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華東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烈士陵園一般指本詞條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座落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是為紀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爭時期,華東地區犧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紀念性建築群和紀念園林。

該陵園始建於1949年4月,由梁思成先生主持設計。占地19.2萬平方米,有塔、堂、館、亭、墓、廊等大型紀念建築物19座。整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式,風格為仿古建築,南北大門與主體建築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居於一條中軸線上,著名烈士墓和石像亭等建築物對稱布列於東西兩側。

1986年10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2014年8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 外文名:Cemetery of Revolutionary Martyrs in East China
  • 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陵園前街4號
  • 景點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 占地面積:19.2萬平方米
  • 始建時間:1949年4月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革命烈士紀念塔、羅炳輝烈士墓等
發展歷史,主要展覽,獲得榮譽,領導關懷,旅遊信息,

發展歷史

以臨沂為中心的沂蒙山區,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7年到1929年間就點燃了革命的烽火,建立起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並且於1932年至1933年期間,先後爆發了震動了全國的日照、沂水蒼山等暴動,公開打出了中國工農紅軍游擊隊的旗號。抗日戰爭期間,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縱隊,一一五師和八路軍第一縱隊的指揮機關都駐在沂蒙山區,1940年,山東省的省級政權機關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在沂南縣青駝寺成立。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8年抗戰中,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在這裡領導山東軍民作戰2.6萬次,消滅敵人50餘萬人。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先後在這裡組建,領導華東軍民進行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等戰役。在歷次革命鬥爭中,無數中華優秀兒女英勇地犧牲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為了緬懷他們的功績,弘揚光大他們的浩然正氣,1949年2月由華東局提議,山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在臨沂興建大型烈士陵園,4月奠基,1950年主體工程相繼落成。此後,又陸續進行修葺和增建。如今園內共有塔、堂、館、亭、廊、坊、墓等大型紀念建築物18座。
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塔

主要展覽

革命烈士紀念堂
革命烈士紀念堂,1949年5月15日奠基,1950年7月1日落成。建築形式為雙層古宮殿式,全部為石灰石、水泥構築而成,東西長45米,南北寬19.6米,高21.4米。紀念堂內影壁上的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你們的功績永垂不朽”為周恩來、任弼時的親筆專題。堂內巨大石質聯碑上鐫刻著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的25年間,在沂蒙山區境內戰鬥、工作犧牲及沂蒙山區在外地犧牲的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就有372名。在6萬餘名烈士中有3萬餘名為沂蒙籍烈士,其他烈士來自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有的是來自外國的國際主義戰士。
革命烈士紀念堂革命烈士紀念堂
羅炳輝烈士墓
羅炳輝墓呈直線四角塔形構築 (即對稱十字型),1950年建造,高11米。墓頂飾以將軍在五次反“圍剿”中榮獲的勳章做造型,墓身周圍鐫刻有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等領導人題詞。並雕有四幅小型浮雕,表現羅炳輝將軍愛護士兵、關心民眾、制定作戰方案、深入前沿指揮的情景,雕刻細膩,親切感人。
羅炳輝石像亭羅炳輝石像亭
羅炳輝,雲南省彝良縣人,漢族,1897年生。參加過討袁護國戰爭和北伐。參加紅軍後,歷任團長、縱隊司令、紅十二軍軍長、紅九軍團總指揮等職,他奉命率部牽制敵人,掩護我軍主力,為長征的勝利立下了戰功。抗日戰爭爆發後,羅炳輝先後任新四軍二師副師長、師長、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46年4月,蔣介石開始向蘇皖魯解放區大舉進攻,此時羅炳輝身染重病,但他停止療養,抱病出征。6月21日,羅炳輝因勞累過度,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
羅炳輝石像亭
瞻容思功亭(又稱羅炳輝將軍石像亭),石像是按照1:1的比例雕刻而成,高1.9米,將軍本人體重276斤,高大魁梧,氣宇軒昂,雕像刻劃出了羅炳輝將軍生前的風采。電影《從奴隸到將軍》裡面的主人公羅霄的原型就是羅炳輝將軍。他是1946年6月21日在魯南前線嶧縣指揮所指揮部隊阻擊國民黨軍進犯解放區時,突發腦溢血,在送往臨沂搶救途中,於蒼山蘭陵病逝,終年49歲。羅炳輝將軍生前擔任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33位軍事家之一,是戰爭年代犧牲的8位軍事家烈士之一。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漢斯·希伯墓雕像
漢斯·希伯墓為六面體塔形,高9.4米,1963年11月1日落成。墓身上層呈雙層皇冠狀,墓身為六角立體塔形。大型漢白玉雕像,是為紀念漢斯·希伯犧牲48周年,於1989年10月雕刻而成,像高2.2米。採用漢斯·希伯兩臂互動放置胸前,一手拿鋼筆,一手持採訪本的姿式,神態安詳,深邃的目光凝視前方,表現出一位國際主義新聞戰士的崇高形象。
張元壽烈士墓張元壽烈士墓
漢斯·希伯是國際主義新聞戰士、太平洋學會記者、德國共產黨員,1897年6月生於波蘭的克拉科夫,曾經五次來華。為了向世界人民報導八路軍在山東敵後英勇抗戰的真實情況,希伯於1941年9月由蘇北新四軍軍部到達濱海抗日根據地中心——臨沭朱樊村。同年11月初,日寇糾集了5萬兵力對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進行空前殘酷的大“掃蕩”,30日晨,希伯所在的二梯隊,在大青山與日軍遭遇,他投筆持槍,英勇頑強地抗擊敵人,不幸血染沂蒙,壯烈犧牲,時年44歲。山東軍區為漢斯·希伯題詞“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是對漢斯·希伯一生高度概括。
張元壽烈士墓
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元壽烈士墓呈螺旋梯形,1950年6月1日落成,高9.2米。墓形是根據張元壽生前喜愛運動、愛好爬山的習慣設計,瞻仰的民眾可沿環墓石階登至墓頂,上有陳毅、張勁夫、張震、葉飛同志的題詞。墓壁四周嵌有小型浮雕23幅,反映了張元壽戎馬一生的主要事跡。
革命烈士紀念堂革命烈士紀念堂
張元壽,福建省永定縣人,1914年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過紅軍總供給部部長、新四軍兵站站長、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等職。1947年3月,在淄博張店進行戰場巡視時,遭敵機掃射,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4歲。
劉炎烈士墓
劉炎烈士墓呈立體巨輪型,高9.1米,1950年7月1日落成。墓身石碑鐫刻有陳毅、楊立三等同志的題詞。劉炎當時擔任新四軍一師政委。
劉炎,湖南省桃源縣人,1904年出生。1927年參加了我黨領導的秋收起義,並先後擔任連黨代表、團政治委員、新四軍一師政委兼蘇中軍區政委等職。1946年6月劉炎抱病隨軍到達山東解放區,同年11月20日,在沂南西桃花村因病去世,時年42歲。
王麓水烈士墓
王麓水烈士墓呈四面體型構築,墓高9.5米,1950年5月1日落成,他當時擔任山東軍區第八師師長兼政委。
王麓水,江西省萍鄉縣人,1913年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3月隨115師到達山東,先後擔任魯南軍區政委兼魯南區黨委書記、山東軍區第八師師長兼政委等職。曾率部消滅了為非作歹的混世魔王劉黑七。1945年12月13日,王麓水帶領八師解放滕縣縣城時,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2歲。王麓水犧牲後,為表彰他的豐功業績,滕縣曾一度命名為麓水縣。
陳明、辛銳烈士墓
陳明、辛銳雙烈合葬墓為六面亭柱體型,墓高9.3米。正面碑文為谷牧同志手書。陳明、辛銳原安葬在沂南梭莊烈士陵園,1986年遷葬於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陳明擔任山東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山東省政府的前身)副主任兼秘書長,辛銳擔任山東姊妹劇團團長。
陳明、辛銳烈士墓陳明、辛銳烈士墓
陳明,福建省龍巖縣人,1902年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擔任中共福建臨時省委書記。併到前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兩年。1939年3月,陳明隨八路軍115師到達山東,擔任過中共山東分局黨校校長、省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等職。辛銳,1918年生,是山東濟南著名金融資本家辛葭舟的千金小姐,1938年隨其父在滕縣參加八路軍,她溫文爾雅,多才多藝,是不可多得的女才人。1941年3月8日,陳明與辛銳結婚。同年底,日偽5萬餘人對沂蒙山區進行“鐵壁合圍”大“掃蕩”時,夫婦倆先後壯烈犧牲。陳明時年39歲,辛銳23歲。陳明同志是我黨一位優秀理論工作者,他為山東的政權和理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當時擔任中共山東分局書記的朱瑞稱他是“我們山東的一位有權威的理論家”。
常恩多烈士墓
常恩多墓為柱體全石結構,高9米。1982年由莒南縣坊前遷葬於此,正面碑文和墓志銘為全國著名書法家啟功手書。他當時擔任東北軍百十一師師長,是中共特別黨員。
常恩多,滿族,遼寧省海城縣人,1895年生。他愛國熱情高漲,力主抗日,在“西安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常恩多率部開赴魯南駐紮布防後,多次消滅出擾的日偽軍,他痛恨國民黨頑固派的投降活動,期間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8月8日,常恩多在病情加重的情況下,將3000多人的部隊交給了黨和人民,第二天凌晨,常恩多不幸病逝,終年47歲。
革命烈士公墓
革命烈士公墓,高9.9米,呈立體“山”字形構築,寓意為人民江山穩固,是將建園初期散葬在園內的19位有名烈士及18位無名烈士,集中安葬在一起。
革命烈士公墓革命烈士公墓
抗日浮雕長廊
抗日浮雕長廊建於1992年3月,為仿清亭廊式建築。環廊內建有勇士亭、流芳亭、和平亭。室內陳展著1950年雕刻的9組33幅以英雄戰鬥故事為題材的石質形象浮雕,人物生動逼真,事跡雄壯感人。是珍貴的革命文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仰風承志亭
仰風承志亭建於1999年,為仿清雙層飛檐八角亭建築。亭內安放著1950年雕刻的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元壽、山東軍區八師師長兼政委王麓水、新四軍一師政委劉炎和中共魯南區黨委書記趙鎛半身石質雕像。
革命烈士紀念塔
革命烈士紀念塔位於陵園中心位置,與南大門、紀念堂、北大門在同一中軸線上。1949年4月28日奠基,1950年5月1日落成,和北面的革命烈士紀念堂為陵園初建時的兩大主題建築。塔高45米,塔的建築形式為五角亭柱式(亦稱五角立體塔型),全部有花崗石、石灰石、鋼骨水泥構成,分為塔台、塔身、塔頂三部分。塔頂綴以大型景泰藍質紅五星。塔身正面“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貼金大字為毛澤東主席親筆手書。
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塔
塔周鑲有大小石碑10塊,鐫刻著山東省人民政府建塔碑文和劉少奇、朱德、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在題詞碑的上方鑲有5幅石質浮雕,反映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以及消滅國民黨軍美械74師的戰爭場景。十根石柱的頂端,塑有10組工農兵青婦支前擁軍、站崗生產、參軍參戰、支援戰爭的人物形象。突出了這樣一個主題:即這個戰爭是人民的戰爭,戰爭的勝利是人民的勝利。

獲得榮譽

1986年10月,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革命烈士紀念堂革命烈士紀念堂
1995年以後,分別被中宣部,國家教委、民政部,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等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
2005年2月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為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和100處“紅色旅遊經典景區”,2006年6月被公布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領導關懷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來到位於山東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並參觀沂蒙精神展。在“山東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示意圖”“沂蒙人民支前統計表”等展示前,他詳細詢問沂蒙地區革命戰爭歷史。他表示,歷史不能忘記,回想當年崢嶸歲月,我們很受教育。
習近平瞻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習近平瞻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旅遊信息

門票價格:免費
開放時間:08:30—17:30(春夏)08:30—17:00(秋冬)
地理位置: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沂州路與陵園前街交匯處向東200米路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