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爌

王爌(1472年~1554年),字存約,號南渠,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黃巖縣(今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人,明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歷任太常博士,工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刑科給事中。正德年間因連連上疏諫言直詞,被受以杖刑貶降為官。至嘉靖元年(1522年)又因舉薦,官復刑科給事中,後轉任太僕少卿、太常少卿、應天府尹。在應天府任職期間,清正廉治,為民掌事,頻施實政,廣留佳績。卻因潘壯被人誣陷一案忤旨至仕途廢止,以侍奉老母為由辭官歸里十年。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爌已六十多歲,再被薦舉復任南京右都御史,但進朝未攜厚禮拜見得寵首輔夏言而得罪之,遭報復後被迫請求告老還鄉且不再復出,至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卒享年八十有三。

基本介紹

  • 本名:王爌
  • 字號:字存約,號南渠
  • 所處時代:明朝
  • 出生地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黃巖縣
  • 出生時間:1472年
  • 去世時間:1554年
  • 主要作品:《奏議》、《南渠稿》、《冠山詩稿》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疏累杖刑,諫言被貶,廣施實政,仕途受折,晚年留芳,得罪夏言,主要成就,清正廉治,體恤民生,親屬成員,個人作品,軼事典故,歷史評價,史料評價,當代評價,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生於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受祖輩和兄長的影響,性格剛正不阿,自幼勤奮攻讀,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以第三甲中進士,從而步入仕途,授任太常博士

疏累杖刑

正德年間,升任刑科給事中。當時明武宗(正德帝)一味信佛“巡幸”,遊山玩水,不理朝政,他首陳“備邊三事:勤政務,惜老成,專委任。”並抨擊奸臣江彬等,勾通宦官,引誘皇帝荒淫,提出皇帝“痛絕游幸,正典刑而嚴黜罰”。對朝廷種種弊端“鹹指切時諱”。“蟋蟀皇帝”不聽忠言,反因王爌連連上疏,而對他施以杖刑

諫言被貶

正德十年(1515年),明武宗正德帝撥銀20萬兩增飾太素殿佛像,王爌又上疏說:“佛之不足信,乃唐儒韓愈、宋臣歐陽修之言也。”御史林有年等被宦官誣陷入獄,爌力爭:“御史朝廷耳目之官,陛下假以巡察之權,今以一言一事,不問虛實輕重,輒加以不可常用之法,臣恐將縮首避忌,隨時俯仰為全身計。”武定侯郭勛鎮守兩廣,事犯問罪,都御史彭澤與王爌奉旨審查,王爌據理駁斥郭勛辯詞,但彭澤上疏刪去王爌之詞,王爌怒劾郭、彭兩人。後彭澤受兵部尚書王瓊所誣,王爌與工部石天柱慷慨直言,被降為惠州(今廣東)推官,在惠州多有善政而轉任廣信(今廣西)同知。

廣施實政

嘉靖元年(1522年),又因朝官交章舉薦,復起為刑科給事中,又轉任太僕少卿、太常少卿。
嘉靖三年(1524年),王爌遷任應天府尹。應天久為留都,機構設定與北京相仿,部門繁多,人員蕪雜。龐大的開支主要依靠應天府百姓的賦役,而法外加征,更是不計其數。當時很多豪族富戶就想方設法投名於內監帛堂(專門生產祭祀天地祖宗綢帛的機構),以逃避繁重的賦役。這對普通百姓而言,極為不公。王爌了解情況後,大力清理整頓,對查明的逃稅大戶予以重罰,這在一定程度上均平了賦役,保護了下層民眾的利益。時逢應天府因歉收發生大饑荒,王爌開倉救災的同時,又上疏奏免當年的賦稅,挽救了許多無以為繼的貧苦百姓。
南京歷史上的清官南京歷史上的清官
嘉靖四年(1525年),王爌接連上奏疏十餘道,全部是為民請命之舉:“有奏免徵稅糧五萬石的,有奏請減輕荒災賦稅以招徠流民的,有議請丈量土地均平田賦的,還有縮減龍江驛遞船隻、罷京城畜養種馬、革陵園各色匠等等"。王爌的一篇篇奏疏,針砭時弊,仗義執言,每有奏疏批覆,民眾都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史稱“一時困者起,流移者歸”。隨之而施行的一系列實政, 切實為應天府的百姓謀利造福。

仕途受折

嘉靖七年(1528年),王爌遷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同年發生了一件對其仕途影響深遠的事。王爌素與御史潘壯不和,而潘壯於是年遭人誣陷下獄,負責審訊該案的恰是王爌。潘壯以為他一定會趁機報復,遂四處托人求情。王爌得知此事,只是微微一笑,並未辯解。實際上他在本案開審之前,就已經上疏明世宗,奏明潘壯是被人陷害,極力為其辯誣,甚至不惜為此忤旨。明世宗最終還是將潘壯罷官,並下旨嚴斥王爌,但其高風亮節卻為時人嘆服。
嘉靖八年(1529年),耿直不屈的王爌以侍奉老母為由,辭官歸里,居家10年。

晚年留芳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王爌與屬下一次乘船渡江,遇大風船隻傾覆,在江中漂浮百餘里。幸好遇到出海返航的漁船,漁民用巨斧鑿破舟底將他救出。當時王爌早已精疲力竭,大家勸他趕緊上岸休息,他當場拒絕,並說:“如果我離開了,舟中剩餘之人怎么辦?”最終在他的指揮下,大家一起合力將所有下屬及船員救出。

得罪夏言

嘉靖十七年(1538年),復任南京右都御史,職掌院事。之後王爌赴京述職,當時首輔夏言得寵,權勢迫人。拜見夏言時,大小官員都攜厚禮前往,入座時,很多京官更是畏縮在角落裡。而王爌只是象徵性地送給夏言一個銀幣,之後就不卑不亢地坐在了客人正席之上。這一舉動讓夏言十分惱火,頓生報復之心。不久,王爌被迫上疏請求告老還鄉。後朝臣雖多次薦舉,但生性耿直的他最終不再復出。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卒,卒年八十有三,追贈工部尚書,下旨賜祭葬

主要成就

清正廉治

王爌遷任應天府尹,針對避賦不公,進行大力清理整頓,查明逃稅大戶予以重罰,均平賦役,保護民益。同時針砭時弊,施行了一系列實政,切實為應天府的百姓謀利造福。
王爌遷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御史潘壯受人誣陷下獄,而王爌素與潘壯不和。在審理案件時卻耿直辦理,極力為御史潘壯辯罪,甚至不惜違背旨意,其高風亮節為時人嘆服。
王爌被復任為南京刑部右侍郎,執掌院事。一上任秉公執法,不畏權貴,誅殺王冠,贏得百姓一片讚譽

體恤民生

王爌任應天府尹時,逢發生大饑荒,在開倉救災後,又上疏奏:“本府災傷,所欠內府及南京各倉稅糧俱無征。乞盡賜蠲免。”挽救了許多無以為繼的貧苦百姓。
王爌對上不畏權貴,對下則是平易近人、關愛有加。其對下屬及普通百姓向來以禮相待,甚至未曾有過怒色。史料記載一次乘船渡江,遇大風而傾覆,致生死度外與漁民共存亡。

親屬成員

堂哥,王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進士,歷任溧水知縣、刑部郎中、興化太守、莆田知府
子王宏,號宜齋,以父恩授都察院都事,官至南雄知府。
侄子王坊(王弼之子),歷任新淦知縣、霍山知縣、南京都察院經歷時、尚寶司丞。
侄孫王鈴,字子才,號九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授宜興知縣。

個人作品

著作
王爌著有《奏議》、《南渠稿》、《冠山詩稿》等。
詩詞
新居(明·王爌)
羽洞蓮峰草屋前,槿籬蔬圃足風煙。
主人興在兩山外,日日上樓書一編。
墓誌
郭紝墓志銘

軼事典故

王冠食嬰兒胎兒求長生
王爌在南京任職期間,南京有一個土豪叫王冠,此人富甲一方,與南京大小官員交通往來,甚是親密。但是這個傢伙卻為富不仁,作惡多端。有了錢他就變形,一心延年益壽,聽信方士讒言,堅信食用嬰兒骨肉能夠長壽。他喪盡天良,將家中妻妾已懷胎幾個月的嬰兒,打胎下來,食其骨肉。同時,還暗地購買初生嬰兒,殘忍殺害後磨成粉末,製成藥丸服用,號稱“延年劑”,其醜行令人髮指。後來被人告發,被王爌給抓了起來,其親屬請託權貴給他開脫,一時間說情者紛至沓來。但清正廉明的王爌絲毫不為所動。頂住重重壓力,毅然將王冠凌遲處死。南京市民人心大快,積聚已久的民怨終於得到了釋放。
興建王氏大宗祠
明嘉靖年間,兵部尚書王爌告老還鄉,首議並興建王氏大宗祠於寧溪新桂街北側,占地近六畝,建有屏風、正大門、中堂、後院、享堂及兩邊廂房,後在大宗祠的東側還建有小宗祠堂,共建大小房屋30餘間,真是規模宏大,氣勢非凡。
寧溪王氏大宗祠碑照寧溪王氏大宗祠碑照

歷史評價

史料評價

國朝典故卷之三十七——世宗實錄(穆宗實錄)三(明),不著撰人。記載:
“爌,黃岩人。抗直敢言。為尹留都,有惠政,民立生祠祀之。卒,贈工部尚書。”
史評王爌在南京任上,百餘年積弊清理殆盡,“治應天者,以爌為首”,可謂評介甚高。
南京百姓為其建造祠堂,中懸楹聯“八邑民肥方獨瘦,三朝望重報猶輕”。這副對聯是對王爌公而忘私、勤政為民的最好概括。
百姓將王爌在南京任上的種種善政記錄下來,彙編成冊名曰《遺愛錄》,以示感激與追思。這本書在應天府流傳極廣。

當代評價

學者劉永加寫評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主政南京的歷代官員們,也出了好多清正廉潔的好官。據統計從兩漢到清末,有史記載的就有134位。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人物,像包拯、王爌等都在此地頗有建樹,他們清正廉潔、一心愛民為民的浩然正氣,永留人間。”
“王爌在南京任職期間,勤政愛民,深得百姓愛戴。尤其是他敢於碰硬,剷除了一些惡霸,還南京人民以晴天。”
南京《金陵瞭望》雜誌述評
全省首家“金陵廉政文化教育館”南京亮相一文中這樣寫
“教育館有一個‘廉政走廊’,人走進去就像走進一個時空走廊,走廊兩面是古代著名清官,他們都在南京當過‘父母官’,留下了一個個清正廉明的故事,林則徐,王恕,朱之蕃,王爌,顧憲之,尹繼善,陶澍,丁賓……每一個都讓現代人肅然起敬。”
黃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網評
公共文化 > 文化研究工程>黃岩名人中這樣寫:“展出自南宋以來的政治家16位。他們是:……,明代鐵骨諍臣王爌,……”。
《南京歷史上的清官》書刊記評
《南京歷史上的清官》一書第85頁錄寫為:“三朝望重報猶輕”———王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