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5月21日珠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1998年5月21日公布 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海市外來務工人員勞動管理條例
- 頒布時間:1998年05月21日
- 實施時間:1998年09月01日
- 頒布單位:珠海市人大常委會
1998年5月21日珠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1998年5月21日公布 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1998年5月21日珠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1998年5月21日公布 1998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加強外來務工人員的勞動管理,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根據《...
5、《珠海市人口規劃管理條例》(1998年3月12日珠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6、《珠海市外來務工人員勞動管理條例》(1998年5月21日珠海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7、《珠海市技術成果入股與提成條例》(1999...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暫住人口,是指暫住在珠海市行政區域內的非本市常住戶口的公民。第三條 公安機關是本市暫住人口管理的主管機關,負責本條例的組織實施。勞動、工商、計畫生育、民政、衛生、城建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助公安機關做好暫住人口管理工作。第四條 暫住人員以及為暫住人員提供工作或者居住場所的...
人事、勞動、公安、計畫生育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協同計畫行政主管部門實施本條例。第二章 人口總量管理 第六條 人口總量規模及其增長實行計畫管理。市計畫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擬訂人口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畫,經市人民政府同意,報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後,納入珠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第七條...
依法保護包括外來務工者在內的全體勞動者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先進文化建設。弘揚特區人民敢為人先、勇於創新、務實進取的精神。推進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社會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經濟融合。積極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社區、企業、校園等各類民眾...
創新幫扶方式,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積極融入珠三角區域一體化。要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跳出珠海謀劃珠海、發展珠海,主動融入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中去。按照省的統一部署,以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為切入點,創新合作機制,積極參與構建城市規劃統籌協調、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產業發展合作共贏、公共事務協作管理的...
實施“百萬農村青年技能培訓工程”和“百企扶百村就業工程”,參加培訓人員達2.8萬人,實現轉移就業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超過1萬人。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扶貧濟困”取得成效。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有新突破,出台《珠海市社會養老保險條例》、《珠海市農民和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過渡辦法》和《珠海市社會保險反欺詐辦法》。...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行各業辛勤勞動的廣大建設者,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區、市)駐珠單位、駐珠軍警部隊官兵,向所有關心和支持珠海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績,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共同奮鬥、辛勤勞動的結果,是海內外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珠海經濟特區廣大建設者,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區、市...
全面實施珠海戶籍的中小學生十二年免費教育,新建、擴建一批高中、職業中學,加快城職院一期工程建設。制定促進民辦教育和學前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促進民辦教育和學前教育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落實擴面征繳責任制,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提高保障能力。深入實施城鄉居民...
第十七條 個體勞動者協會、私營企業協會負責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律知識培訓工作。第十八條 各類企業負責本單位員工的法律知識培訓工作。第十九條 公安、工商、勞動等部門應當協助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領導組織的辦事機構做好經商和外來務工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工作。第二十條 工會、共青團、婦聯及其他社會...
加大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勞動保障、整治違法建築和違法用地、市容環境衛生等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依法懲處各類違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信息化建設和信息共享,健全行政執法聯動協作機制。完善市區兩級政府行政執法管理。實施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條例,促進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創新法治人才培養...
受自然發展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60.81%、全國平均水平的45.37%,較昆明市低9909元;縣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處於全省後四位。農業發展空間小,不具備大規模發展農業的條件,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轉移就業不足,農民持續增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