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王小古:著名花鳥畫家.
初習仕女畫,繼攻花鳥畫。先從工筆入手,後改小寫意,晚年趨向大寫意。
工筆畫兼取勾勒、沒骨兩種技法。他注重師法自然。為畫好牡丹曾七下菏澤,寫生上千幅,將
春天的花,夏天的葉,秋天的枝幹融為一體,達到形神兼備。畫家
關友聲對王小古的草蟲畫稱“可惜無聲”。王小古一生創作了大量中國畫作品,
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有他的《百蝶圖》、《玫瑰圖》、《
牡丹圖》。先後出版過《公雞枇杷圖》、《四季花卉屏》等年畫。曾應聘參加過《菏澤牡丹畫譜》的繪製。1982年夏,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山東美術館在濟南為他舉辦個人畫展。他創作的《雞上架》、《扁豆蟈蟈》、《墨牡丹》等,曾在日本、西德、香港等地參加展出。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王小古畫集》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品。遺稿有《花鳥技法十三講》和未完成的《中國歷代繪畫題記》。王小古對詩詞、書法、治印亦有較高造詣。近年(21世紀)有人將他的部分詩結集,稱《王小古詩五百首》。他長期從事美術教育。1952年起調任山東
臨沂師範,後又在臨沂藝術學校、臨沂聾啞學校、臨沂教育學院任教。歷任臨沂師範美術教師、臨沂教育學院和
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曾擔任臨沂地區工藝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臨沂縣政協副主席。生前是中國美協山東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個人履歷
(1915-1982)早年畢業於灌雲師範學校,後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師從唐魯臣,為
入室弟子,初攻仕女,後轉花鳥,尤擅牡丹、
葡萄等,所作筆法精熟,墨彩交融,意趣雋永。1959年《心花怒放》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同年應邀為
北京人民大會堂繪製《
百蝶圖》、《
玫瑰圖》、《
牡丹圖》,1979年再次應邀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繪製《國色天香》。另有《雞上架》、《扁豆蟈蟈》、《墨牡丹》、《枇杷公雞》、《四季花屏》等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及在《山東畫報》、《大眾日報》發表,或被單幅出版。1982年
山東省美術家協會與
山東省美術館為其舉辦個人畫展,作品為
山東省博物館收藏。著有《花鳥畫技法十三講》一本。生前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山東省臨沂教育學院副教授。
人物生平
(摘自 劉瑞軒《古風長存》)
提起畫家王小古先生,在臨沂以至
魯南蘇北一帶幾乎家喻戶曉。他67年的人生路程中,他傾注心血培育的藝術人才遍天下,他揮毫潑墨創作的書畫作品數以萬計。他雖然已經仙逝20多年,但他的鮮活的形象仍然矗立在人們心中,他留下的藝術珍品仍在被海內外的人們所欣賞、珍藏,他多年磨練形成的雅俗共賞的畫風,仍象春風化雨一樣滋潤著畫苑,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無私奉獻的高貴精神、人格魅力還熠熠放光,還將綿綿不絕地影響著一代一代人。
他急匆匆地走完了一生,但他每一步都留下鮮明的足跡,都顯示出他極高的生命價值。他的畫陳列在全國的最高殿堂-----人民大會堂里,他的佳作獲得全國展覽的獎勵。他生前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協山東分會常務理事、臨沂縣政協副主席、臨沂教育學院和
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
他在藝術道路上是成功者、幸運者,但有幾人知他坎坷曲折的人生,他的詩句“
葡萄身世苦酸甜”,正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家世變遷
在廣袤的
蘇北黃淮沖積平原,靠近
黃海之濱,有一條灌河由西向東奔流入海。在灌河南畔坐落著一個古老的集鎮------新安鎮(原屬
灌雲縣, 現為
灌南縣城)。
灌南縣雖屬解放後新建,但其區域歷史悠久,早在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便在這裡置
海西侯國,後改置海西縣,屬
東海郡。至明
崇禎九年將悅來集正式命名為新安鎮。新安鎮民風古樸,至清代仍保留古貌,鎮勢狀若長蛇,街分八牌,環列五莊,且有九庵十八廟(千佛庵、菩陀庵、
慈悲庵、西來庵、聚福庵、八佛庵、
延壽庵、回龍庵、觀音庵;
三元宮、
碧霞宮、
彤華宮、元帝廟、
龍王廟、都福神祠、各牌都有土地祠)。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清代揚州八怪之一
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縣令,回江蘇
興化,來往經此,與當地文人墨客情深誼厚,曾多次饋贈書畫。1915年4月28日(農曆三月五日),王小古就出生在古鎮
西大街(後改名繁榮街)一戶商人兼地主的家庭。此時家有一宅院,院中有一株大槐樹。小古二十一歲時有一張自畫像,畫上小古留分頭,著長衫,面前書桌上置線裝書和文房四寶。畫上題詩寫到宅院的景像:“不堪溯問舍求田,彈指韶光二十年。伴得槐庭春日永,笑看人海與人天。”
小古原名崇古,因其父親喜讀古詩文,對古人十分崇拜,因此為兒子起此名;到十八歲,師範畢業,小古有了自立的能力,不再盲目崇拜古人,遂改名笑古;到二十歲改為小古,其含意他解釋道:“小則小矣,古也不古;有小方見大,無古不成今。”後來他自刻兩方印章:“小則小矣”、“古也不古”,正是名字含義的註腳。“小古”,敢於小視古人,表現他在藝術上不迷信古人,要力求創新,超越古人的雄心壯志。他在藝術追求上確實表現出這種精神,可謂名副其實。
小古出生的時候,家中還不甚富裕。他在《自敘吟》中說:“兒時家極貧,破茅三兩間。”也不為過。其祖父王兆霖,曾做過地主謝蘇州的管家。家中無田產、房屋,依靠東家僅能過上溫飽的生活。其祖母為農村婦女,勤勞節儉,會編席織簍。其父親王映人(1881---1958),字傑甫,上過幾年私塾,讀過“四書”、“五經”,特別愛鑽研《易經》,學過醫、卜、星相,與
趙樹理筆下的“二諸葛”有些相仿。因早年家境貧寒,年輕時替人織布,壯年做小生意,賣過油鹽,賣過書,一生以經商為業。1932年,由於開“新民官鹽店”而暴富,每年收入1500銀元,於是把店面房翻蓋成六上六下的一座店面樓,樓上住人,樓下一半經商,一半租給人家。同時,在鄉間購土地61畝。從此變成商人兼地主家庭。正如小古在《自敘吟》詩中所說:“十八家劇變,暴發恥鄉鄰。遠離教村學,長辭家門庭。”雖然如此,由於他父親為人正直熱情,愛好打抱不平,替鄉鄰寫呈子,打官司,因此博得地方上的尊重。
小古的母親于氏(1877---1961),比父親年長,出身中農,身強力壯,勤勞能幹,雖不識字,但心靈手巧,會編席、織布、剪紙。她擅長的民間工藝,薰陶著幼年的小古,對引發他的藝術興趣有良好的作用。
小古兄弟二人,其兄
王崇倫(1912---1974),字小朋,畢業於
灌雲師範,曾在新安鎮、
淮安任國小教師、校長,直到“文革”後期才回鄉定居。
藝術啟蒙
小古自幼聰敏好學,深受家庭喜愛。從六歲起,在家中上私塾,由父親教念《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父親望子成龍,對他要求嚴格,起早睡晚,看著兒子念書習字,不背會規定的詩文,不寫完大仿,就用木棍敲頭。正如他在《自敘吟》中所說:“午夜讀書聲,鄰里訝相驚。”這段家庭啟蒙教育,為王小古的古詩文修養和書法藝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小古天性愛繪畫。《千家詩》上的插圖、《水滸》、《
三國演義》上的繡像,使他愛不釋手,課餘喜歡用小紙頭仿著畫,用毛筆勾線,從不塗改,也不用鉛筆、橡皮。至今故鄉仍有人保存著他這一時期的人物畫稿。
十一歲時,小古入新安鎮公立完小上國小,不僅學業成績很好,對繪畫興趣愈濃。當時名牌香菸盒內都有一張精美的彩色畫片,畫的是《西遊記》的人物和《水滸》一百零八將等。傳說如湊齊一百零八將,可到煙廠換一輛腳踏車。小古到處蒐集這些畫片,總是如獲至寶,不僅經常欣賞,還不斷臨摹,使畫藝不斷提高。
小古愛好廣泛,也喜文娛活動。上五年級時,參加校演劇隊。組織領導演劇隊的音美老師
王士林多才多藝,很受小古的崇拜。王老師為演戲畫的大幅布景,使小古大開眼界。於是,他也買洋紅、洋綠等顏色,開始用顏色作畫。這些色雖不是國畫顏料,但練習時間長了,也能畫出濃淡深淺來。
王逸岑、陳子培是當時鎮上有名的兩位花鳥畫家。王逸岑尤擅畫花卉草蟲,傳說他畫的叫蟈蟈放在院內,曾被公雞誤認為是真蟈蟈而啄了一口。小古在課餘,經常登門向二位前輩請教。回家後,他也捉了一隻蟈蟈照著畫起來。至今,我們看到他畫集中的《過冬的哥哥》、《扁豆蟈蟈》等作品中的蟈蟈,是那么栩栩如生,簡直不亞於
齊白石《可惜無聲》中草蟲的水平。
小古的父親支持其子學畫,認為書畫不僅可陶冶情操,在社會交際中也有大用。但小古的祖母卻竭力反對畫畫,她認為“畫人畫鬼,糊不上嘴”,是不務正業。但有一次過端午時,改變了她的舊觀念。舊時過端午,鄉間有畫
鐘馗的習俗。據《
曲海總目提要》及清人
張大復《天下樂》中載:鐘馗是唐時
終南進士,為人剛直忠勇,一天酒醉,見眾僧為他好友
杜平作道場,鐘很生氣,上前毆打眾僧,並說:“人的禍福在天,為什麼要祈求鬼的庇佑,如鬼能禍人,那他就是害人之物,必當殺盡而食之。後來,鐘在往長安會試途中,于山谷被眾鬼所圍,將臉面傷害,變得醜陋。雖然考中會元,但因貌醜而被廢黜,最後含冤而死。死後,鐘被玉帝封為斬鬼將軍。因此百姓將他的像貼於門首以驅鬼辟邪。小古根據鄉俗買了一大撂紙,用流水作業法,先勾線後塗色,一氣畫了一千張鐘馗,畫上鐘馗高冠長髯,怒目圓睜,栩栩如生,深受民眾喜愛,很快就在鎮上售完了,賣了不少錢,夠六口之家兩個月的生活費。小古的祖母從營利的角度認識到畫的價值,從此便支持小古畫畫了。於是購宣紙、毛筆、國畫色,正式畫國畫。鎮上人家畫喜房都來求小古,親朋同學時有索畫者,一時小古名聲鵲起,被鎮上人目為才子。
畫像風波
1930年夏,十六歲的小古考取灌雲師範一年級下插班生,去
灌雲縣城(板浦)上師範,二年半畢業。學校圖畫老師潘仲西(灌雲人),系
上海美專畢業生,畫家
劉海粟的弟子,既會西畫,也會畫國畫。他發現了小古的繪畫天才,常引至家中看珂羅版影印的畫冊,並送了不少畫譜給他,又領他到書畫收藏家劉竹亭家看古代書畫,大大開擴了眼界。此時,小古經常背臨看過的古代好畫,小古用的是“意臨”,而不是“死臨”,即不求其外形似,而要體會畫上用筆、用色以及構圖特點。用“意”去臨,當然得到的不僅形似,而且神似。當時,學校有位語文老師叫邱恩甫,相貌很奇特,小古看在眼裡,便產生了用繪畫表現的欲望。一次上語文課,小古便用鉛筆,把邱老師的像畫了下來。下課後,同學們一看,都驚奇地叫起來:“真像啊!”於是,就把這張畫貼在玻璃窗上。這一下,把全校同學都引來觀看。這位邱老師是國民黨政府專員
邱夢麟的叔叔,清末廩生,他認為這是污辱了他,為此十分惱怒,便把小古叫到辦公室嚴加訓斥。這時,潘仲西老師過來解了圍,他說:“崇古在課堂上畫老師像,是不對的,但他沒有醜化老師,也不能說不尊敬老師。他用一節課時間,把老師的像能畫得如此逼真、傳神,這可以說是個奇蹟,有這樣的高才生,我們學校應引為驕傲。我看不但不應批評他,還套用鏡框把這張畫裝在裡面,永遠掛在學校里。”從此,小古的繪畫才能,譽滿全校,板浦城裡請他畫像的人也多了起來。
巧遇名師
1932年8月,小古師範畢業,由潘仲西老師介紹,到板浦國小任美術老師,月薪20元。小古有了自己的收入,便購了《故宮日曆》、《故宮唐宋元明清畫集》二十餘冊,及《惲南田沒骨花卉》、《惲冰設色瓜果》等畫集,整日欣賞、臨摹,一幅畫往往臨摹幾次到十幾次,不達亂真,決不罷休。每臨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收益。從他以後畫的沒骨花卉看,深得“惲派”真傳,這不是偶然的。
1933年,由吳養山介紹,小古到
灌雲縣中正鎮精勤國小任美術老師,月薪26元。小古天天在自己的辦公室兼畫室作畫,畫室周圍掛滿了自己作的國畫。
一天,一位六七十歲的文人模樣的老者來到畫室。這位老者自我介紹說,他叫唐魯臣,是清代仕女畫家
王小梅(
王素)的再傳弟子(王小梅傳
王春泉,王春泉傳唐魯臣)。他又講述了自己坎坷的繪畫歷程:他既畫仕女,亦工花鳥。雖然出身於有錢人家,但因違背父母之命而與馬戲團女演員相戀結婚,只好離家出走,以賣畫為生。他曾有過幾個弟子,但都不滿意。現年已七十,右臂患麻痹之症,不能再舉筆作畫,因此殘年無以維生。聽說小古有畫名,隨前來認徒。他和小古商議,如能代筆為他作畫去賣,他願將一生繪畫秘訣傳授給小古,小古同情他的遭遇,又早就聞唐魯臣在
蘇北的大名,便欣然同意了唐魯臣的要求。從此,師徒二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唐老無私傳授,小古虛心學習,二人情意相投,共同生活三年。直到1937年“
七七事變”,師徒二人才灑淚分別。臨行時唐老對小古說:“你的畫將來會有成就的,可是千萬記住,人再窮,畫再好,也不要賣畫。”小古心領神會,並且牢記老師之囑,一生沒有以賣畫維生。唐老贈一箱王春泉的畫稿給小古,可惜以後此處淪陷,墨寶落入日寇魔爪,而小古的恩師也慘遭日寇殺害。
關於小古拜師學畫的事,家鄉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說他曾得神仙點化。小古幼年時,有一天走到野外,見一老翁倒地呻吟,問何故,老翁答:“不慎跌倒,傷了腿骨。”小古背起老翁,送他回家。至老翁家,但見屋舍儼然,如同宮殿,四周儘是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小古驚嘆不止。老翁笑道:“此處一切皆從我筆下化出,信否?”小古茫然不解。老翁領小古入畫室,如此這般點化一番,如醍醐灌頂,小古頓時大徹大悟。遂下跪拜師,待抬頭時,老翁已沓然無蹤,四周一片空茫。小古還家,作《文殊騎象圖》,為鹽城一富商購得。不久,鹽城遭颱風,房屋多毀,死傷無數。唯有富商之屋因有文殊菩薩保佑,竟片瓦無損,遂欽佩小古作畫之玄妙。自此,小古聲名大振,世人皆呼“小畫仙”。(見《中山日報》2001年1月,王海群《畫仙》)
1935年暑假,小古回到故鄉,替
新安國小畫了許多壁畫。為了宣傳抗日,他在校門西山頭牆上畫了一幅《日寇鐵蹄下的祖國》,畫的是一個日寇騎著躍起的高頭大馬,橫行無阻地踐踏祖國大地;在校園內一座教室的山頭上畫了一幅《蠢蠶動態圖》,表現帝國主義蠶食中國的情景;在另一地方還畫一幅《濟南慘案圖》,描繪日寇殘殺我山東特派交涉員
蔡公時的情景。這些畫大大地激發起同學們的愛國熱情,直到多少年後,還深深刻在同學們的心中。
“美專”輟學
1937年8月,小古為了在繪畫藝術上進一步深造,和同鄉厲鐸同學一起前往蘇州,報考蘇州私立美專國畫系。該校設在蘇州
滄浪亭,此處是
蘇州四大名園之一,面積1公頃。北宋
蘇舜欽臨水築亭,命名滄浪亭,園因亭而得名。園裡花木繁茂,樓台水榭,錯落有致。亭下
一泓清水,波平如鏡。水的一側有蜿蜒的長廊,青瓦粉壁,典雅而富畫意。美專的教室、畫室、寢室便設在此園內,環境可謂優美之至!此校校長為顏文梁先生,他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油畫家。其油畫色彩沉著,筆觸細膩。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他辦的蘇州美專,培養人材很多,可謂桃李滿天下。小古久慕顏的大名,因此風塵僕僕投奔蘇州報考此校。
說起升學考試,還有一段傳奇故事。蘇州自明清以來,是文人薈萃之地,“
吳門畫派”在這裡產生,至民國時期著名書畫家也有不少在此鬻畫賣字維生。小古和同學厲鐸到蘇州後,先到古吳軒、素榮齋等畫店一游。當時蘇州也是製造假字畫出名的地方,歷來有“蘇州片”(騙子)之稱。小古到一個畫店二樓的裱畫房間,只見幾位十七、八歲的女子在老畫匠的指導下,在臨摹古畫。這些仿品再經過作舊,簡直與真作無異,外行人很難辨別真偽。小古在一幅古代花鳥畫前駐足凝視,暗暗記下來,預備日後有一天背臨下來,供畫畫參考。
小古因逛畫店留連忘返,待到達蘇州美專考場時,稍微晚了幾分鐘。監考的老先生一看是一位土裡土氣的鄉下學生,又遲到了,心中不悅,本想攔住不讓進考場,經小古好說歹說才攜帶筆、墨、顏料進了考場。一看試題:畫一幅國畫。小古暗自高興,便將剛才留心觀賞默記的古畫背臨下來,從構圖、到用筆、設色,以及題字落款,都與原作毫無二致。交卷時,老先生一看大為驚訝,沒想到這位20齣頭的鄉下小青年用筆用墨如此熟練,簡直與中年畫家無異。就這樣小古被順利錄取了。
但戰爭的烈火打斷了小古上大學的美夢。不久日寇南侵,蘇州淪陷,小古只上兩個月學,便回鄉繼續教國小去了。
鐵蹄下的抗爭
1939年2月,日本侵略軍從連雲港登入,
蘇北灌雲一帶淪陷,人們在日寇的鐵蹄蹂躪下生活著,掙扎著,抗爭著。
小古回鄉後,在條河國小任校長,後又由姑父介紹到
漣水縣袁家莊任塾師,每月薪水300斤小麥,由學生交給。因學生生活困難,每月交不起45斤小麥。一天,小古發現一位同學正在為交不起45斤小麥發愁,小古上前安慰說:“不要愁,讓我來想想辦法。你明天到我住處拿票子去買小麥。”當時,淪陷處發行
日本鬼子印製的鈔票,小古便按照5角錢面值票子的圖案,用工細的筆法摹仿繪製了幾十張,發給學生使用,到糧店購買小麥。由於小古繪製的精細逼真,一開始照樣流通,沒被人發現。時間久了,不知怎么訊息傳到
徐州日寇憲兵隊去了,派人到漣水縣一帶查辦,小古因此離開此處。臨行前的夜裡,小
古賦詩一首:“
青鋒飛快不須磨,常似探囊入鬼窩。四萬萬民齊有待,山河指日凱旋歌。”表達他愛國的情懷和抗日的決心和信心。
1942年離開
袁莊,在友人的幫助下,辦了一所改良私塾,收學生40多人。這時期他看到日本鬼子扛著太陽旗到處橫行霸道,賣國漢奸大發國難財,心裡非常憤懣,他這種心情無處可表達,常常意味深長地對學生說:“我早上打著傘,背向太陽,來給你們上課,
和你們在一起,很高興。放晚學,我又打著傘,背向太陽,回到我的住處。看到池塘里的荷花,能
出污泥而不染;勤勞樸實的農民,登田頭而能小視天下,我也很高興。這樣永遠不和太陽見面,其願足矣!”學生心領神會,在心的深處和老師產生共鳴。
小古除上課外,每天在自己宅內小樓上一間畫室內,苦心臨摹歷代畫家名作,如宋人的雙勾工筆花鳥畫、明清時
惲南田的沒骨花卉及
王石谷的山水等。他有一部十六開珂羅版粉紙精印的歷代名人畫竹,他自己也數不清到底畫過多少遍,特別是
板橋畫的竹,他摹得形神逼肖。這時期,他還苦心孤詣地鑽研過火畫。火畫前人也作過,傳到小古手裡又有了發展。作畫的訣竅和步驟是,先用乳汁將宣紙刷一遍,然後用粗細寬窄不同的香頭去烙畫,熟練後也能象用毛筆一樣表現出深淺不同的點、線、面,構成一幅與筆墨韻味不同的火畫。作這種畫,不僅要有純熟的繪畫功力,還要嚴格掌握火候,處理好火與紙的關係,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火大了,紙會被燒毀;火小了,紙上色太淡。小古經過反覆嘗試,長期練習,使其火畫達到恰到好處。至今,家鄉仍有人收藏著他那時的作品。小古因練火畫,常用口吹香頭,被燻烤得鼻孔流血,有時長達一月不愈,只得停職回家養息。
小古在家雖然深居簡出,但與街坊鄉鄰的往來還是有的。向他求畫的人仍然很多,他也總是有求必應。他在贈畫題款中還時時發出他內心的呼喊和激憤。他贈給
卜星光(從事地下敵工工作,在新安國小以教師的身份為掩護)的一幅《芭蕉鷹雀圖》,畫的是一隻兇猛的鷹,在追逐蕉葉下的一群麻雀,畫上題的是這樣一句話:“箇中滋味難民嘗。”在另一幅《落花流水圖》中,題的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抒發了他發自內心的激憤。有個漢奸拿著一把空白紙扇闖進他的畫室,死乞白賴地纏住他在扇上作畫。他推託不掉,就拿起筆用水墨在上面畫了一隻螃蟹和一杯一箸,並題了這樣一句話:“看你橫行到幾時?”可那個目不識丁的傢伙,卻喜滋滋地拿著扇子走了。
1944年春,一天上午,街上有一群人圍在那裡。小古走近一看,見一個日本兵買東西不給錢,不但與那賣貨人爭吵,而且還拳腳相加,兇狠地打那賣貨人。那時,血氣方剛的小古一怒之下,便衝上前去狠狠地揍了那鬼子兵一頓。人們看出了事,都一轟而散。小古怕鬼子來報復,就越過幾家院牆,悄悄地逃出了新安鎮,到北方大
周莊一位親戚家躲了起來。後來輾轉來到
雲台山區
南城的一所國小任教。
這地方,我們游擊隊常來活動,鬼子偽軍也常來騷擾。一天,小古正在上課,忽然來了幾名游擊隊員,他們對小古做了個手勢說:“快!鬼子來了”。小古急中生智,馬上說:“快在空位上坐下。”然後,他給每人發了一張白紙和筆,並叫他們不要慌,照黑板上畫。不一會,一個日軍小頭目帶領十來個敵偽人員闖進來,在教室里巡視一遍,問:“這是些什麼人?”小古答:“我是美術老師,他們都是學生。” 敵偽人員有些不信,便說:“那你當面畫給我看看。”小古
不慌不忙,伸紙揮毫便畫了起來。他畫的是日本的櫻花。當粉紅絢麗的櫻花在紙上逐漸形成的時候,日軍小頭目及士兵都為之全神貫注了。日軍小頭目十分欣賞這幅畫,畫完後,還要他在上面寫幾個字。小古明白他的意圖,便揮毫題了一首詩:“縱橫中原到處家,丈夫志不戀櫻花。憐我三千年古國,沉睡何時劍弩發?”敵人匆匆地收拾起畫幅,在教室里搜尋了一下,才悻悻而去。這時,小古手捏一把汗,再看看那幾位游擊隊員,已不知去向,便對學生說:“快收拾起書包,跟我去後山躲一躲。”一行日軍不知走了多遠,半路上回味起畫上題詩的含意,便惱怒起來,立即返回查問時,教室已空無一人了。小古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愛國心,冒險掩護了游擊隊。然而在“文革”中,這首詩卻被造反派刪去了後兩句,先抑後揚的一首抒情詩,卻成了讚揚日軍,向敵人獻媚的罪狀。
關於小古的畫落入日寇手中,家鄉也有一段傳說:小古好友顧楚年在上海某畫院供職,一天,顧讓小古作一幅櫻花圖,說一商界朋友欲出高價,小古欣然應允。旋即,另一友人來,告知顧楚年乃受汪偽政府之託,畫恐落入日本人之手。小古愕然,後悔莫及。
1945年8月,日寇宣布無條件投降。一天,侵華日軍頭目土肥原在司令部里仰天長嘆,盯著牆上那幅櫻花圖,考慮是否帶走。忽然發現那枝頭櫻花皆是篆字組成,連起來便是一首詩:“縱橫中原侵我家,屠城猶在戀櫻花。中華兒女引弓弩,他年江花湮落花!”土肥原大怒,上前欲撕畫幅,卻見櫻花一朵接一朵往下飄落。數一數,剛好八朵!日寇從蘆溝橋事變至戰敗投降,正是八年!土肥原驚嘆:王小古真畫仙也!一時惶恐至極,栽倒在地。(見《中山日報》載王海群《畫仙》)
1945年清明前後,小古被土匪綁票,半路脫逃到大吳莊同學吳書家暫避,後輾轉回鄉。
這時期在家鄉,曾與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卜星光、
周欣等接近,受到他們進步思想的影響。是年8月,抗戰勝利前夕,抗日武裝一個連長劉班(幼年朋友),曾便衣到小古家,讓小古畫一張新安鎮詳細地圖。又一老同學唐世琦到王家,了解鎮上鬼子、偽軍的人數。小古盡力幫助他們,這為我軍以後光復新安鎮提供了保證。
這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小古和全國人民一樣,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由朋友顧廷藻(建國後在臨沂一中任體育老師)介紹,來到
新浦工作,正如他在《自敘吟》中所說:“三七起抗戰,年方二二齡,守節八年整,喜自一身清。誰知勝利後,筆耕難維生。本能揮筆墨,失業未侵身。”由於
蔣介石又發動內戰,使戰火蔓延全國,因而到處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小古由於得友人王蔚華幫助,到新浦東海縣中學做美術教師,總算找到了吃住的地方,沒有失業。
1948年,由校長楊岳南、東海縣長周天和當地駐軍師長王澤睿等贊助,聯名登海報,與
沭陽縣的畫家
仇拔(瑞平)聯合搞畫展。仇拔的書法真、草、隸、篆四體皆能,又擅畫古代人物,小古和他結為至交,經常在一起切磋技藝。這次畫展小古畫了三十來幅花鳥,仇拔畫了五十幅古代人物。畫展在新浦各界影響很大,當地黨政軍界都給予了很高評價。當時,每幅畫價一匹洋布,小古共得了30匹洋布,合500元。這次畫展是小古平生首次個展,標誌著他的畫已由學習探索階段進入了創作階段,使他成為
蘇北一帶小有名氣的畫家。
落戶沂蒙
1948年秋天,新海連解放了。他在《自敘吟》中高興地唱道:“三三得解放,工作始安心。兢兢尤業業,桃李慰勞形。”(這年他三十三歲)由於黨和政府的關懷、鼓勵,他思想進步很大,在
新浦中學由何建東介紹,加入了中國教育工會。從此,他百倍地努力工作,並利用一切業餘時間,全神貫注地鑽研繪畫。
1952年8月,山東臨沂地區文教科利用暑假舉辦教師集訓班,對舊社會來的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當時新海連市屬山東臨沂地區管轄,小古來到臨沂參加集訓。在集訓會上,小古幫助辦牆報,畫報頭,畫大幅宣傳畫。文教科馬科長等領導發現小古有繪畫才能,在臨沂尚找不到這樣出類拔萃的人才,因此便調他來
臨沂師範任教。
1951年1月,小古因與前妻李壽祥感情不和離了婚,因此52年8月只帶著長子開微來臨沂工作。同年11月,學校為了讓小古進一步深造提高,派他和黨延凱(化學老師)一起去
山東師範學院中教進修班學習。院長
余修(後調任副省長)很喜歡書畫,有一次在壁報上看到小古的畫作,非常讚賞,鼓勵他繼續努力,並向小古索畫。
二十八年以後(1980年),小古到
濟南珍珠泉賓館,為人民大會堂作牡丹畫,應余修索求又贈畫一幅。余修在4月15日感謝信中說:“蒙贈畫甚感! 你的畫風確實是凝鍊有真實感。這是你多年幾經辛苦學習的結果。望你以旺盛精力,為國畫壇多創新作。”小古向余修索字,余修謙虛地說:“我不是書法家,不善書。盛情難卻,將贈詩錄上,請兩正之。”余修用毛筆書寫絕句一首,作為回贈之禮,其詩曰:“潑墨丹青幾經年,愛畫秋菊亦愛蘭。祖國春光無限好,詩情畫意更無前。”不久,余修又派專人請小古到家中作客,併合影留念。
這次進修班主要是學習政治,對從舊社會來的知識分子進行思想改造,以便做一名合格的新中國的人民教師。學習的課目有《新民主主義革命論》、《辯證唯物論》、《歷史唯物論》等,聽了余修等領導人的政治報告。通過學習,小古思想進步很大,他在學習結束時做的《思想總結》中這樣寫道:“我在舊社會有封建名士思想和作風,想通過畫畫成名成家。通過學習馬列主義,我認識到超階級、超政治的藝術是沒有的,今後,要將個人愛好的藝術,變為大眾愛好的藝術,要按照
毛主席《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教導的,為
工農兵服務,向民眾學習,向生活學習,建築我的新的藝術生命。”
這次會可以說是小古從事美術工作歷程中的里程牌和轉折點。從此,他明確了文藝工作的方向和正確道路,他將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以嶄新的內容和形式從事繪畫,這對於他一生的美術創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濟南進修一年,經黨延凱老師(出生於書香世家,其父又是丹青能手)介紹,小古結識了不少有名望的畫家、學者和領導人。
王天池(1914年生),原來是山東第一師範的老師,他是齊白石的弟子,花卉翎毛有齊派的畫風。他畫的
葡萄更是玲瓏剔透,別具風韻。小古和他相識後情投意合,彼此經常來往。小古畫葡萄,也是從此時開始的。他在《贈畫友王
天池》中說:“前人多少畫葡萄,最數天池技藝高。”小古對王老師畫葡萄心領神會,深得其法。從那以後的三十年中,他自己不知畫了多少幅葡萄,因此,在山東畫壇有“王葡萄”的美譽。
小古畫葡萄,不僅師人,也師造化,他很重視寫生。他和葡萄園裡的工人結成了好友,到園裡總是細心觀察葡萄從開花、結果、成熟及其在風晴雨露中的形象,並向工人請教栽培和管理技術,他畫的葡萄雖然生多熟少,但個個豐滿圓潤、蒼勁的枝幹,潑墨的葉子,濃淡枯潤輝映,無不給人以清新愉快的美感。他在1982年個展時,為門廳作的四米寬一米多高的巨幅葡萄,為
費縣汽車站作的六尺整張葡萄《大豐收》等,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濟南他還結識了山水畫家
黑伯龍、卓其俊,為二人畫了幾幅花鳥,二人將自己在全國各地寫生的畫稿幾十件送給小古,小古把這些墨寶放在箱內,珍藏多年。令人痛惜的是卓其俊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殺害了。
園丁生涯
小古從
蘇北調到
臨沂師範後,最初教初師語文、美術,到1956年才專教美術,併兼任班主任。小古課堂教學有自己的一套辦法,他從不按課本照本宣科,而是講自己的畫法。如:月季怎樣畫,牡丹怎樣畫,一邊講畫的步驟、要領,一邊表演給學生看。小古作范畫很有特色,他把一張宣紙往牆上一掛,側身稍稍一瞄,揮起畫筆,三塗兩抹,栩栩如生的花鳥就呈現出來了。對於傳統教學中老一套的做法,小古總是指出有哪些不足,並不兼收並蓄,而是有批判、分析地吸收。他很自信地跟同學說:以後有機會我要寫一本關於國畫技法的書,講花鳥畫如何畫法。到晚年他在教育學院任教時,寫出《花鳥畫技法十三講》,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為了充實教學的內容,儘量多給學生一些知識技能,小古自編講義,自己刻印,由於內容有價值,刻工精美,學生十分喜愛,不少人學習後都珍藏起來。
小古講課雖然用的是
蘇北方言,但語言生動,感情充沛,不時插入有趣的故事,使聽者感覺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到了下課時間,下課了還不想離去。當他在引用古詩文時,總是抑揚頓挫地高聲吟誦,真是聲情並茂,震人心弦!
小古因材施教,除課堂教學外,還組織課外美術小組,對愛好美術的學生特意加以培養。美術小組每期十人左右,願意參加者自動報名。經考核(素描、水彩、水粉),小古認為合格者,方張榜公布。參加美術小組的先後有
孟祥善、馬學齡、袁堂忠、
崔培魯、
劉家驥等人。教這部分學生國畫主要在課外,聚在他家裡看他作畫。小古從不吝惜自己的畫,用自己的紙、顏色給學生畫畫,價錢再高,也在所不惜。因此凡他教過的學生,手裡都有一、二幅他的作品。美術小組成員也幫助老師搞宣傳畫,替社會服務,小組每年搞一、二次畫展,在校內反響很好。
為了觀察花鳥方便,他在自己宿舍門前小園裡栽花種草,春天養一群小雛雞,夏天養一、二隻蟈蟈,室內餵一隻小貓。進入他的小院,頗有農家田園風味,生活氣息很濃。
小古視學生如兒女,師生感情很深厚。有的學生從師範畢業了,分配到外地工作,還時常來信匯報自己的工作和學畫情況,並附寄上近作。小古總是用毛筆寫長信加以鼓勵指導。
馮夢白和
莒南大店的
馬世治都曾得到他不少毛筆寫的信。他們都十分珍愛收藏這些信。這種方式,可以說是小古自己辦的函授學校。
師範教務處25歲的教務員宣錦芳,浙江
嘉興人,寫一手好字。但因父親病逝,家中兄弟姐妹較多,上完高中就輟學了。隨丈夫鄭瑞浩(藝體老師,和小古同教研組)來
臨沂師範後,一心想考大專,學一技之長。
耿梅村校長同意她的要求,但因帶著三歲、五歲兩個孩子出外上大學有困難。便答應她拜小古為師,在職學美術。小古滿口答應收下這個教師中的徒弟。教授的方式是:(一)指定王老師所教的兩個後師班(即一屆甲、乙班)進課堂跟班學習,作業不帶進辦公室,要在課外完成;(二)個別指導在宿舍。小古常把石膏像、盆花、靜物等安排在宣家,指導練習素描或彩畫。
王家和宣家是只隔一牆的鄰居,前後有空地可供兩家孩子玩耍。因為遠離教室比較幽靜,也是兩家大人乘涼、下棋的地方。小古便在小園內示範作畫,曾為宣錦芳在大樹下拉二胡的兒子畫了一張國畫,題為《小小音樂家》。共同的生活和教學活動使兩家關係十分融洽。三年以後(從1953年至1956年),後師一屆畢業,宣錦芳也列入分配名單,去
臨沂三中任國畫老師兼教務員。這時,宣錦芳的繪畫已有了較高的水平,她用炭精粉畫的人像逼真、傳神,她仿的古代國畫惟妙惟肖。她的娟秀工整的字,也有不少人登門索求。
小古在師範培養的學生,成績突出的有以下幾位。
馮夢白(原名憲法),江蘇邳州人,從1952年考入
臨沂師範,就跟小古老師學畫。畢業後擔任語文老師,業餘仍堅持畫畫。在周末和節假日,他不畏勞苦步行二百里到臨沂,向老師請教,看老師作范畫。小古總是一邊畫,一邊講用筆用墨的要點。比如畫雞,老師強調雞的胸部、尾部用墨要活,關鍵是掌握水的多少,只有把墨用活了,畫面才會產生韻味,生動感人。
在平時無暇見面時,夢白便將畫稿寄給老師批改。小古總是在畫上寫上詳細的批語,指出其優缺點。如在《寒江獨釣》圖上題道:“構圖妙極,如在人物面部略點淡赭色,就更完美了。”
小古老師教育他要勤學苦練,不要走捷徑。為了激勵學生,特地畫了一幅
葡萄,並題詞:“生時酸苦熟時甜,只有勤學苦練知此詩。”老師還教導夢白要師法造化,注重寫生;要多讀書,多練字,全面提高藝術修養,只有如此,畫品格調才會高。
沒有辜負老師的栽培,經過幾十年的修煉,夢白的畫進入化境。他的墨葡萄、墨牡丹尤為精妙,書畫評論家
易蘇民稱讚他為“水墨花王”,可謂當之無愧!近年來,其作品在省市及全國性展覽中獲得好評並獲獎,不少電視台、報紙、雜誌等媒體前去採訪、報導。《中國書畫報》連載數期“我畫牡丹”。作品和傳略入編畫集、辭典二十多部。
崔培魯是棗莊人,60年代初來臨沂,跟隨小古學畫。畢業後又到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深造,得到
吳作人、
郭怡琮、
高冠華等名師指教。多年來他致力於探索
中國花鳥畫在新時期的發展與創新,其筆下的
葡萄和牡丹尤為世人珍愛,近年也創作荔枝、木瓜、
杜鵑等表現嶺南風情的作品。畢業後,他先是在棗莊的文化館工作,1992年調到深圳,創辦南山畫院,任南山文化館館長。他1985年曾在上海舉辦個人畫展,受到海派名家的讚譽。1989年,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1997年赴英國倫敦舉辦畫展。曾先後到新加坡、印度講學和參觀訪問。1992年《崔培魯畫集》正式出版。其作品被眾多中外收藏家收藏。現為中華名人協會會員、
中國書畫家聯誼會理事。曾獲“國際書畫名人成就獎”、國際文化藝術交流功勳金獎。
李常存,號石碣。1935年生,山東臨沂人。1952年秋考入
臨沂師範,書畫得到小古先生的親授,為以後探討書畫藝術打下基礎。畢業後從政多年,雖不能浸淫書畫,但忙裡偷閒仍以翰墨為樂。晚年調任閒職,重開研習書畫之門,至今又經二十多年。晚年喜涉足山水,足跡遍及神州名山大川,風餐露宿於
沂蒙山中。山水畫繼承
董源、
黃公望、
石溪、
黃賓虹,更著力於師法自然。其山水畫氣勢恢弘,清新空靜,受到
畫界讚譽和民眾的喜愛。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注重藝術的全面修養,在書法、詩歌、書畫理論上都加以探討,並取得顯著成就。其書法剛勁、灑脫,富有書卷氣。近年出版了《筆墨余話》、《硯邊隨想錄》等四部書畫論文集,對中國
文人畫做了全面、系統地研究,立論深刻、獨到,得到書畫界好評。
羅鴻傑,江蘇邳州人,1952年考入
臨沂師範,是八級學生。因為愛好書畫和籃球,深受小古老師喜愛和器重。他常到老師畫室隨便寫畫,老師也不嫌;他在球場把老師撞個仰巴叉,老師也不在乎。畢業分配到
郯城後,鴻傑曾在縣工會、宣傳部工作。於1979年、1981年兩次邀請老師前去作畫。1979年冬小古為鴻傑畫四尺中堂《看畫如聞杜宇聲》(杜鵑花),寫對聯一副:“海水飛揚射,天風鼓太和”。1981夏,小古又去郯城,一天為縣裡幹部畫40餘幅作品,晚上臨休息前,鴻傑又央求為他畫四尺三開中堂《小鷹》,鷹的下方畫一樹樁。鴻傑要求再添兩隻麻雀,小古認為構圖已經完美,不宜再加,但仍遷就了學生要求,並題詞曰:“鴻傑老同學別來廿五年矣,彼此身心都健壯,人生幸福慶無邊。想當年籃球場上,不就是雄鷹捕雀乎?”
小古聽說鴻傑專攻書法,特別愛
舒體,又指導他如何運筆、結體,強調要注重神韻,使鴻傑的顏體大有長進。其作品曾在全國楹聯書法展中獲三等獎,入選紀念孔子誕辰2550年楹聯書法展,2004年11月入選中國楹聯界首屆自撰楹聯書法展(入展作品僅140幅),並吸收為中國楹聯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現為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舒體書法研究會會員、
郯城縣書畫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張寶珍,1934年生,濰坊人。1952年考入
臨沂師範,因為愛好美術,常到小古的畫室去玩,觀賞王老師的素描作品。小古的素描功夫很深,為藝體組鄭瑞浩老師畫的半身像,不僅形象逼真,而且連皮衣的質感都表現得很到位,令寶珍和同學們驚嘆。不久,學校開運動會,小古在北大門東側畫了巨幅宣傳畫,人物刻畫細緻入微,形象生動,氣勢逼人,給師生留下深刻印象。
寶珍畢業後,還趁假期到王老師家裡請教。1956年國慶節,寶珍偕
許慶山(濟寧人,當時在一中上學)一同到小古家。寶珍拿出自己水彩畫習作給老師看。小古對每一幅作品都提出寶貴意見。當看到寶珍畫的一棵大樹的陰影時,指出陰影表現得不夠理想,要畫得使人覺得有涼意,都想過來乘涼才好。到下午四點後,小古又領著寶珍、慶山二位,帶著水彩盒和畫板,到
沂河邊沙灘上寫生,王老師畫了一幅水彩——《晚霞》,給學生示範。次日,寶珍辭別時,王老師送他一幅八開圖畫紙畫好的《菊花》,這是小古用兩個小時寫生畫成的。寶珍視為珍寶,幾經滄桑,收藏至今。
七十年代中期,寶珍又約馬世治一起,去聾啞學校看望小古老師,他們向老師請教用筆用墨要領,王老師一邊講一邊示範。畫了兩幅畫:為馬世治畫竹筍、芋頭(用滾筆法),為寶珍畫楊柳燕子(用側鋒和拖筆),使兩人頓開茅塞。
由於老師的辛勤教誨,寶珍多年的不懈努力,寶珍在油畫、國畫兩方面都取得顯著成績。其油畫富於
沂蒙山區的鄉土氣息,代表作《蒙山娃》曾在歐美展出並被文化部收藏。1981年為
華東烈士陵園作《
萊蕪戰役》一幅,重點描繪
陳毅、
粟裕二位將軍的高大形象,給人留下深刻印象。1998年
烈士陵園又約他為“戰史館”創作巨幅油畫《
魯南戰役》。從3月到11月,寶珍用半年多時間完成了這幅巨畫,畫長8米,高6米,以廣闊的畫面展示了我解放軍在棗莊北部全殲國民黨快速部隊,打坦克打汽車的壯闊場面,共畫一百多個人物,表現各種動態栩栩如生。
近年來,寶珍轉攻國畫山水,其作品《沂蒙秋色》入選全國政協國畫展,《杏壇古柏》入選全國紀念孔子誕生2550周年書畫展,作品被當作禮品贈給港台、東南亞等地,銷售到日本等國。
在師範任教期間,小古工作很忙,除了教課,寫寫畫畫的臨時性任務也落在他頭上,他從不推辭。但他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整天樂呵呵的。他的愛好也很多,業餘喜歡下棋、打籃球,有時還請別人拉胡琴他哼幾句京戲。他曾在教職工的文娛演出中,演過《捉放曹》中的陳宮,頗受觀眾歡迎。
小古對社會上的書畫愛好者,也熱情接待,無私傳授。
1956年,小古是山東省第一屆美協會員,經常和柳琴劇團的名演員
李春生(山東戲曲協會會員)去省文聯開會。
李厚山是李春生師弟,便托春生介紹,拜小古為師學畫,小古欣然應允。從此,厚山經常去小古家,看老師作示範畫,再帶回去臨摹。厚山為人勤快,學畫頗有靈氣。不久,就學會畫牡丹、梅花、月季等花卉。
小古蒙冤被關押後,許多人避之惟恐不及,厚山仍冒險前去探望。老師到河東勞動改造,厚山仍經常騎車去,幫助老師幹活,看老師作畫。1974年秋,小古為他畫“三公圖”(公雞),並題款曰:“厚山學弟習畫有鑽研性,吾不及也。今後若能發揮創造性,畫境必然開擴。”以後,臨沂地區和江西
贛州搞聯展,厚山作六尺《墨梅》,獲一等獎。小古在畫上題詞曰:“厚山弟畫梅擅壯老乾,惟花朵似乎欠弱,豈然乎?”在稱讚之餘,又指出不足之處,使厚山受益匪淺。
經幾年的勤學苦練,厚山的牡丹、梅花及蘭、竹都畫得很熟練,不僅當地有向他求畫者,北京、上海、煙臺等地也有單位約他去畫,使他忙得不可開交。他先後加入了
中國農民王羲之、
顏真卿書法研究會、中國台灣美術家協會,並擔任中國書畫函大臨沂分校教師。
1956年夏天,擔任國小教師的馬世治從莒南趕到臨沂城,觀摩送省參加美展的草圖。大廳里掛著好幾件王小古的作品,題材都是常見的絲瓜、泥豆、櫻花、牡丹等,經作者熟練的筆墨、不俗不媚的設色表現出來,栩栩如生。馬世治驚嘆不已,對作者產生由衷的敬佩。
小古回家,馬世治尾隨其後跟到家中。“是不是想學畫?”小古對這個臉色黝黑樸實的年輕人產生好感,讓他畫一幅畫看看。馬世治拿出看家本領,在宣紙上畫了一幅荷花。小古認為還可以,答應收他為徒。馬世治雙膝跪地為老師磕了一個頭。小古扶起他語重心長地說:“學國畫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踏踏實實地去學,打好基礎。學畫必須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單純為了出名,為了掙錢是成不了藝術家的,應該時刻想到畫畫是為人民服務,人品高畫品才高。”馬世治如飲甘露,沁入心脾。
自1958年始,馬世治每周末趕一百多里路來臨沂學畫,直到1966年。
小古蒙冤,發配到河東五七紅校養豬。馬世治遠道趕去看望。看到老師艱難困苦的處境,馬世治不禁淚下,悽然地問:“現在整天批黑畫,國畫還能畫下去嗎?”小古堅定樂觀地說:“古時候,天上下飛刀,地上冒黑血,哀鴻遍野,有一個畫畫的不管這些,依然專心致志地畫自己的畫,一天也不偷閒。以後天下太平了,他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畫家,這個人就是
吳道子。“又說:“花鳥畫很美,老百姓都喜歡看,這種畫是滅不掉的。你只要熱愛畫畫,那就不管在什麼條件下都不要放棄自己的追求。只要鍥而不捨,必定會有成就。”
小古被解放後回到城裡,約馬世治來臨沂。小古看了他近年的畫,認為造型準確已基本做到了。“今後集中精力向神似方向發展,學畫不能死學。”馬世治回去後,堅持對菊花寫生,並注重表現菊花的傲霜精神,使畫藝又進了一步。
馬世治的勤奮誠厚贏得了小古的信任,兩人結下深厚的師生之誼。小古無論走到哪裡,都要帶上馬世治,兩人曾多次去
菏澤牡丹之鄉寫生。由於老師的教誨、薰陶,馬世治的勤奮苦練,他的畫日趨成熟。特別是他的牡丹生動灑脫艷而不俗,大有小古畫風,深受民眾喜愛。他的作品相繼在《美術》、《
美術家》、《中國書畫》、《迎春花》等報刊發表百多幅。先後在日本、香港等地展出。
舒同題箋的《馬世治畫選》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1987年、1990年分別在西安、上海舉辦畫展,受到畫界和民眾的好評。1990年到國務院作畫,有21幅作品被收藏。馬世治現為
日照市畫院院長、中國美協山東分會會員。
1963年春天,小古到菏澤寫生,認識了
趙樓牡丹園的技術員
趙學增(後由小古改名為天樓),他很愛牡丹,願向小古學習牡丹畫法。經菏澤教育局寫信介紹,小古帶天樓來臨沂學畫。天樓吃住在小古家,學畫三年,直到“文革”運動開始才回菏澤。天樓專攻牡丹畫,尤其是工筆比較擅長。他協助小古老師一起完成了《菏澤牡丹》畫冊及巨幅
牡丹圖《春滿人間》等作品。其作品《八色似錦》、《天香富貴》、《國色康壽》由山東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冠世墨玉》、《赤龍煥彩》收入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的畫集,其事跡曾由中央電視台以《牡丹鄉記》作專題報導。現為山東省美協會員、菏澤牡丹研究會會員。
趙仲三原來是義堂國小的語文教師,因病在家休養。他自幼愛畫,從60年代初期便趁空閒跟小古老師學畫花鳥畫。開始畫工筆,進而學寫意。在家中種月季、菊花進行寫生。“文革”期間一度中斷與小古的聯繫。自從小古到聾啞學校,仲三便經常去拜訪求教,不僅學畫,也在小古指教下學會裝裱。此後,一邊作畫,一邊免費為老師和周圍的朋友裱畫,在畫界人緣極好,深受大家敬重。
他擅長畫牡丹、月季、
葡萄,頗有小古的畫風。因他在畫界有一定影響,被臨沂縣第六、第七兩屆選為委員(文藝界),並擔任書畫組副組長。1986年臨沂成立書畫函授大學,他擔任該校的辦公室主任,為培養臨沂地區的書畫人才做出了貢獻。不幸因患腦血栓於1987年秋臥病在床,失去繪畫能力。
1964年春,城西30里鄉村的國中生商開棟,徒步來到
臨沂師範,向小古求教。小古和藹地和他交談,問明來意後,當場為他畫“葡萄小雞”一幅,作為示範。
“文革”期間,開棟輟學務農。小古雖然被打入“另冊”,但偶爾和開棟見面,仍語重心長教導他要堅持業餘學習,又介紹他從
張壽民校長學習書法,並親自寫字給開棟看,教他如何用筆。後來小商又刻起印來,小古鼓勵他說:“臨沂篆刻是空白,一定要把印刻好,將來填補這一空白。”並揮毫為小商的印譜題寫了“巧拙一廬”四字。1976年夏,又為小商寫印稿“銀雀山下”。
小商經小古的精心指導,又到西泠印社諸前輩身邊深造,因此篆刻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作品參加了許多國內外展覽並出版發表。曾入選西泠印社第四屆篆刻評展、西泠印社首屆、二屆篆刻書法大展、中日篆刻聯展,入編《中國當代篆刻家大辭典》、《臨沂市志》。現為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山東省書協會員、琅琊印社社長。
成就及榮譽
王小古先生一生致力於研究書畫藝術,創作了數以萬計的國畫作品,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1948年在新浦與
仇拔舉辦書畫聯展;1959年、1980年,曾兩次為人民大會堂作畫,所作《國色天香》、《萬頃玫芳》巨幅畫,形神出眾,生機盎然,觀之令人叫絕,受到中央領導和專家的稱讚;1959年,他的作品入選全國美展並獲銀質獎章;1962年
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花卉四條屏;1982年,上海美術家出版社出版了《牡丹畫譜》;同年,山東省美協和
山東省美術館聯合舉辦了“王小古畫展”,並在全省各地巡迴展出。1995年,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了《王小古畫集》。2000年,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了《王小古書畫集》。他的作品富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多次被國家級報刊登載。《雞上架》、《扁豆蟈蟈》等作品在日本、香港等地展出,深受好評,並被收藏家所珍藏。他的詩文、書法、篆刻亦精,畫作與其渾然一體。
王小古先生不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畫家,還是一位貢獻突出的教育家,他一生桃李滿天下,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出類拔萃的畫家。所著《花鳥畫技法十三講》,深入淺出,兼收並蓄,在業界有著較大的影響;《中國歷代繪畫題記選》未完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