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湖北省鹹寧市桂花鎮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湖北省鹹寧市桂花鎮王氏宗祠)

湖北鹹寧太原王氏是唐代江南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王仲舒第六孫王希翔的後裔,希翔公四世孫元萬自江西婺源武口遷睦州,始新源黃畈,其十四孫大申,字大榮,為善山將軍,居淮,後轉遷湖北鹹寧縣(今鹹寧市鹹安區)大幕鄉附近的飛雞墩莊(今桃花尖村)定居,與同時遷徙鹹寧汀泗橋鎮的大信公同為鹹寧始祖,其後裔又分遷湖北鄂州澤林、鹹寧馬橋、桂花等地,僅鹹寧市鹹安區王希翔之後裔已有一萬二千餘人,是鹹寧王氏中的最大一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氏宗祠
  • 外文名:Wang Shi Ancestral Hall
  • 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 
  • 地址:鹹寧市桂花鎮毛坪村鐵橋高屋坪
  • 作     用: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賢
  • 類型:著名景點
  • 始建時間:1932(老宗祠以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天河機場
  • 火車站:鹹寧站、鹹寧北、鹹寧東、鹹寧南
  • 高速公路鹹通高速
  • 所屬:桂花鎮鎮區(最大)文化建築
基礎概況,地理位置,王氏宗族源流簡介,清代帶銘文端硯,

基礎概況

鹹寧桂花鎮毛坪村王氏宗祠是大榮、大信公的後裔共同合建而成。占地面積12畝,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是一座仿古建築,設計精明,三棟聯宇,雕樑畫棟,裝飾富麗堂皇,氣勢雄偉,自2014年4月破土動工,歷時9個月時間,耗資600多萬,終於完工舉行慶典,這是鹹寧太原王氏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喜事,是鹹寧太原王氏子孫繼往開來,承前啟後的偉大壯舉。這一壯舉,乃是保護文化遺產,弘揚氏族精神,傳承上古文明,敦促大眾團結,啟迪後代奮發進取的綜合工程。它將激勵王氏子孫在新的征途上奮發圖強,再創新的輝煌!
王氏宗祠
浙江淳安縣“始新王氏”代表王紹水、湖北鄂州市澤林鎮桐城堡王氏族委會會長王金明也上台致辭。
會後舉行了宗祠落成剪彩儀式,隨後揭幕上香、腰鼓隊表演及市藝術團演出等。

地理位置

毛坪路口
鐵橋十字路口紅綠燈往金桂胡方向行駛1公里處,位於南川二級水電站和鹹寧鼎旺駕校中間。

王氏宗族源流簡介

我們懷著崇敬而激動的心情緬懷先祖。樹有根水有源,我王氏宗族是公元前2600年赫赫有名的軒轅黃帝的嫡系裔孫。
一、遠祖世系
一世:黃帝,少典之子(公元前2600-2599年)。姓公孫名軒轅。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元妃嫘祖生二子:玄囂、昌意。二世:玄囂,號青陽。少昊氏。黃帝崩,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三世:蟜極,黃帝之孫玄囂之子,生帝嚳。四世:帝嚳,名高辛。蟜極之子。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娵訾氏女生摯。次妃簡狄,娀氏女,三人浴於川,玄鳥墮其卵,簡狄吞之,因孕生契。五世:棄,帝嚳長子,姓姬名棄。其母有邰氏女姜原,為帝嚳元妃,出野見巨人跡,踐之而身動如孕。居期而生。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避之;徙於林,適會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養之。初欲棄之,名曰棄。兒時即種樹、麻、菽,好農耕,相地之宜,宜稼穡。堯舉為農師,舜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后稷之興在陶唐、虞舜、夏之際。其後子孫繁衍,是為周之祖。六世:不窋,后稷子。七世:鞠。八世:公劉。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周道之興自此始。其子慶節國於豳。至十七世:古公亶父。十九世:姬昌。昌乃周開國之祖。創八百年天下。其次子發遂為周武王(公元前1046-1043年在位)。得天下後追尊昌為文王。自軒轅黃帝至周靈王共四十一世。
周靈王六年(公元前567年)生太子晉。晉動有成法,聰明博達,溫恭敦敏。年15立為太子,輔佐朝政,靈王重之,諸侯從之。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轂洛水患,危及王宮。王欲壅之,太子直諫宜疏之。王怒而不納遂廢太子為庶人,謫居并州(今山西省太原市)城都塘坂里,
晉生二子,長子敬宗,仕周為大夫遷司空中郎將,後官至司徒,因敗狄有功,遂賜王氏。太子晉為王氏立姓始祖,世稱王子晉。
晉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間,浮丘道士接上嵩高山三十餘年。登仙后立祠於緱山下,歷代文人墨客追尊為“聖祖至尊玉宸皇帝”。唐武則天登封改元,封禪嵩岳時,封太子晉為“仙太子”,別為立廟。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再幸。立制御書《升仙太子碑》。太子晉是為王氏開元始祖。而今王氏一脈遍及華夏,名播五洲,太原為王氏發祥之地,祖宗之根所在。故天下王氏均以“太原王氏”而稱。王氏郡望共有二十一處,而太原則是王氏地望之首,而王氏的衍派已有兩百多個。
二、太原王氏之世系
一世:王子晉(太子晉)。二世:敬宗(字文鑒)周靈王二十二年生,周司徒。因敗狄有功,賜姓王氏,居太原。三世:森。四世:彬;五世:昇;六世:宥;七世:碩;八世:錯(魏大將軍);九世:貢(拜中大夫);十世:諭(上將軍);十一世:息(司寇);十二世:恢(封伊陽君);十三世:原;十四世:頣;十五世:剪(公元前304年生,為秦大將軍,是秦始皇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的主要戰將。始皇師之,封武成侯。);十六世:賁(秦大將軍,與父剪為秦始皇平天下,封蘭陵侯。);十七世:離、生二子元、威(秦大將軍封武城侯);十八世:元(離長子避秦亂遷山東琅琊後徙臨沂,是為琅琊王氏始祖)。威,離之次子。仕揚州刺史。十九世:儀。二十世:熙(中書令)。二十一世:晦;二十二:誠;二十三世:翁孺(漢武御史)。嘆曰:“吾聞活千人者有封,吾所活者萬餘人,後世其興乎!”二十四世:禁(禁生八子:譚、商、立、根、逢,同時封關內侯)。二十五世:潭(漢成帝封為平何侯;商,封成都侯;立,封紅陽侯;根封曲陽侯;逢,封高平侯;鳳、崇、曼)二十六世:昱;二十七世:霸(家譜上為羈字),字儒仲。東漢隱士,少有清節。及王莽篡位,棄冠帶,絕交宦。征尚書,不受,以病歸。隱居守志,茅屋蓬戶。二十八世:悅;二十九世:伯符,二子:達、廷。三十世:達、廷。三十一世:烈(東漢隱士,三徵不就,師事陳實,以義顯,避遼東。);三十二世:佐。三十三世:澤(拜雁門太守)。三十四世:昶(魏末拜兗州刺史遷司空)。生四子:渾、深、渝、湛。三十五世:渾,左僕射,深、渝、湛,太子洗馬,尚書郎。三十六世:承(湛子。弱冠知名,於太尉王衍榮靈初為驃騎將軍,復賜藍田縣侯遷尚書郎,東海太守。)三十七世:述(少孤事母以孝聞,王道避為中兵屬)。三十八世:坦之,散騎常侍出為大司馬封蘭田侯。)三十九世:怡、愉、國寶、忱(愉為驃騎司馬遷江州刺史都尉豫章四郡輔國將軍)。四十世:綬、綏(愉子)。四十一世:謙(綬子)。四十二世:昺。四十三世:璣(拜冀州刺史)。四十四世:玄謨[彭城太守。勸宋孝武伐魏進圍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帝聞其事,令人有封狼居胥意]。四十五世:淳。四十六世:昌(拜徐州刺史)。四十七世:惠;四十八世:懿。四十九世:僧辯(以勇略聞侯景叛,為征東將軍,大破之,侍中尚書)。五十世:詔(齊州參軍)。五十一世:伽(援齊州行參軍)。五十二世:審(拜唐丞相)生四子:智、義、貞、常。五十三世:智(靜州總管);義(工部侍郎);貞(河南推官);常(德安府提刑)。貞生二子(仁一、仁四)。五十四世:仁一,撫州通判;仁四援縣令。五十五世:元暕(仁四子)。由御史官至尚書,北部員外郎。五十六世:景肅(元暕子)亁豐二年(公元667年生),拜丹陽太守。其祖自陝西京兆萬年縣業里遷出,景肅公徙豫章後居東湖之濱。生政、致、徵。五十七世:政,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襄鄧州防禦使,邢鄂州採訪使贈吏部尚書。五十八世:仲舒,字宏中。生於公元762年,舉賢良方正。少孤奉母太夫人命居江南。遊學有名。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拜左拾遺,江南西道觀察使,兼御史中丞。洪州刺使中丞。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拜左丞。唐長慶三年(公元823年)薨於洪州。贈左散騎常侍,諡文清。公卒後,夫人李氏攜七子居安徽省宣州(現宣城)船連塘(七子:初、哲、貞、宏、泰、復、洄)。五十九世:初,字鵬遠。子(上面希字下面羽字),哲子希(左邊壽字右邊羽字),貞子希翰、宏子希翔、泰子希(左邊羽字右邊亢字)、復子希羾、洄子(左邊羽右邊戈字)。
三、江西省婺源武口王氏世系
六十世:希翔公行參軍。原兄弟七人居宣州,唐僖宗乾符五年甲戌(公元879年)黃巢作亂,攻宣州。翔公同兄長希羽公逃難遷至安徽歙縣皇墩,其餘兄弟亂中星散。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北渡,希羽公居澤富,希翔公又轉遷江西婺源武口,定居王村。號雲谷居士。翔公為遷婺源武口一世祖。卒於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六十一世:廷釗(翔公之子)字燦卿,號沱川。舉人,唐殿中待制。配詹氏,子六人。繼何氏,子五人。共十一子(仁瞻、仁玉、仁旺、仁諒、仁烈、仁裕、仁獲、仁潛、仁乾、仁遇、仁顯)。孫二十四人,曾孫五十人,同居四世,闔門三百二十六口。縣令表其門弟曰:“孝友信義”之門。六十二世:仁諒。六十三世:文邁(仁諒子)文杉。六十四世:德均、德舉、德珉。六十五世:(德舉子)元約、元萬。
四、浙江省淳安縣威平鎮始新源王氏源流世系
一世祖:元萬。自婺源武口遷睦州(今浙江省淳安縣),始新源。遷來時定居橫塘,又名環水,現名橫雙莊。二世祖:愈抱。三世祖:進(原譜為萬子)。四世祖:徹。五世祖:蔭,號梓溪翁;六子:文忠居湖西,二子文翼居湖東,三子文宗居高山,四子文德居洪祈,五子文晃居遂安,六子文政居橫塘,共六處。六世祖:文德。七世祖:守滿。八世祖:盛,生知諫、知微、知節。九世祖:知微。字德遠,生六子。十世祖:長子大賢居王村、次子大哲居後村、三子大年冦卒、四子大安居洪祈、五子大申字大榮、六子大信居淮,大榮、大信遷湖北鹹寧。
大申公字大榮。為善山將軍,居淮。因避方臘亂,審時度勢,於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遷湖北省鹹寧縣大幕鄉附近的塘嶺,後遷飛雞等,大信公亦隨兄遷來鹹寧。但大信公來鹹途中失聯,遷往鹹寧聶家老屋王。
公元1120年,大信公隨兄大榮公一道來鹹,因失聯,近九百年來,雙方相互多方尋找不果。2013年,大信公二十一世孫王承智和二十二世孫王先鋒叔侄倆經多方打聽,認真尋找,終於得知大榮公一支在鹹寧各處的地址。雙方皆大歡喜。而且在雙方宗族的倡議和組織下,於2013年9月在毛坪村鐵橋的高屋坪山下重建王氏宗祠。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王氏宗祠終於落成。且於2014年臘月二十日,大榮、大信二位先祖,並肩安坐享堂。接受所有裔孫的祭拜。至此,九百年來的夙願終已實現。
大榮、大信公二位先祖遷來鹹寧已近九百年矣,篳路籃縷,艱苦創業,繁衍生息,至今發展已有七十三門,人口亦有數萬之多。
王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第一大姓,人口已近一億。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王氏一門,承祖恩德,歷代人才濟濟,英賢輩出,簪纓家族,位列三公,匡扶社稷,造福黎民。是謂龍之傳人,龍的子孫。

清代帶銘文端硯

王氏宗祠(湖北省鹹寧市桂花鎮王氏宗祠)
天然上好的石料,珍稀名貴的木盒,意蘊十足的銘文……這件曾獲得鹹寧十佳民間收藏珍品的清代帶銘文端硯,盡顯高貴典雅之氣,而和端硯有關的那些名人軼事則更值得回味思索。
這件清代帶銘文端硯的收藏者,是家住鹹安區桂花鎮的王逢友。他是鹹寧遠近聞名的古董商,從事古玩經營已20餘年,足跡踏遍大江南北。
近日,記者看到了這件銘文端硯:長25.1厘米、寬13.8厘米,石質細潤,硯泛黃綠色,正面刻有祥雲紋,雕工精湛,層次分明,是一款不可多得的精美硯台。
“這款端硯是我們老王家太原世第留傳下來的……”王逢友告訴記者,王氏族譜有詳細記載,北宋末年,浙江爆發方臘起義,朝廷派遣一位叫王太榮將軍鎮壓。王太榮是山西太原人,出身貧寒,深知民生疾苦,不願意鎮壓正義的農民軍。朝廷歸罪,王太榮只好舉家遷往鹹寧桂花山區避禍。王太榮在明末有一支系後裔叫王大寰,時任天津衛漕運總督,而其岳父正是大名鼎鼎的抗清名將熊廷弼。王大寰秉先人之澤,在桂花鎮毛坪村下禾場建有一幢三進六重的古式民居,正大門牌匾書“太原世第”四個赫然大字。
“太原世第至今保存完好,青磚黛瓦,粉牆木窗,裡面透著古老的幽深。這件端硯一直在太原世第留存了數百年,直到2009年春的 一天,我找到住在太原世第的一位七旬老爹收購古董。古舊的小屋裡,這件精美的硯台被包在一塊沾滿灰塵的紅布中。因是宗親,王老爹很爽快就賣給了我。”王逢友介紹說。
歷史:清代制硯名家所制
王大寰有一孫名王朴,王朴在清朝曾任御前六品帶刀侍衛。相傳,這件帶銘文端硯就是乾隆年間由楚北(今孝感隨州一帶)一位叫葉瑞廷的知縣贈予王朴,端硯左右兩側的銘文即是例證:“王朴仁兄大人雅玩,楚北葉瑞廷贈。”“姑蘇顧二娘制。”此外,端硯配以昂貴的小葉紫檀木為盒,木盒亦有銘文詩句,詩云:“剖來青紫玉如泥,幾度經營日未息。一生伴君拂塵去,至今魂夢繞端溪。”
據了解,端硯居我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石產於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其石質以堅實、潤滑、細膩而馳名於世,用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古人即有“呵氣成墨”之說。據說本端硯的選石、雕刻、配盒、銘文均由顧二娘親手完成,顧二娘乃清代制硯名家,其制硯廣受文人墨客、達官顯貴所追捧,在當時頗有影響力。
“以豬肝紅和鱔魚黃兩種天然顏色巧雕而成,石質精良、紋飾古樸,雕法嫻熟老到、蒼勁有力。硯台、硯盒均精緻工巧,且配以銘文,造型規整之中盡顯靈動之氣,真不失為名家所制。”鹹寧文鼎古玩城收藏家劉禮仁如此介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