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字義
● 珊
shānㄕㄢˉ
◎〔~瑚〕由一種叫珊瑚蟲的腔腸動物的外骨骼聚集而成。用“珊瑚”喻珍奇之物或人才,如“鐵網~~”(喻搜羅珍奇之物或人才)。
◎〔~~〕a.形容衣裙玉佩的聲音;b.搖曳多姿的樣子。
音韻參考
[ 廣 韻]:蘇乾切,上平25寒,sān,山開一平寒心
[ 粵 語]:saan1
[ 閩南語]:san1,soan1
索引參考
[ 古文字詁林]:01冊,第6部,玉部,120
[ 故訓彙纂]:1447|1525.8
[說文解字]:編號0200,第01卷上,玉部第120字
[ 康熙字典]:頁729第23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蘇乾切《集韻》《韻會》相干切《正韻》師奸切,𠀤音𦙱。《說文》珊瑚,生於海,或生於山。《徐曰》珊瑚,石也。或靑或紅,高一二尺,裹以繒帛,燒之不熱,蓋生海島之根,亦可刻琢為器,為樹者乃交柯可愛。《本草》珊瑚樹紅油色者,細縱文,如鉛丹色者,無縱文。入藥,紅油色者良。生海中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變黃,二歲變赤,枝幹交錯,高三四尺。今廣州亦有之,明潤如紅玉,中有孔,亦有無孔者,枝柯多者為上。李時珍曰: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軟,見風則曲而堅,變紅色。漢趙佗謂之火樹是也。亦有黑色,碧色者。碧色者亦良。《前漢·司馬相如傳》珊瑚叢生。《注》珊瑚生水底石邊,大者樹高三尺餘,枝格交錯無有華。
又《史記·司馬相如傳》媻珊勃窣上金堤。《注》索隱曰:媻珊,匍匐上下也。
又《韻會》珊珊,佩聲。《杜甫詩》自是秦樓厭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又《魏文帝·釣竿行》釣竿何珊珊,魚尾何簁簁。
又《韻會》闌珊,雕散貌。《李後主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又《集韻》桑葛切,音𨃛。珊瑚之珊亦讀入聲。
又《韻補》葉相然切,音仙。《宋玉·神女賦》宜高殿以廣意兮,翼放縱而綽寬。動霧縠以徐步兮,拂墀聲之珊珊。
常用詞組
[珊瑚](#shānhú)海洋里的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的聚集體,形狀像樹枝,可做裝飾品、工藝品。
珊瑚
珊瑚,色赤,生於海,或生於山。――《
說文》。按,似樹,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錯,無葉,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蟲
珊瑚礁
珊珊
人名:如郝珊珊
珊珊
1、玉佩聲。
2、形容風雨等聲音。
唐
元稹《琵琶歌》:“一彈既罷又一彈,珠幢夜靜風珊珊。” 宋
辛棄疾《臨江仙》詞:“夜雨南塘新瓦響,三更急雨珊珊。”
3、晶瑩貌。
前蜀
韋莊《白櫻桃》詩:“只應漢武金盤上,瀉得珊珊白露珠。”
宋
張孝祥《鷓鴣天》詞:“情脈脈,淚珊珊,梅花音信隔關山。”
4、高潔飄逸貌。
袁枚 《
隨園詩話》卷一引 清 奇麗川 《和高青邱梅花》詩:“珊珊仙骨誰能近,字與 林 家恐未真。”
清
張詡《摸魚兒·吳門喜晤夢華》詞:“堪喜處,是仙骨珊珊,久脫風塵苦。”
清
吳蘭修《黃竹子傳》:“ 竹子 乃淡妝
雅服,玉骨珊珊,花燈晨夕,一上
氍毹,令人心爽。”
5、緩慢移動貌,常用以形容女子步態。
明
梅鼎祚《崑崙奴》第三折:“步珊珊,
環佩長;動霏霏,羅綺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連瑣》:“一更向盡,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樹,低首哀吟。”
蘇曼殊《斷鴻零雁記》第三章:“忽有古裝夫人,珊珊來至吾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