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板(玉板(笏板別稱))

笏板(笏板別稱)

玉板(笏板別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笏板,又稱手板、玉板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笏板
  • 又稱:手板 
  • 讀音:hù bǎn
  • 實質: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
笏板規格,笏板用途,書籍記載,象牙朝笏,

笏板規格

笏板(hù bǎn)笏板的長度大約2尺6寸,中寬3寸,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 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
《貞觀之治》中的笏板《貞觀之治》中的笏板
笏,又稱手板、玉板、朝笏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於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於今天的2尺6寸。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五品官以上執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員執竹木做的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五品以下不執笏;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笏板

笏板用途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見天子時,用來記錄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來書寫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內容,為備忘提示用。如《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及《禮記·玉藻》:“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笏板笏板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官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後來紙張普及後,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象牙。唐代武德四年以後,使用笏竟開始有了等級之分。五品官以上才能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笏。對形狀也有規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後直,五品以上,前拙後屈,後又改為上圓下方。明代則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用象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就沒有資格用它了。這與當代官員用筆記本不同,沒有嚴格的等級之分。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於是就不用了。
有趣的是,古代官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隻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後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後來竟成時尚,官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官員的秘書了。
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徵。如《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象笏者百餘人。"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書籍記載

《禮記·玉藻》中記載:“ 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見於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旣搢必盥,雖有執於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笏畢用也,因飾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廣韻》上記載:“笏,一名手版,品官所執。”及《韻會》通作曶,在《史記·夏本紀注》鄭康成曰:“曶者,臣見君所秉,書思對命者也。君亦有焉。”
根據《禮記》中已有的記載,笏板應該早在商周時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對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執象笏。象笏就是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五品官以下執木笏,如《正字通》上載:“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習俗及禮節不同,笏板就廢棄不再使用了。
春秋穀梁傳·僖公三年》:“陽穀之會, 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范寧·注∶"搢,插也。笏,所以記事也。"又《新唐書·卷一二六·張九齡傳》:”故事:公卿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舊唐書·張九齡傳》記載:“故事:皆搢笏於帶,而後乘馬, 九齡體羸,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是說按唐朝規定,官員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帶上,然後騎馬上朝。但大文學家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衰,笏板插在腰帶後再上馬跨騎很困難,於是找人縫製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跟他上朝。
高中語文課本中歸有光的《項脊軒志》記載:“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

象牙朝笏

徽州有民諺曰:“槐塘賣朝笏,不知來和歷”。“朝笏”又名“手版”(“版”,也寫作“板”),古代臣子朝見皇帝時手中所執的狹長板子,作為指畫及記事之用。朝笏在秦漢之前就已出現,當時要以玉作為製作材料,稱之為“圭”。秦漢之後又經改變形式,依官階大小,分別用玉、象牙或竹片製成。朝笏的用途首先是作為禮儀之用。眾臣在朝中手執朝笏以示對皇帝的尊敬;第二是作為記載大事時使用:古代並沒有記事本,遇到朝政大事或對皇帝稟報國事時,便把重要事件寫在朝笏上,以作備忘之用。朝笏興於周廢於清,用玉、象牙或竹木製成,依官階區分,為官階地位的象徵。
笏板(玉板(笏板別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