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陶

玄武陶

黑陶中的一種,因外觀上看酷似玄武岩製品而得名,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按胎質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馬家浜文化等遺址中常有發現,其典型製品薄如蛋殼,有“蛋殼陶”之稱。它原料一般都經過精細的淘洗和充分的陳腐,胎坯成形後,用卵石將器表打磨光滑,然後入窯經1000℃左右的高溫在強還原氣氛中進行滲碳燒成的。即在燒窯快結束時加入一點水,使窯內產生大量濃煙對陶器進行熏翳,濃煙中的炭粒附著於器表,充滿坯體的孔隙,呈現漆黑的顏色。玄武陶標誌著陶器燒成技術的進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玄武陶
  • 外文名:basaltware
  • 套用領域:陶瓷材料
  • 特徵: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
燒制方法及特點,考古發現,蛋殼陶杯,陶體匣缽,高柄鏤空蛋殼陶杯,

燒制方法及特點

中國玄武陶的製作工藝比原始彩陶更純熟、精緻、細膩和獨特,早在瓷器產生的約2000年前中國玄武陶已達到與瓷器相媲美的工藝程度。
玄武陶選用的泥土來自於黃河下游沖積平原,是黃河在其流經的過程中所攜帶的大顆粒泥沙沉入河底,經過不斷沖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層泥土土質特別細膩、無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種礦物元素,在燒制中能產生純黑均勻質感,適合於玄武陶製做。
泥土取出後經晾乾,後用紗布過濾製成泥坯,經過手工拉坯造型後,用貝殼反覆壓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鏡。再以特製的雕刻工具運用線雕、淺雕、深雕、鏤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絢麗神秘的圖案。然後給玄武陶作品安裝耳、環、鼻、腿等配件。
玄武陶表面所呈現純淨的黑色,是以獨特的無釉無彩碳化窯變的古老工藝燒制而成的。出窯後就是渾然天成,不再做任何處理,其外觀效果黑如漆、亮如鏡。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時期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

考古發現

蛋殼陶杯

1928年,玄武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玄武陶和灰陶為典型標誌,故又稱黑陶文化。發現於山東淄博市臨淄區的桐林--田旺遺址是最大的龍山文化遺址之一。此遺址發現的高達116厘米、口徑44厘米的灰陶甗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最大的一件;蛋殼陶杯最薄處僅0.3毫米,代表了當時制陶業的最高水平。

陶體匣缽

20世紀80年代在諸城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燒制蛋殼陶杯的陶體匣缽,山東省博物館的專家用這件匣缽反覆試製,竟獲成功,蛋殼陶杯的製作之謎始被揭開。
正因為舜對玄武陶的創造和喜愛,所以他特別喜歡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響到禹和當時的社會。據古籍傳說,有虞氏、夏後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韓非子說舜和禹都在木製飲食器、祭器外面塗漆,應當也是尚黑的意思。出生於諸城的舜無疑對玄武陶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並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稱玄武陶為舜陶應是當之無愧的。正如《中國文化報》1994年10月16日載文《龍山文化與舜“陶河濱”》中所說:“精美的玄武陶製品與蛋殼陶是以舜為代表的一代陶工的偉大創造,閃爍著文明曙光的蛋殼陶,人們可將其稱為‘舜陶’”。

高柄鏤空蛋殼陶杯

1936年,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永先生,帶領考古隊在日照兩城文化遺址發現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鏤空蛋殼陶杯,無釉而烏黑髮亮,胎薄而質地堅硬,其壁最厚不過1毫米,最薄處僅0.2毫米,重僅22克,其製作工藝之精,堪稱世界一絕,是龍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稱為“標準玄武陶”,體現了一種單純質樸的極致之美,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緻的製作”。玄武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創造。
高柄鏤空蛋殼陶杯高柄鏤空蛋殼陶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