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宗祠(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王氏宗祠)

王氏宗祠是一處中國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西東鄉王氏宗祠
  • 類別:家族宗祠
  • 地點:江西上池村
  • 館藏精品:王氏家譜
  • 主要特色:保存完整的古建築
  • 主要特色:家族精神的傳承地
簡介,布局,現狀,

簡介

王氏宗祠是一處中國祠堂建築,屬於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
上池村是十一世紀北宋改革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故里(明武宗正德七年該地屬臨川縣管轄)。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諡文,又稱王文公。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宋朝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因推行變法而被列寧稱為“十一世紀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登進士,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知江寧府,擢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閒居江寧(今南京)府,病逝於南京鐘山。王安石祖籍臨川鹽阜嶺(現撫州市鄧家巷)。曾祖父王明在其父王延輯死後由臨川鹽阜嶺遷至東鄉瑤田,取村名“上池”,成為上池的一世祖。安石雖不在此處出生,但少年和青年時期曾在上池留下了《驪塘漁樂》、《龍安送別》、《瀧溪晚煙》、《東嶺茶飴》等許多詩篇。宋嘉祐六年(1061),中年的王安石丁內艱歸,肇居上池村。築別墅、傍山以屋居、闢田以粒食,開陂以備旱,觸景生情以為詩,後命幼弟王安上世居之。到王安石兒、侄輩時,王家人認為天上最好的地方是瑤池,而地上就是瑤田,於是將“上池”改名為“瑤田”。為了不忘其祖之故,稱為“上池瑤田”,一直沿用至今,子孫繁衍,已成村莊。如今,上池村本里及村內與王安有關的遺蹟就有十來處之多
東鄉王氏宗祠東鄉王氏宗祠

布局

王氏宗祠”:為磚木石結構,坐北朝南,在上池村西北口。門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宗祠左原為花園,內有水井,名曰“荊公井”,曾栽有王安石稱讚的金沙花,現改為路。宗祠後是後龍山,兔峰和東嶺為背景。宗祠面寬18.7米,進深40.5米,高8.3米。四周牆為“斗磚”砌成。牆高過脊樑,形成方塊狀,無窗戶。大門的門框,門梁皆由經過精心雕刻的石術、石板組成,極為美觀。前面三個大門,正中門樑上方的石板陰刻四個大字“王氏宗祠”,筆力遒勁。大門左右兩邊分別陰刻隸體“木本”、“水源”。“木本”、“水源”是從王安石對上池風光的贊語提煉而出。當年王安石返故里,曾陪同金溪好友周彥弼瀏覽上池。王欣贊上池風光“有山焉,遂屋以安居;有坪焉,遂田以糧食;有陂焉,遂堤為旱潦備與”。在興建王氏宗祠時,其後裔學子乃從荊公對上池風光的贊語中提煉出“木本”、“水源”,分別刻於祠堂正門兩邊門上方。“木本”、“水源”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從王安石曾祖父王克明徙居上池村後,到王安石這輩已繁衍三世(祖父、叔父、兄弟),其後裔布滿上池周圍王姓村莊,猶如一棵千年大樹,從根部萌發出千枝萬杈,又宛若一條從遠古流來的河,步其河可溯其源。大門上畫有鬥神圖案。
王氏宗祠王氏宗祠

現狀

宗祠建築面積757平方米。分上、中、下三進。中間上、下兩天井,各級地面高出0.6米,寓意“步步登高”,子孫一代比一代強。下進天井左右設有吊樓、廂房、走廊,吊樓有樓板,為觀燈用;廂房、走廊由石板砌成。甚是大氣美觀。中進兩側設有耳門,東西相通。上進西側有耳門進入廚房,在瓦楞木料上,普遍釘有一層木板,上面蓋瓦,木料均油漆。柱子下端均為黑色油漆,屋內均為朱紅色,整個建築所用木料都較為粗大,尤以中堂術子、桁、梁木為甚,其直徑達0.65米。柱下石磉二層,上層為雕有花紋的圓鼓形,下為正方形,每個高0.9米,雕有蓮花瓣形花紋。下設正方形石座,石座高10厘米,八面均雕蓮花瓣紋圖案,祠堂設計之精美,做工之巧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