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葉舒憲創作文學人類學著作)

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葉舒憲創作文學人類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是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葉舒憲創作的文學人類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9年1月。

《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一書,以九千至一萬年的玉文化的大傳統為立論基石,通過西部七省區250個縣市的調查採樣,劃定了總面積20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憑藉豐富的田野樣本、“接地氣”的田野經驗,重新建構起玉禮器的神話學,揭示華夏文明的精神和信仰之根,提出“玉文化先統一中國”的獨創觀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
  • 作者:葉舒憲
  • 創作年代:當代
  • 首版時間:2019年1月
  • 字數:526千字
  • 類別:文學人類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思想,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一書中,作者將史前玉石崇拜作為一種來源非常古老的神話信仰體系來研究,在逐一闡釋玉璧、玉璇璣、玉人、玉柄形器、玉璜、玉龍及二龍戲珠、玉戈、玉兔等造型的源流和神話編碼意蘊基礎上,提出了“玉文化先統一中國”和“玉教”——玉石宗教的全新理論命題,使華夏文明獨家崇奉的核心物質和核心精神得到深度的探源性關照。

作品目錄

第一部 玉的信仰
第一章 玉石神話背後有一種“信仰”嗎?——關於華夏文明信仰之根的討論
第二章 玉石神話觀
第一節 玉文化理論建構
第二節 項羽在鴻門宴上為何不殺劉邦
——玉教倫理鉤沉
第三節 協作攻關:探索夏文化的考古難題
第一節 關於華夏文明信仰之根的對話
第二節 女媧補天:以玉為天的信仰鉤沉
第三章 “玉帛為二精”
第四章 玉教神話與“天人合一”——中國思想的大傳統原型
第一節 《國語》“玉帛為二精” 說
第二節 “精”與“道”的神話原型
第三節 從玉和蠶(絲)神話看玉帛組合的起源
第四節 唯玉為葬的源與流
第五節 沉璧於河:祭禮與“精”的循環
第六節 生命之精:國教信仰的核心
第七節 精與德:國“寶”觀的宗教含義
第八節 總結:玉帛在大、小傳統中的編碼過程
第一節 “天人合一”出於神話想像
第二節 玉:天人合一的神話中介物
第三節 玉人合一:天人合一神話的史前原型
第四節 總結:確認華夏文明的信仰之根
第二部 寓道於器——四重證據法重建玉器神話學
第五章 玉璧
第六章 玉人像、玉柄形器與祖靈牌
第一節 玉璧起源、傳播與流變:大傳統的一級編碼
第二節 “璧”與“辟”:漢字小傳統二級編碼
第三節 玉璧的文化符號再編碼
第一節 神主、靈牌與祖像:華夏祖先崇拜形式
第二節 祖像溯源:玉人像與玉柄形器
第三節 竹節與花瓣形玉柄形器
第四節 祖靈與玉石的人格化、植物化表現
第七章 玉璜與天橋
第八章 玉龍及二龍戲珠
第一節 天橋與天梯的神話
第二節 玉璜:天橋神話的大傳統淵源
第三節 乞橋:七夕乞巧節的儀式想像
第一節 二龍戲珠與一龍戲珠
第二節 龍戲珠、戲火球、戲桃、戲蜘蛛
第三節 秦漢的“二龍戲錢”與“二龍穿璧”
第四節 先秦玉器的二龍與“二龍拱璧”
第五節 商周青銅器的二龍戲型紋飾
第六節 玉龍與二龍戲圖像譜系
第九章 玉戈
第十章 玉兔
第一節 史前玉戈
第二節 中國戈文化:從玉石戈到銅戈
第三節 銘文戈與華夏戈的源流
第一節 嫦娥三號與玉兔號月球車
第二節 為什麼是“嫦娥”?
第三節 為什麼是“玉兔”?
第四節 玉兔原型:從圖像到文字
第五節 結論:玉兔神話的大傳統基因
第三部 玉教及其神話流變
第十一章 從玉教神話到金屬神話
第十二章 玉教的文化衍生
第一節 玉器時代的意識形態特點
第二節 金屬時代的金屬崇拜及神話
第三節 核心價值:從玉帛到金玉
第一節 儒家君子佩玉制:玉教的倫理化
第二節 道教玉皇大帝說:玉教的宇宙觀
第三節 玉石崇拜與“國”的原型
第十三章 白玉崇拜:玉教的新教革命
第十四章 從玉教到佛教——本土信仰與外來信仰的置換
第一節 “白玉堂”文學譜系
第二節 國史凸顯白玉傳奇
第三節 《山海經》與白玉崇拜起源
第四節 從“玉教”說到“玉教新教革命”說
第五節 華夏文明起源的神話動力學解釋
第一節 文明發生期的信仰與聖物
第二節 神話觀念決定文明信仰的差異
第三節 從玉石之路到佛像之路
第四節 “絲路”西方話語權及其遮蔽
第五節 結論:玉路-絲路-佛路:文化傳播的因果鏈
第四部 玉文化先統一中國
第十五章 華夏文明的資源依賴——石峁玉器新發現的歷史重建意義
第十六章 玉文化先統一中國說
第一節 尋找夏文化:重建神聖符號物敘事鏈
第二節 《管子》“堯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解
第三節 華夏文明之黃河搖籃說的更新
第四節 石峁玉器解讀:通神、避邪的玉教神話觀
第一節 玉門瑤台露真容:石峁石城的精神防禦功能
第二節 玉(兵)器功能:多重證據看建築巫術
第三節 石峁玉器:玉教信仰是史前中國的統一要素
第四節 玉文化先統一中國說
第十七章 “多元”如何“一體”——華夏多民族國家構成的奧秘
第十八章 玉帛之路:重建國家文化品牌
第一節 文明發生:人類的最偉大作品之由來
第二節 玉教傳播:中國玉文化發生期的多元與一體
第三節 “多元”如何“一體”:玉教的“新教革命”
第四節 多元“玉成”一體
第五節 從西周王朝國寶看玉文化的多元一體
第六節 從玉文化源流看商周文化的多元與一體
第七節 結論:玉文化大整合的觀念、動力和過程
第一節 外國人命名絲路,中國人命名玉路
第二節 玉石信仰:中國的珍寶觀及華夏核心價值
第三節 玉帛之路:中國道路與中國話語
第四節 “中國玉石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第五節 中國西部玉礦資源區
附錄一
玉教倫理與華夏文明——徐傑舜對葉舒憲教授訪談錄
附錄二
探源中華文明 重講中國故事——楊驪 魏宏歡對葉舒憲教授訪談錄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作品思想

《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這一新著主要學術貢獻有以下三點:
其一,以考古發掘的各地玉石器物為系統化的新材料,探討中國上古神話和宗教信仰之根,著作提出了中國早期宗教信仰與玉石崇拜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新觀點。葉教授稱之為“玉石神話”或“玉教”,並試圖通過玉人、玉龍、玉璜、玉琮、玉璧、玉璇璣、玉戈等一系列華夏文明初始期所獨有的神聖器物,勾畫出這個東方古文明史前神話和宗教信仰的一方面原貌,為中華民族早期文明探源,開闢出一種新的路徑與研究範式。因為史前既無文字,也不可能留下講述現場,但在古人的居室和墓葬等遺址中,留下了大量玉石器物。葉舒憲把漢字記錄的傳統叫作“小傳統”,把漢字出現前已經流傳的各種符號性器物(包括玉器在內)的文化表現傳統視為“大傳統”,通過解讀形形色色玉禮器的符號意蘊,而窺探早期人類的宗教形態和藝術特徵。這就真正突破了千百年來人們習以為常的文獻研究範式的局限,將探索目光投向史前文化的縱深之處。史前玉禮器成為比甲骨文更古老的系統性符號物,承載著先民的精神、信念與情感。
其二,在系統考察早期華夏玉石神話的基礎上,葉舒憲提出“玉文化先統一中國”“玉石之路是絲綢之路中國段原型”的觀點,為理解中國與西域的關係,中華文明與中亞、南亞、歐洲、非洲文明的關係,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從早期文明世界地圖看,華夏文明孤懸於東亞,遠離西亞、南亞、東歐、北非文明區,給人以華夏文明孤立發展演進的錯覺。通過考察玉石器物可以發現,華夏文明與西亞等主要文明區是相通的。出產於中亞阿富汗的青金石大量向西傳播,與其比鄰的新疆和田玉則只向東傳播。東亞與西亞古文明發生期在玉石崇拜的性質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所崇拜的玉石種類卻大相逕庭。正因為如此,中國人至今還是非常專注地喜愛玉石。其深層原因被歸結為數千年前早已發生對玉的神聖化信仰,由此揭示出玉文化對華夏早期文明發展和華夏民族的統一具有特別的意義。這方面的深入認識對於當代重建中國文化的本土話語,具有直接的啟迪。
其三,在研究方法上,葉舒憲堅持採用“四重證據法”,把傳世文獻、出土文本、田野調查資料、出土文物和圖像結合起來,多種資料相互印證,各種證據之間也相互檢驗,相互印證,從而增強學術論證的可靠性。這種論證方式貫穿於《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書中數以百計的圖片不僅是供觀賞之用,而且也是重建失落的歷史文化脈絡的直觀性的“呈堂證供”。這是該書表達方式的一大特色。
概而言之,《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一書,不僅是中國神話學研究與文學人類學學科發展的成果呈現,其在學理觀念、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倡導與實踐,對中國學術話語建構都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作品評價

《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等首批4部新著為中華文明的探源找到了“玉石信仰”的突破口。(中國新聞網評)

出版信息

2019年1月,《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由復旦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
書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參考資料
《玉石神話信仰與華夏精神》
2019年1月
復旦大學出版社
978-7-309-13659-3

作者簡介

葉舒憲,文學博士,現為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出版著作50餘部,譯著7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