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烈士陵園

淮安烈士陵園

淮安烈士陵園坐落在東門大街東段路北側。陵園門口屹立著一對威武雄壯的大石獅。進入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淮安烈士紀念塔,正面是集毛澤東手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安烈士陵園
  • 動工時間:1960年6月1日
  • 竣工時間:1960年9月30日
  • 建築類型烈士陵園
陵園簡介
中共淮安縣委早在一九五八年就計畫建一座永久性紀念烈士的陵園。一九六○年初即成立了由縣城鎮建設委員會、人武部、民政局、淮城鎮等組成的“淮安縣革命烈士紀念塔籌備委員會”。籌委會成立後,積極開展了工作,他們先後在城內外20餘處地址進行了實地土質鑽勘,鑽眼點達52孔之多。陵園的現址,就是多處地點中的最佳選擇。縣委請國家工程建設技術人員負責紀念塔的設計工作。他們依照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造型,加以濃縮和簡化,繪製了圖紙。其塔身分別由主塔、塔座、兩層坪台和塔前三層18步台階及1000平方米場地草坪組成。
紀念塔塔身高20米,兩層塔座高4米,塔壁用72根直徑16毫米鋼筋水泥澆灌而成,表面為水刷石。塔基入土1.5米,地下全部鋼筋混凝土結構,用直徑12毫米鋼筋50根縱橫交叉成6×6米實心地板,並以50公分一個台階向地面逐步縮小至塔基。塔座四周為浮雕牆群,高1.6米,長8米。兩層坪台分別為24×24米、36×36米,坪台四周欄桿全部採用仿假石製作而成。
地圖
塔座四周壁面上,原設計有浮雕組畫。畫面內容分別為。抗日救亡、全民支前、淮安解放和渡江勝利。塔頂原設計是6米高的解放軍持搶守衛式銅像,塔正面原擬請周總理題詞(因故未能如願,總理曾講過欠淮安一筆債,即指此事),後改用集毛澤東手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當年負責浮雕工作的美工組人員是李祥衡、丁乃武、祁洪元和黃世勛。他們準備了有關浮雕所需的原材料及工具,請來了一批又一批老老少少的模特兒,還有馬匹等,並從縣文化館、淮安師範學校借來一批資料,畫了許多的素描稿子。定稿後,交付技術員黃世勛搞石膏坯模時,由於畫面較大,加之當時技術條件所限,未能成功。
淮安縣建築工程公司承擔了紀念塔的建築工程任務。1960年6月1日正式開工,計畫到1960年9月30日竣工。
1960年6月1日開工那天,一切從簡,既無開工奠基儀式,也無領導人致詞講話,充分體現了老區人民質樸無華的工作作風和艱苦樸素的刨業精神。
淮安城區的社會團體、單位,都為紀念塔的土方工程出過力,流過汗,作出過一定的貢獻。縣攻府機關每周六下午都來植樹造林,開溝挖河。
當塔身建至11米高度時,由於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國民經濟處於困難時期。根據國家停建摟堂館所的規定,淮安烈士紀念塔因此而緩建。續建工程是1966年下半年完成的。直到七十年代,縣民政局才逐步完善了內部的配套設施。增加了大門垛子,並根據北京天安門廣場地磚尺寸,鋪設了12米寬、200米長的40×40公分的水泥塊大道。從縣政府院內移來了400餘株水杉樹苗。淮城鎮、人武部等單位還贈送了石獅、山石和500株側柏。
如今的淮安烈士陵園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0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支持下,陵園不斷發展完善,現已初具規模。全園占地近100畝,擁有29名職工。園內建有辦公室五間,在塔的西側建有陳列室12間。陳列室內安放著烈士的骨灰盒、遺物,展示著烈士的生平事跡。其中有震驚華東地區的橫溝暴動組織者谷大濤、章學廉,《鹽阜報》特派記者錢毅,日本反戰同盟優秀戰士松野覺,還有郝渠、吳樂群、王力先、周邦美、王嘉樹等人的革命業績。陳列室內還保存著黃克誠、李一氓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在塔的北側萬綠叢中,有十位先烈的遺骨安息其間。塔的東西兩側,還建有兩座人造假山,山上有琉璃瓦亭子,豎有“淮安縣革命鬥爭史”石碑。每年清明節期間,淮安的中小學生和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紛紛到這裡來緬懷歷史,憑弔先烈,接受教育。還有許多單位和學校在烈士塔前舉行入黨入團宣誓儀式。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的老同志,還經常在這裡給小學生講革命史和戰鬥故事。雄偉的紀念塔和陳列室中烈士遺照遺物,無不使人肅然起敬。那環河小徑,那參天松柏,那鳥語花香……又無不給人以安靜、祥和之感,無不讓人們回憶起那烽火連天硝煙瀰漫的革命歲月,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在先烈們的精神激勵下,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我們要珍惜今天,奮發努力,齊心協力把國家建設好,把家鄉建設好,讓烈士們含笑九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