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玄覺禪師
當時世人又稱其為真覺大師,師法號又有作“元覺”,實師號為玄覺,之所以後世有稱其為元覺乃因避清聖祖康熙皇帝之名諱(
帝名玄燁)故稱師為元覺.以避開皇帝的名諱。
師八歲出家,博探三藏,尤通天台
止觀。後於溫州龍興寺側岩下自構
禪庵,獨居研學,常修禪觀。偶因
左溪玄朗之激勵,遂起遊方之志,與東陽玄策共遊方尋道。至韻陽時,謁曹溪
惠能,與惠能相問答而得其印可,惠能留之一宿,翌日即歸龍興寺,時人稱之‘一宿覺’。其後,學者輻湊,號真覺大師。
玄朗贈書招之山棲,師覆書辭退。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一說開元二年,或先天元年)趺坐
入寂,
世壽四十九。敕謚‘無相’。著有證道歌一首、禪宗悟修圓旨一卷、
永嘉集十卷(慶州刺史魏靖輯)。弟子惠操、惠特、
等慈、
玄寂等,皆為世所推重
去見的六祖方式
以下內容採用
慧律法師於2004年講的《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講座
壇經原文
[永嘉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
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
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云:
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
自悟,儘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
[永嘉玄覺],這是浙江,永嘉是
永嘉縣,浙江的永嘉縣,就是溫州。玄覺[禪師,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他對這個
天台宗很早就研究了。就是很小他出家就用功了。[因看《維摩經》],怎么樣?
[發明心地]。《維摩經》講什麼?不二法門。能所不二、
善惡不二、智境不二、心境不二,統統不二。[偶]就是突然間、偶然間,[師]就是六祖。六祖的[弟子玄策相訪]玄覺禪師。[與其
劇談],[劇談]就是暢談的意思,徹夜不休息叫作暢談。[出言暗合諸祖]。他所講出來的話已經符合禪宗的心性,只是沒有任何人印證。[策雲]:玄策就說了,[仁者得法師誰]?仁者就是你玄覺,是從哪個得法,就是得到哪一個法?師誰就是你奉持是誰為師父啊!你得法,從哪得法,你是奉侍哪個師父?
依止哪一位禪師的啊?
[曰:我聽
方等經論],什麼叫方等?[方]就是遍十方,[等]就是平等法,那就是大乘法。
大乘法門講的就是,遍十方一切平等,所以方等經叫做大乘經。我聽了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譬如說:《華嚴經》啦、《法華經》啦、《大般若涅盤經》啦,或者是《維摩經》、《勝鬟經》,這個都是大乘經典。我聽了方等經,看了這個大乘經論,[
經論各有師承],各有各的師承。意思是各有一派的說法。但是,[後於《維摩經》悟
佛心宗],因為你要進入禪宗,你一定要不二法門,見一切相就離一切相,就進入佛的境界了,起心動念,就會變作
凡夫生滅了,是不是?如果當下放下,佛性就現前了,悟佛的
心宗,可是就是沒有人給我證明,[未有證明者]。
[策雲]:玄策就說了,[
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這一句沒有開悟,寫出來也不對,還很難看到它真正的了解禪師這一句話的用意在講什麼?但是如果你悟道,你自然就知道他回答是什麼用意。從文字上看也很容易看,但是從文字上看,你根本不知道他在回答什麼。從文字上看是怎么看呢?玄策說:在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前,自證佛法就可以,威音王就是如來;若是在威音王如來出世以後,如果沒有明師指授,而自證者,統統是一般的外道。從字面上是這樣解釋。其實不然。
你要看《
六祖壇經》寫的那個註解,統統每一本都是這樣寫。諸位!悟道的人,他有弦外之音,這一句絕對不是這樣的意思,我翻那個註解,這樣看看看、參考,不對!絕對是錯誤的。他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先告訴你:玄策云:威音王如來已前即得,這個威音王意思是
無量劫以前有一尊佛叫做威音王如來。意思是說:早在無量劫以來,早已經存在佛性,那一顆本來的
清淨自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個威音王其實是表示無量劫的意思。那么註解就把它解釋說這樣子:你悟道的這個清淨自性早在無量億劫以前早就存在了,那個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這樣解釋才對。
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什麼叫威音王以後?聽到這個音聲,無師自通,認為自己很行。無師
自悟就是後天再加上自己的知見,自己認為悟出什麼東西出來,這一句話其實就是知見不能立知,無量劫來早已存在的這個
清淨自性,才是真正我們自己的東西。而你不能在後天加上任何的知見。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儘是天然外道,加上[自],其實就是加上一層知見,心
外求法嘛。
[曰:願仁者為我證據]。你幫我證明一下,我有沒有開悟。[策雲]:玄策禪師就說了。[我言輕],我講話沒什麼份量。[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接受六祖大法的人,[若去,則與偕行。]如果你要去,我與你同行,頂禮六祖。
六祖印證成一宿覺
壇經經文
[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 [覺遂同策來參],這玄覺跟玄策來參六祖。[繞師三匝],繞六祖三匝,就象對佛一樣恭敬,但是有點習氣。[振錫而立]。就是不頂禮,反正,佛門什麼
怪事都會發生。繞了三匝以後,把那個
錫杖一振,就杵在那個地方。[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一個
大沙門,三千的威儀,八萬的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
我慢]?連這個基本上的禮貌、威儀、
禮足、頂禮,這個八萬細行都不懂,還生大我慢。你來自何方?[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何不體取
當體即空無生的道理呢?何不體取萬法
無自性、當體就是空,就是無生的道理嗎?[了無速乎]?這樣不是比較快嗎?你悟到當體即空,當下就是無生,生死不就解決了嗎?你起心動念就有生死啊!放下對相的執著,生死就了了,這樣不是更快嗎?何不體取無生,當體即空,了無速乎?這樣不是比較快嗎?[曰:體即無生],你那個體悟,當體即空,悟了當下還是無生。體當下,你能體悟的那顆心,當下就是無生。[了本無速]。徹悟的人根本沒有快慢,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沒有快跟慢的。[師曰:如是,如是。]就印證了,雖然有一點
我慢,可卻是也是開悟的人,有點習氣就是了。
經文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這個時候就頂禮了。[須臾]剎那之間很快,兩句話就開悟了,印證一下OK了,回去了,[告辭。師曰]:六祖就說了,[返太速乎]?你這一剎那就回去,不會太快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我們的清靜自性動到個念頭都沒有,哪有什麼快跟慢呢?[師曰]:六祖就故意問了,其實這一句就是考試,看看他是不是大徹大悟。跟他考試一下,底下就是六祖
明知故問。[誰知非動]?誰能知道這一顆
如如不動的心性呢?[曰:仁者自生分別]。我如如不動是我自己體悟的,你說動與不動是你自己分別的,我這裡沒有動跟不動的問題。我如如不動啊,你問我:誰知道那一顆不動的心?是你自己分別才有所謂非動的這個念頭,你是用意念暫時方便問我。意思就是說:你六祖問我,是你的問題而我本身就是如如不動,就是這個意思。誰知非動?誰能知道這一顆如如不動的心啊?我本來就知道,何須要你問?你問就是你自己產生分別才問啊。仁者自生分別,六祖啊,你自己產生分別有非動之心,如如不動的心是你自己產生,才來問我的。[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你很了解這個
當體即空的無生無死的真實義理,不起心、不動念,生死就停,問題是我們的慣性、習性很難斷。你非常了解無生的真意,就是你了解這一顆無生的心。[曰:無生豈有意耶]?體悟到無生的人哪有什麼念頭?有什麼這個意識型態的念頭呢?[師曰]:六祖再一次的考試他,再問。[無意,誰當分別]?你沒有這顆心跟沒有這個意,誰來分別這一顆無心呢?無生呢?[曰:分別亦非意]。我清淨心自己分別,有這個分別的能力啊!我也沒有著一個世間的分別心。我這顆清淨心的分別,絕對是分別不作分別想的這個心。我這顆清淨的分別,也不著一個世間人的意念,不著一個生滅法的意念啊。[師曰:善哉。少留一宿],一個晚上,[時謂
一宿覺]。就住一個晚上,你為什麼不住一個晚上呢?時謂一宿覺,那就是六祖告訴他,你睡一個晚上再走吧,幹嘛急著走呢?[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