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實
——《
說文》:“氍毹、毾㲪,皆氊緂之屬。蓋方言也。”
——《
裴注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魏略西戎傳曰:此國六畜皆出水,或雲非獨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繭絲作,織成
氍毹、毾?、
罽帳之屬皆好,其色又鮮于海東諸國所作也。”這是較早的有參考價值的記載,可知那時西域或:非獨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繭絲作。
——《
南齊書.魏虜》:“魏虜,匈奴種也,.......正殿施流蘇帳,金博山,龍鳳朱漆畫屏風,織成幌。坐施
氍毹褥。”
——《
梁書.諸夷傳.
高昌》:“
大同中,子堅(高昌王)遣使獻鳴鹽枕、
蒲陶、良馬、氍毹等物。”
——《魏書.西域》:“
龜茲國,在尉犁西北,......又出細氈,饒銅、鐵、釒公、麖皮、氍毹、沙、
鹽綠、雌黃、
胡粉、安息香、良馬、犎牛等。”
——《
周書.異域》:“波斯國,......綾、錦、白疊、毼、氍毹。”
——宋 曾鞏《
冬夜即事》詩即有所載:“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
霧凇寒。聞說豐年從此始,更回籠燭卷廉看。”
——《
元史.奸臣》:“
鐵木迭兒既再入中書,居首相,怙勢貪虐,凶穢滋甚。......受諸王合兒班答使人鈔十四萬貫,寶珠玉帶
氍毹幣帛又計鈔十餘萬貫。”氍毹也用作了賄賂之物。
——明
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褐氈》:“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毹、
氆氌等名稱,皆
華夷各方語所命。”
——明
張岱《陶庵夢憶.劉暉吉女戲》:“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
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謂
氍毹場中那得如許
光怪耶!”
——《明史.文苑》“王紱,字孟端,無錫人。博學,工歌詩,能書,寫山木竹石,妙絕一時。......在京師,月下聞吹簫聲,乘興寫《石竹圖》,明旦訪其人贈之,則估客也。客以紅氍毹饋,請再寫一枝為配。”
——《格致鏡原·居處器物·氈毯》引《
異物志》:“大秦國野繭織成
氍毹,以群獸五色
毛雜之,為鳥獸人物草木雲氣,千奇萬怪,上有鸚鵡,遠望
軒軒若飛,其文赤白黑綠紅絳金縹碧黃十種色。”
—— 清 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樓設氍毹簾幕,為宴飲地。”舊時,居家演劇用
紅氍毹鋪地,因而又用為歌舞場、舞台的代稱。
——《廣韻十虞》“氍”上引《風俗通》:“織毛謂之‘氍毹’”。
——《
玉台新詠·古樂府詩·隴西行》:“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
——《
清史稿》:“
乾隆二十五年,西陲凱旋,
豐澤園筵宴,......光奕奕,安石來紅,響蕭蕭,宛馬從東。拜
氍毹,簪紱雍容,油油三爵威儀重。”
歷史發展
氍毹:在明代,氍毹逐漸演變為對舞台的習稱。當時崑曲盛行,江南官員富戶蓄優成風,時稱“家樂”或“家班”,在家中習演崑曲。而演出多於廳堂中所鋪的紅地毯上進行,久之則成風俗。戲曲舞台又稱“氍毹”即於此時得名。這類演出形式到清中葉後漸衰,但以“氍毹”稱舞台則成定製。
東海風起 悲公一去空餘恨
西山落日 哀哉兩字不堪聞
即為舞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