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描述了玉米、玉秀、玉秧三姐妹不同的人生軌跡和她們之間
剪不斷理還亂的奇特關係,透視了家常場景下一顆顆
神不守舍、
暗藏殺機的女性靈魂,揭示出在一個貧瘠時代,權力對人性的腐蝕。
作者簡介
畢飛宇,1964年1月生於江蘇
興化。1987年畢業於
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同年赴南京任教。1992年調入《南京日報》社,從事新聞採訪、編輯工作。1998年入江蘇省作家協會。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小說創作,代表作有《玉米》、《
青衣》、《
平原》、《
推拿》等。
目錄
第一部 玉米
第二部 玉秀
第三部 玉秧
後 記
媒體評論
在這本名為《玉米》的書中,我們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難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寬闊的,她像鷹,她是王者,她屬於白天,她的體內有浩浩蕩蕩的長風;而玉秀和玉秧屬於夜晚,秘密的、曖昧的、交雜著恐懼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妖精,閃爍、蕩漾,這火紅的狐狸在月光中靈俐地尋覓、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這種平庸吸引了畢飛宇,他在玉秧充滿體積感的遲鈍、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覺。
三個人,三個女人,她們生長於田野,她們都夢想遠方。但通向遠方的路崎嶇、艱險,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遠,她的所到之處卻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們腳下和心中橫亘著鐵一般的生存極限,她們焦渴、破碎於乾旱堅硬之地。
——通過對“極限”的探測,畢飛宇廣博地處理了諸如歷史、政治、權力、倫理、性別與性、城鎮與鄉村等等主題,所有這些主題如同血管在人類生活的肌膚下運行。對我們來說,讀《玉米》是經驗的甦醒和整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鄉土和城鎮、那時的日常情境在畢飛宇筆下精確地展開,絕對地具體,因確鑿直抵本質。
如果說《青衣》是一次成功的“蛻變”,那么2001年的《玉米》仿佛就是一次“脫胎換骨”。
王家莊是畢飛宇建造的歷史風景。如果說藉助這一風景,他擁有了對歷史的內在視景,那么,畢飛宇對於“文革”的書寫,則顯示了他對歷史的理性認知。和大部分小說家關注文革的“激烈”相比,他關注“文革”的隱性影響。比如在《玉秧》里,你會看到“文革”深深滲入了魏向東等人的生活。不無調侃、諷刺的富於間離效果的講述,顯示了“文革”的“革命性”是如何進入一個“文革”參與者性行為過程的。這是“文革”思維對人們生活的侵入、是“文革”思維如何成為日常生活的深刻象喻。
——張莉《畢飛宇論》
所獲榮譽
2018年9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