。
5、海洋捕撈效益逐年下降,漁民轉產轉業難度較大。
近些年來,海洋自然漁業資源嚴重衰退,近海區捕撈過度,漁船經濟效益逐年下降,已影響到漁民的生計,外海、遠洋漁業發展滯後,受自身條件限制,漁民轉產轉業難度大。
二、“十一五”漁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地理位置優越,水域灘涂廣闊,開發漁業生產的潛力大。
我市的水域面積是陸地面積的3倍多,不但是傳統的捕撈漁場,更是發展水產養殖的風水寶地。全市可用於淡水養殖水面11612公頃,目前利用11566公頃,由於水產養殖的經濟效益高於種植業,尚有5000公頃的河沖湖泊和蔗田可供調整農業布局、發展水產養殖;而海水養殖目前基本還是在沿岸進行,廣闊的海洋灘涂尚未真正開發利用。我市地處於珠江出海口西岸,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下,內陸水每年衝來約3400萬噸夾雜著大量有機屑的泥沙,淺海淤積快、灘涂發育迅速,水質肥沃,生物餌料豐富,全市僅在-5米等深線以內可用於發展水產養殖的淺海灘涂就有9.73萬公頃,其中潮間帶0.9萬公頃,為發展貝類和魚蝦的養殖提供了條件;此外,我市還有218個海島,島岸線長604km,環島水質好、風浪較平靜,是發展海水網箱養殖的天然場地,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海洋經濟時代,誘人的海洋牧養式漁業將成為我市的“十一五”漁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
2、“十五”期間積累了的經驗為加快“十一五”漁業發展打下基礎。
“十五”期間,我市的漁業生產已進入全省的先進行列,其中羅氏沼蝦、對蝦、海鱸、青蟹、牡蠣等優質水產品種的規模養殖在全省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利用微生物調控養殖水體、大棚人工越冬、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技術、大規模海洋貝類增殖等一系列水產養殖技術成熟,先進的生產技術得到推廣和普及,農民生產經驗豐富,為今後的生產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社會基礎;與此同時,已初步建立起水產品銷售、加工隊伍,我市的水產品已銷往國內、外,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經驗;在治理漁業環境、保護水產資源、開展無公害漁業生產、實施漁業可持續發展等也有良好的開端,為“十一五”規劃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
3、工業化的發展將為反哺漁業和轉移漁業勞動力作出有利的貢獻。
“十五”期間我市已建立起一批工業園區,預計“十一五”將有更大的擴展,工業化的發展有力地加強我市的經濟建設,將有能力支持漁業的發展。我市海洋捕撈漁船的轉產轉業、農業人口過多導致陸岸池塘養殖面積不足等問題也有可能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勞動力轉移而得到緩解,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建立更有效率的集約化水產養殖作出有益的貢獻。
4、交通運輸日益完善,有利於水產品和漁業物資的流通。
我市目前每年有近20萬噸水產品和數十萬噸漁業物資的流通,而“十一五”期間流通的數量將更大,日趨完善的交通對我市的漁業物流十分有利。目前京珠高速公路已由北向南直達珠海、華南沿海高速公路從西到東橫貫珠海,珠三角地區的江珠高速公路和發達的公路網也伸向珠海,從珠海機場和珠海港可分別在空中和海洋走向世界各地,擬建的廣珠鐵路將把珠海與全國的鐵路連網,擬建的港珠澳大橋將進一步溝通兩岸三地,我市的物流效應將顯著發揮,港澳台地區對水產品的需求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將有利於推動我市漁業的發展。
5、珠海的知名度和豐富的漁業資源有利於發展休閒漁業。
珠海市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經濟特區,以環境優美城市面貌吸引各地的遊客。我市的淺海灘涂資源和海洋旅遊資源豐富,發展特色養殖業和休閒旅遊漁業潛力巨大,將為“十一五”漁業發展作出貢獻。
三、漁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一)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
1、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市五次黨代會的總體部署,圍繞漁業增效、漁民增收和加快漁業現代化建設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科技進步,重點發展三高(高產、高質、高效)、三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漁業,實現我市漁業經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繼續推動我市漁業經濟的持續、快速、和諧發展。
2、發展目標
(1)產量、產值、年均增長率
計畫到2010年,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0.28萬噸,總產值32.79億元,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88%和5.53%。其中,淡水養殖產量16.2萬噸,海水養殖產量3.6萬噸,海洋捕撈產量1.32萬噸,淡水捕撈產量0.16萬噸,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幅分別為4.0%、12.9%、0%和 0%。
(2)無公害產品率
以市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骨幹力量,加快完善市、區的生產基地和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監督檢測網路體系,逐步形成對主要漁業產品質量、漁業環境及漁業投入品的有效檢測和監管。到“十一五”期末我市上市漁業產品合格率達到95%以上,經認證的無公害生產基地達30個,面積12萬畝,無公害水產品15萬噸,占水產品總量的75%。
(3)水產品加工率
水產品加工業取得新突破,水產品加工體系實現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精深加工產品的比重有所提高,2010年水產品加工率達到30%以上。
(4)科技貢獻率
漁業科技達到新水平,通過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提高科技對漁業經濟的貢獻,2010年漁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0%。
(5)漁民收入、勞均收入
2010年我市漁民人均收入達12500元,勞均收入22500元,年均約遞增分別為6%和8%
3、規劃原則
(1)市場導向原則
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根據市場發展和需求組織推進漁業生產,實行機制創新,用新機制激發內部活力。
(2)效益原則
漁業生產必須綜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綜合產出一定要大於綜合投入。
(3)可持續發展原則
漁業生產發展要做到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同步進行,符合生態要求,避免“竭澤而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4)多元化綜合發展原則
漁業經濟發展應兼顧養殖業、捕撈業、加工流通業、漁業服務業等多方面的共同發展,全面提升我市漁業檔次。
(二)發展重點
1、鞏固發展陸域養殖,保證漁業持續增長
我市的陸域養殖包括了現有的淡水池塘、海水池塘、海水魚塭和山塘水庫、河涌的養殖,產量占漁業總產量的80%以上,具有生產條件好、投入少、可控性強、容易獲得高產量的優點,是農業經濟的主要來源,應繼續鞏固、發展其功能作用,以保證“十一五”漁業持續發展。
鞏固和發展陸域養殖主要採取“改、控、挖、擴”的措施:一是改造生產條件,整治淤淺的池塘、疏挖進排水河、開闢交通便道、更換破舊電網,把全市的池塘建成高產穩產的養殖環境;二是控制污染源,嚴格執行國家漁業用藥的規定,同時妥善處理好發展工業與農漁業的環境影響,內陸的水產養殖基地要與工業園區分隔,列入長久的農田保護計畫。我市大部分的精養池塘目前普遍利用過度,主要表現是高密度放養、長年得不到休整和投入品數量大,內源污染加劇,部分池塘老化失控,要以科學的方法控制養殖全過程,以取得持久的穩產穩收;三是挖掘生產潛力,主要是通過改革養殖品種、改進養殖技術的途徑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如推廣筍殼魚的養殖和推廣適應低鹽度的海水魚類養殖,提倡養殖大規格的商品對蝦,改變目前對蝦養殖產量大、個體小、市場效益低的現象,充分利用河口養殖的青蟹質優價高的自然條件增加青蟹的產量;四是適當擴大內陸養殖水面,尤其是擴大池塘面積。水產養殖的經濟收益比種植業好,農民生產積極性高,要繼續調整農業生產布局,改造低產蔗田、藕地和荒河為水產養殖。現有的魚塭大水面視條件適當改造為高產池塘。“十一五”期間,全市內陸養殖面積計畫增加3000公頃,其中精養池塘增加2000 公頃。
2、發展海洋灘涂養殖,建立漁業新增長點
“三山六水一分田”,經過漫長的歷史,陸地的開發利用已接近盡頭,而人類需要的食物蛋白與日俱增,廣闊的海洋將是向人類提供食物的最後場所。二十一世紀是海洋經濟時代,而海洋漁業是海洋經濟的第一產業。珠海市以海洋面積廣闊著稱,“十一五”期間進一步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漁業是時代的責任,也是珠海市漁業經濟的新增長點。
在發展海洋漁業中,除了控制原有的捕撈規模,重點是發展海洋養殖:一是擴大陸岸的海水池塘、魚塭養殖區,以養殖對蝦、青蟹和河口型魚類為主,陸岸的海水養殖投資小、風險小、產量高,未來五年計畫擴大養殖面積2000公頃;二是發展潮間帶灘涂和近岸-5米水深以內海域的養殖,進行浮繩式養殖牡蠣和開發貝殼類的護養增殖,計畫擴大增養殖面積4000公頃;三是繼續推進深海區的網箱養殖,在萬山海域建立深海抗風浪生態網箱養殖基地,鞏固傳統的網箱養殖生產,擴大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養殖高檔的經濟海水魚類,用海面積209公頃。計畫至2010年,海洋漁業占漁業總體經濟的比重由2005年的15%增加到20%,並且為以後的繼續發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礎。
3、切實保護漁業環境,加快漁民轉產轉業
保護水產資源、改善漁業環境、開發綠色漁業以及妥善安排捕撈漁民的轉產轉業是“十一五”期間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建立我市和諧漁業、保證漁業的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繼續限制船網捕撈工具和捕撈強度,堅持執行禁漁期、禁漁區的制度,將捕撈漁業的產量控制在“十五”期末的水平。為此,鼓勵、資助漁民轉產轉業,從事水產養殖、務工和進入第三產業,劃出專用的海塗供捕撈漁民改捕為養,安排漁民進廠,逐漸縮小漁業捕撈的隊伍。繼續限制工業排污、海塗圍墾,加強海上的檢測監控,聯合其它職能部門保護我市的海域。加強漁政管理,嚴厲打擊海上濫捕,堅持人工投放水產種苗和海上人工增殖護養,並繼續做好近岸紅樹林濕地、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廟灣珊瑚市級自然保護區、萬山人工魚礁區的建立和保護工作。繼續控制漁業藥物的使用,嚴禁使用有害、有毒漁藥,改善水產養殖技術方法,建立、健全水產養殖使用證和無公害水產品生產的制度。“十一五”期末,我市漁業水域的污染得到控制,全部水產品能通過市場準入制度,並基本解決了多餘的捕撈漁民的轉產就業。
4、促進水產品流通業,提高漁業經濟效益。
“十一五”期間我市的水產品將有更大幅度的增加,在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形勢下,水產品的流通已成為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為此,要把開拓市場、保證水產品的暢銷與發展生產、提高產量放在同等位置來抓;要充分利用我市河口型鹹淡水豐富的自然條件,生產市場適銷的品種,發展鱸、鯛、鯔、對蝦、青蟹和牡蠣等經濟效益好的產品。通過改進養殖工藝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使之更容易地進入市場,例如採用疏養方法生產大規格的商品對蝦;採用海水續養的方法,提高低鹽池塘養殖海鱸的肉質;改進越冬養殖技術,增加反季節水產品的產量;採用集中育肥的方法提高青蟹、牡蠣的肥滿度等等,促進銷售和提高商品價值;要努力創造綠色養殖產品,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的生產標準,全市逐漸建立起一批無公害水產品養殖基地和有機水產品養殖基地,水產品的市場準入率要達到100 %;要繼續扶持發展水產品流通企業,重點幫助水產品出口的大型公司,提供貨源、貸款、辦證的方便,同時繼續幫助小、中型水產品銷售戶發育壯大,補助購置水產品運輸工具,鼓勵更多的人投身水產品流通行業;要加快水產品加工業,改變目前水產品還是以活鮮形式出售的現狀,“十一五”期末全市的水產品加工率達30%。為此要增加投入,擴建一批水產品冷凍廠,大幅增加水產品的初級加工,擴大水產品深加工,吸納一批象北極品水產(珠海)有限公司等大型外資企業,為他們提供優惠政策與方便,加速我市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要探索建立我市大型的漁業物流市場,目前我市每年的漁業物流達50億元,初步形成了水產品、漁需物資和漁業工程等專業市場,加上我市位於漁業生產和經濟發展都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海、陸、空交通條件便利,具備了興建大型漁業物流市場的基礎。各地已建立的大型專業物流市場的經驗表明,不但能促進當地本產業的發展,還可以壯大運輸、加工、旅遊等二、三產業,帶動就業與稅收,加速經濟的全面發展。
5、發展休閒旅遊漁業,擴大漁業經濟範疇。
休閒漁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現象,一些經濟已開發國家的休閒漁業產值甚至高於傳統漁業的產值。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進步、人民生活改善,旅遊業蓬勃發展。我市擁有豐富的休閒漁業資源:廣闊的海洋、眾多的海島和漫長的海岸線、大小各異的漁船和連片的養殖池塘,加上豐富的水產品種,遊客可以出海觀光、魚礁探險、下網垂釣和到水產品市場購物,為原有乾淨秀麗的城市風光和舒適的溫泉享受增加了新的內容。“十一五”期間將與旅遊部門合作制訂休閒漁業計畫,整合可用資源,劃分功能水域,加工製造漁業旅遊產品,擴大漁業經濟領域。
(三)區域布局
為了實現發展目標,根據總體規劃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間全市建立起漁業十大功能區,形成如下的區域布局:
1、陸域淡水精養區。
該功能區集中在我市西北部的斗門區和金灣區的紅旗、平沙兩鎮,現有養殖水面11612公頃,以池塘為主體,另有少量的山塘水庫和河涌湖泊。養殖品種除了傳統的淡水魚類和羅氏沼蝦,近些年來大量推廣淡化養殖南美白對蝦、海鱸、尖吻鱸、卵性鰺鯧和其他的一些低鹽度海水品種,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水產養殖,產量占全市漁業總產量的70%。“十一五”期間將通過舊塘改造、技術改造和品種改造,進一步鞏固和加速漁業的發展,至2010年適當擴大到12545公頃,形成以下生產基地:
(1)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養殖基地——這是該地區農業目前最大宗的生產,2005年兩蝦養殖面積5100公頃,產量6.2萬噸,產值14.5億元。其中養殖南美白對蝦麵積4300公頃,產量5.2萬噸,產值11.5億元;養殖羅氏沼蝦麵積1500公頃,產量0.8萬噸,產值1.7億元。規劃至2010年兩蝦養殖面積5400公頃、產量7.2萬噸。
(2)以海鱸為主的優質魚養殖基地——經淡化的海鱸(七星鱸、尖吻鱸)在我市淡水池塘的長速比在高鹽海區快,成為重要的養殖品種,2005年養殖面積1100公頃,產量2.2萬噸,產值3億元,已初步形成產業化,產品銷往國內外。至2010年,養殖面積擴大到2000公頃,並增加卵形鰺鯧、紫紅笛鯛等品種養殖,產量4.5萬噸。
(3)淡水魚類養殖基地——主要品種有傳統的家魚、羅非魚、桂花魚等,2005年養殖面積2300公頃,產量3萬噸,產值1.8億元,2010年將保持養殖面積,產量3.5萬噸。
2、沿岸海水精養區。
該區位於香洲區的橫琴島—金灣區的三灶島、木乃島、南水島—斗門區的雷蛛墾區等沿海一線,現有養殖水面10000公頃,其中養殖對蝦、青蟹和海水魚類的池塘和魚塭7000公頃、養殖牡蠣的潮間帶海塗3000公頃,年產量1.6萬噸,其中青蟹0.5萬噸、牡蠣0.4萬噸。“十一五”期間,將沿海的一些低產鹽鹼地改為池塘和魚塭,並開發灘涂養殖,養殖面積擴大到12000公頃,重點增加青蟹和牡蠣的產量,計畫年產量2萬噸。
3、淺海灘涂護養區。
指分布在我市-10米以內的淺海水域,以發展淺海濾食性貝類的護養增殖為主,養殖品種有近江牡蠣、翡翠貽貝、巴非蛤和藍蛤。養殖方法根據水深條件而確定,在水深小於2米的泥沙質水域以垂下式和底播養殖為主,水深大於3米的水域以浮筏式養殖為主,淺海貝類增養殖重點是發展受風浪影響較小的海底播養和浮筏式養殖,以有效開發受風浪影響較大的淺海岸段。同時清理閒置少用的淺海貝類養殖區域,改善內灣水體交換條件。全市養殖海面有22處:北山港灣養殖區、草堂灣淺海養殖區、衝口沙灣淺海養殖區、小青洲淺海養殖區、大萬山島過塘灣淺海養殖區、大萬山島推船灣淺海養殖區、橫洲北灣淺海養殖區、桂山連島網箱養殖區、竹洲灣淺海養殖區、大小蜘洲淺海養殖區、隘洲東灣淺海養殖區、橫崗島網箱養殖區、廟灣島下風灣淺海養殖區、直灣島淺海養殖區、外伶仃島石尾咀淺海養殖區、青洲水道西養殖區、三牙排海域養殖區、大萬山島與東澳島之間海域養殖區、平沙—五山淺海養殖區、瀨洲—大杧島養殖區、青洲—頭洲淺海養殖區、磨刀門出海口養殖區。我市淺海面積廣闊,目前實際上利用2000公頃、產量2300噸,“十一五”期間加大開發力度,淺海灘涂的護養增殖面積擴大到6000公頃,產量1.1萬噸。
4、深海網箱開發區。
指等深線-10米以外的海域,主要集中在萬山海洋開發試驗區的深海區。深海水域的網箱養殖雖然受熱帶氣旋(颱風)等因素制約,但可利用廣闊海面和天然餌料充分拓展養殖空間,具有水體交換能力強、水質環境佳、成活率高、機動靈活、管理方便和網箱自身生態環境容易控制等優點,且與其他產業在場地利用上的矛盾小、潛在污染程度少和生產效益較好等特點,是海水養殖重點開發的項目。
目前我市深海養殖已有初步基礎,至2005年全市有抗風浪深水大網箱37個,網箱體積達5.5萬m,養殖青斑、芝麻斑、軍曹魚、鰤魚、美國紅魚、白姑魚、鯛科等魚類,產量500噸。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構建海洋強市的戰略引導下,將有更大的發展,到了2010年,計畫將抗風浪深水網箱養殖發展到68個,其中升降式24個、浮式44個,共10萬立方體,用海面積209公頃,年產量0.5萬噸。
5、水產種苗供給區。
水產種苗供給區分布在斗門、金灣、香洲和萬山的主要養殖區,配套發展當地的水產養殖。針對我市水產種苗自給率低的情形,未來的五年採用全人工孵化、購買受精卵育苗和購買幼苗標粗等多種方法,爭取我市水產種苗的自給供應量達50%,為此建立以下水產種苗生產網點:
(1)在橫琴二井灣建設面積80公頃的海水魚苗繁育孵化基地。
(2)在斗門區白蕉鎮建設面積14公頃的省級羅氏沼蝦良種場、新環魚苗場、遠灃水產種苗場等一批淡水養殖種苗場。
(3)在萬山群島建立以繁育名貴優質魚類種苗為主的海水種苗孵化基地,建成後可年產優質魚種苗300萬尾,海膽苗1000萬粒。
(4)在鶴洲北農業園區建立面積達10公頃的鹹淡水魚類孵化育苗基地,繁育名貴優質海水魚類種苗,年產優質魚種苗600萬尾。
(5)在金灣區建立龍勝良種魚苗培育基地,面積33公頃,以繁育孵化優質海水魚苗為主,年產各種優質種苗4000萬尾。
6、漁港漁船裝卸區。
捕撈漁業經過調整,全市“十一五”仍然保持有大小漁船約2400艘,由於經濟發展需要和生產的改變,原有的香洲漁港碼頭和斗門黃金漁港碼頭不再適用,為了有序地組織生產、保證漁船安全,重新建立功能較完善的漁港漁船裝卸區。
(1)在我市岸線上另選址興建一個以海洋捕撈為主的現代化漁港,年漁貨卸港量4萬噸以上,可滿足600艘以上大、中、小型漁船的停泊、避風和補給。水陸面積分別達30-40萬米和10萬米以上,碼頭岸線長度不少於400米,漁港防災減災能力達到五十年一遇以上,具有吸納一定數量轉產轉業漁民的能力。
(2)在斗門白藤頭漁港的基礎上擴建一個以近岸水域和江河捕撈為主的中小型漁船的漁港碼頭,提供漁船的泊位,解決鬥門和金灣兩區的漁船和外來漁船的停泊補給和安全避風,並為白藤頭中心水產品批發市場提供魚獲。
7、漁業市場物流區。
該區較集中地建立在我市漁業主產區斗門,包括4處水產品批發市場和5處漁需物資供應市場,其中包括:
擴建“白藤頭水產品批發中心市場”。該市場年批發水產品8萬噸,是我市目前最大的水產品批發市場。但受到地形的限制已不適應發展需要,計畫由廣東省“恆興”集團投資5億元,在附近征地500畝,擴建成為集水產品批發、保鮮、加工、儲運和商業服務一體化的大型漁業市場。
8、漁業產品加工區。
該區包括全市現有的13座水產品冷凍廠,加工能力為製冰189噸/天,凍結2324噸/次,冷藏總量15512噸/次,未來五年擴大冷凍加工能力50% 。依託北極品水產(珠海)有限公司、萬山金滿華海產有限公司等大型加工企業,聯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進行水產品精深加工研究,重點開發對蝦、羅非魚、海鱸、牡蠣、海膽、魚乾、魚丸等我市特色水產品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結合農業園區的建設,吸引有經驗和訂單的國內外水產加工企業到我市進行投資建廠,繼續引進一批水產品加工廠,擴大水產品加工業的規模。
9、水產資源保護區。
重點以我市珠江口海域的“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萬山人工魚礁區”、“廟灣珊瑚市級自然保護區”、“淇澳島紅樹林保護區”和“淺海貝類增殖護養區”為主,控制水質污染和捕撈強度,保護漁業生態環境。
10、休閒漁業旅遊區。
該區建在我市風景秀麗的海灣和內陸萬畝連片的水產養殖區,隨著開發建設,可供休閒漁業參觀的地方將越來越多,目前主要休閒旅遊漁業景點有:珠江口漁船捕撈一日游、桂山島港灣海面垂釣游、萬山島人工魚礁探險游、斗門區萬畝池塘田園游、御溫泉翡翠龍蝦垂釣游、白藤頭水產品市場購物游、珠海市名優海鮮品嘗游。
(四)主要對策措施
1、進一步調整漁業布局,最佳化產業結構。
建立生產興旺、銷售暢順和附加值大的漁業產業結構是 “十一五”期間我市漁業發展的目標,為此要進一步調整布局、最佳化產業結構,逐漸形成“以水產養殖為主導,以加工流通為龍頭,拉伸產業鏈條,擴大二、三產業,最大限度地發展漁業經濟”的新格局。
在發展漁業生產中,要繼續調整捕撈業、壯大水產養殖業,保證漁業產量的持續增長。發展水產養殖一是充分利用我市海洋面積廣闊的優勢,加快開發海洋;二是鞏固和發展穩產高產的內陸養殖,要進一步調整農業布局,在土地的使用上遵循經濟規律,宜種則種、宜漁則漁,發揮水產養殖經濟效益較一般種植業高的優勢,將一些低效益的耕地、水面改造為水產養殖,擴大我市以水產養殖為主體的農業布局。隨著漁業產量的增加,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注意市場的開拓,以市場帶動生產,重視發展水產品加工業,拓展市場銷路,這是我市最佳化漁業產業的一個攻堅點。培育龍頭企業,按照“扶大、扶優、扶強”的原則,重點支持競爭力強、上規模、附加值高、帶動面廣、出口創匯多、科技含量高、創品牌的企業。扶持北極品(珠海)水產有限公司、珠海之山水產發展公司、港輝水產公司等市級龍頭企業,並爭取我市漁業企業有3-4家成為省級龍頭企業。鼓勵成立各類漁業專業化合作組織、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加強對橫琴蚝業協會、香洲漁業協會、斗門區農產品流通協會等漁業專業化組織、行業協會的指導和服務,使其在維護漁業生產者的合法權益、漁業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各級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扶持漁業專業化合作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認證和市場行銷,對漁業專業化合作組織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購置水產品運銷設備的,財政也應給予適當貸款貼息鼓勵發展。要拓寬漁業經濟的思維,不但發展水產品的生產和流通、漁需物資的生產和流通,還要發展休閒漁業和與漁業相關的二、三產業,把我市漁業建成內涵擴張、效益巨大的綜合產業。
2、實施向海洋發展戰略,加快漁業經濟發展。
我市目前水產養殖的布局是對內陸水域的利用大於對海洋水域的利用,這固然與歷史的發展有關,內陸水域的水產養殖雖然有投資少、操作性強,高產量和低風險的優點,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內陸水域的水產養殖將趨向飽和,養殖容量已接近或超出自然水域的承載力,產生水體污染和水產品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並且因工業、交通的發展用地矛盾突出,陸岸面積已相對不足,為此要從戰略上調整全市的生產布局,控制陸岸水域的水產養殖量,逐漸發展海上的水產養殖。我市海洋面積廣闊,淺海灘涂面積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開發海洋水產養殖的技術漸趨成熟,其中抗風浪深海網箱的海上放牧式養殖已經開展生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是今後重點發展的海上生產項目。同時,要繼續發展淺海灘涂的貝類養殖,全面發展開發海水養殖,逐漸增加海洋養殖漁業的比重,把全市水產養殖的重點逐年轉移到海上來。
3、發展外向型漁業,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隨著“入世”的深入和我市漁業產量日益豐富,發展外向型漁業是漁業生產的必然出路。漁業也要象工業一樣向外招商引資,利用外部先進的技術、資金和產品銷售渠道加快發展。向外招商的漁業項目重點是先進的養殖技術和養殖設備、水產種苗生產、水產品的加工與流通、休閒漁業的開發合作,上述的漁業招商項目將給予政策和土地使用的優惠。要改變觀念和方法,在開拓國內、外市場時採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等多種形式,除了在境外設立商業網點和把產品運出去的方法,計畫籌建“中國珠海漁業城”,利用我市地理位置優越、漁業發達的優勢建設一座大型的國際漁業物流市場,吸引國內、國外的漁業物資廠商、漁業生產者、漁業科技部門進入我市經營他們的產品和採購漁業產品、漁業物資,加快水產品和漁業物資的流通,促進我市漁業的產業化的發展。
4、加強漁業執法,遏制漁業環境惡化。
建立良好的漁業生態環境是漁業發展的基礎,為了實現“十一五”漁業規劃的目標,必須遏制漁業環境的進一步惡化。要建立、健全漁業執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農業部《關於印發<完善水域灘涂養殖證制度試行方案>的通知》、《廣東省海域開發利用與保護規劃細則》、《廣東省淺海灘涂水產增養殖保護管理規定》和《中共珠海市委、珠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海洋漁業的決定》為依據,加強漁政隊伍的建設,聯合有關部門開展工作,根據珠江口整治規劃開展我市海域的治理,通過加快陸上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配套管網的完善,控制陸源污染物入海的總量。控制內陸水域的農(漁)藥使用,改進生產工藝,減少水產養殖投入品的濫用。力爭“十一五”期間我市漁業水域不再變差、並開始向好的方向恢復。
5、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增加我市漁業品牌產品。
隨著社會的進步,水產品的食品安全管理日漸嚴格,市場準入機制將全面普及,以市場為主導的漁業效益將取決於水產品的安全性,為此,加強水產品質量的安全管理放在“十一五”漁業發展規劃的重要位置來抓。加強組織領導,由市海洋與漁業局的農產品檢測中心牽頭,建立各區漁業主管部門的監察和初檢機構;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合作,全面對我市的水產養殖環境進行調查、監測並制定綜合調控方法;健全漁業生產許可證和產地證制度,嚴格執行國家制訂的水產養殖無公害操作規程,加快開展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的認證工作。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由質監、漁業、財政、計畫、科技、衛生、檢驗檢疫等部門組成漁業標準化協調小組,爭取資金配套建設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到“十一五”末期,主要漁業產品要達到無公害水產品標準,特色優質漁業產品力爭達到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準,出口漁業產品達到國際標準或進口國和地區標準。與此同時擴大我市水產品的品牌數量,除了現有的“橫琴蚝”、“南水蟹”,還要打造“白蕉海鱸”、“斗門羅氏沼蝦”、“斗門南美白對蝦”、“上橫黃沙蜆”、“乾務重殼蟹”和“平沙羅非魚”等一批品牌產品,擴大我市水產品在外地市場的知名度。
6、增加漁業投入,完善基礎設施。
為了保持漁業生產的發展後勁,我市將增加漁業投資,進一步完善漁業基礎設施。重點項目有:水產品市場建設、水產品加工設施、池塘改造工程、水產種苗生產設施、漁港碼頭建設等。投資來源一是由市、區、鎮各級政府財政補貼,其中一些前導性的試驗項目由政府承擔;二是引導民眾籌集資金改善生產條件和發展水產品銷售,主要是整治養殖池塘和購買水產品運輸工具;三是利用外來投資,重點發展水產品的加工與流通。
7、做好漁業勞動力的轉移,減輕漁業資源的壓力。
轉移多餘的漁業勞動力,除了能增加農(漁)民的收入,對減輕漁業資源的壓力,促進水產養殖集約化發展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海洋捕撈漁業資源下降,漁船減產減收,捕撈漁民轉產轉業已成共識,而陸岸的水產養殖也因勞動力過多,平均每戶只有不足10畝的養殖水面,產出不足、收入偏少,並且因單家獨戶小規模分隔式的經營,難於於改造生產條件和適應產品銷售市場的變化,是我市目前出現的“水產養殖發展、農民收入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解決多餘勞動力的轉移,在有限的養殖水面上縮小經濟分配公式中的分母,擴大集約化生產,為今後走向大農場式的現代化養殖生產打下基礎。轉移多餘的農(漁)業勞動力是時代發展的任務,各級政府要從維護大局、建立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依靠工業化的進程安排漁民進廠務工,或從事第三產業,要開展對漁民的再就業培訓,便漁業的轉產轉業工作順利進行。捕撈漁民和岸陸養殖農民也可向海塗養殖轉移,當地政府劃出專用海面並採用減免租金的優惠政策鼓勵發展海上的養殖生產。
8、堅持科技興漁,建立、健全漁業技術推廣網路。
主要措施一是加強漁業科技創新,在充分發揮“利用微生物調控養殖水體”、“簡易大棚越冬養殖技術”和“浮繩式吊養蚝”等現有技術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總結開發海洋的技術經驗,如淺海貝類高產養殖技術、抗風浪網箱的生產管理技術、海島礁群的海膽等特種水產品的護養增殖技術。在養殖品種上除了繼續養好對蝦、海鱸、青蟹和牡蠣等成熟品種,要加快養殖品種的改革,推廣尖塘鱧(筍殼魚)、紫紅笛鯛和一些名貴海水、淡水品種的養殖。加強與水產科研部門、高等院校合作,引進技術人才,加大科技投入,多渠道籌集科技興漁項目資金。對漁業資源調查、監測、養殖品種選育、無公害養殖增殖技術、水產主要病害防治技術、水產品精深加工等重點基礎項目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重點給予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二是完善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立、健全科技興漁的實施組織。要進一步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擴大科研推廣機構,增加人員編制,保證經費來源,使之成為上聯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下聯漁農民眾的技術服務組織。要進一步強化社會公益職能,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相關儀器設備,辦好試驗示範基地,做好專業技術培訓、良種選育推廣、病害防治測報、種苗種質檢測、防疫檢疫等工作,充分發揮技術支撐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