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個性,即犯罪人格,是指具有刑事法律意義的犯罪人的社會政治.文化、道德和生理心理特徵的總和。具體包括兩大組成部分:即犯罪人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這兩大部分有機地結合,使犯罪人格成為一個整體結構,也可稱為犯罪人格結構。犯罪人的個性傾向是犯罪人進行犯罪活動的基本動力,也是犯罪人格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它決定著犯罪人對社會的態度、對認識和潘動對象的趨向和選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犯罪個性
- 定義:具有刑事法律意義的犯罪人的社會政治.文化、道德和生理心理特徵的總和
犯罪個性,即犯罪人格,是指具有刑事法律意義的犯罪人的社會政治.文化、道德和生理心理特徵的總和。具體包括兩大組成部分:即犯罪人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這兩大部分有機地結合,使犯罪人格成為一個整體結構,也可稱為犯罪人格結構。犯罪人的個性傾向是犯罪人進行犯罪活動的基本動力,也是犯罪人格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它決定著犯罪人對社會的態度、對認識和潘動對象的趨向和選擇。
犯罪個性,即犯罪人格,是指具有刑事法律意義的犯罪人的社會政治.文化、道德和生理心理特徵的總和。具體包括兩大組成部分:即犯罪人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這兩大部分有機地結合,使犯罪人格成為一個整體結構,也可稱為犯罪人格結構...
指個性與犯罪之間的關係。關於個性的概念,在心理學界,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西方一些學者把個性看做存在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外的“抽象之物”,認為先天素質是個性唯一的決定條件,完全否認後天的實踐、生活和教育作用。從這一觀點出發,在論證個性與犯罪的關係上,也必然出現偏差。最早提出個性與犯罪關係的犯罪人類...
犯罪人個性因素是指犯罪人產生犯罪心理的人格方面的某些缺陷。人的個性形成與後天的社會化是聯繫在一起的,一般說來,個性是一個人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主要包括:(1)能力;(2)氣質;(3)性格;(4)活動傾向性。這些特徵錯綜複雜互動聯繫,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與控制。它是在先天生理...
個性心理學犯罪理論個性心理學家阿德勒創立。該理論認為,人類個體為了保護自己;都具有一種追求權力的欲望。當人類個體因為某種原因而不能適當地滿足權力欲望時,就會形成一種自卑情緒。犯罪就是個體為克服自卑情緒而付出超過常規的代價的結果。阿德勒認為促成自卑情緒的形成原因有:(1)身體有缺陷;(2)社會經濟地位低下...
習慣性犯罪者亦稱常習性犯罪者、職業性犯罪者、多發性犯罪者或慣常性犯罪者。指在多次犯罪過程中,通過犯罪學習,犯罪個性已經習慣化、固定化了的犯罪者。阿伯拉哈姆遜用公式將習慣性犯罪者表C=(T+S)/R,其中C為犯罪行為,T為個人傾向,S為誘因,R為心理抗拒力。按照這個公式,習慣性犯罪惡感、法制感、道德感...
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的社會政治、文化、道德和生理心理特徵的總和。具體包括兩大組成部分,即犯罪人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這兩部分有機地結合,使犯罪人格成為一個整體結構,即稱為犯罪人格結構。簡介 犯罪人格結構是指犯罪人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徵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犯罪人格成為一個整體結構。犯罪人的個性傾向...
1.犯罪心理是犯罪行為發生的原因。2.犯罪行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3.犯罪心理的相對獨立性。早期症狀 個性心理品質的變化:個性心理傾向性是決定一個人態度和活動的傾向性、選擇性、積極性的誘因系統。不良的個性心理品質越來越突出。理解傾向變化,極端的利己,行為上的變化。精神壓抑症:指犯罪個體犯罪前經受較長...
艾森克犯罪傾向量表是英國心理學家、犯罪學家艾森克根據人的個性心理特徵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編制的預測人犯罪傾向性的量表。艾森克認為,犯罪人的人格有3個基本因素:外傾性、神經過敏性、心理變態傾向。由此構成了人們不同的人格。典型外傾型的人,善於交際,健談,不喜獨處;善於捕捉機會出風頭,尋求刺激;易衝動,...
失個性化傾向是責任擴散心理的結果。各種群體,包括違法犯罪群體失個性化傾向的程度不同,個體在群體中的作用也不同。任何增加群體成員同一化的因素,均有提高失個性化傾向的作用。他們失去個性化越多,個性的差異就越小,自我特徵的感覺也就越小,行為越加缺乏責任感,其群體的反社會性越加嚴重。
根據各項內容還可以通過公式計算出可能犯罪性格。犯罪心理結構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萌芽期、滋長期、成熟期,最終達到定型化和習慣化。我國另外一些犯罪心理學專家如於義池等認為犯罪心理結構應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即犯罪環境(S)、犯罪心理(O)、犯罪行為(R)。這三個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多層次、多...
三、物慾型動機犯罪的行為特徵 (一)犯罪行為手段的多樣性 (二)作案手段的技能性 (三)作案習慣的頑固性 四、幾種主要的物慾型動機犯罪心理結構特徵 (一)盜竊犯罪人的心理特徵 1?錯誤、消極的認識特徵。2?恐懼與興奮並存的情緒特徵。3?相對簡單的動機構成。4?熟練的盜竊技能。5?不良的性格與習慣。6?
犯罪者類型論是犯罪心理學類型劃分理論。其類型的劃分是以犯罪人的生理特徵、個性傾向、行為方式、犯罪經歷,罪犯處遇等為主要依據的。最早對犯罪者進行類型劃分的是犯罪人類學派的創始人義大利精神病學家龍勃羅梭(1836--1909年)。他根據犯罪者的生理特徵,遺傳素質,把犯罪人劃分為5種類型:(1)天生犯罪者;(2)悖德...
違法者個性,是蘇聯犯罪學術語。指違法人的社會政治、道德和心理、生理特徵的總和。構成違法者個性的基本因素有:(1)個人的履歷特徵和法律特徵,如社會地位;(2)道德心理特徵,如個性的社會傾向和反社會傾向;(3)社會行為,如社會積極性。違法者個性構成的基本因素有:(1)個人的履歷特徵和法律特徵(社會地位、性別...
犯罪人能力特徵是指犯罪人能夠順利進行犯罪活動並達到一定犯罪目的所必備的主觀條件和心理特徵。是犯罪人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表現。犯罪人的能力高低可以直接影響到對犯罪方式、犯罪手段的選擇,影響到犯罪活動的效果。犯罪人的犯罪目的能否達到,除其他因素外,主要與犯罪人的能力有密切關係。犯罪類型不同,犯罪人所必須...
從制約犯罪心理形成和發展變化的諸因素中,找出重要相關因素,作為預測因子,測知各預測因子分別具有多大的預測能力,然後依據預測因子所起作用的大小和變化,預測某預測對象的可能性。③指數評估型預測。對構成行為人犯罪心理結構的若干重要因素,分別按一定的標準評分,然後加以綜合,做出總的估量,得出可能犯罪性格指數,以作為...
因此,犯罪個體調查在犯罪研究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犯罪個體調查的對象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和選擇性。其調查研究方法不盡相同,比較廣泛套用的有以下兩種:(1)個案法(有別於個案調查)。即對某個犯罪個體的心理和行為作系統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它根據共性寓於個性之中的原理,通過對某犯罪個體的分析研究...
菲利將犯罪原因分為人類學的、自然的和社會的原因三類,認為無論何種犯罪,從最輕微的到最殘忍的,都是犯罪人的生理狀態、所處的自然條件和生活、工作於其中的社會環境三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犯罪是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種社會現象。人類學因素即生理和解剖學狀況、個性特徵、種族特性等;...
任何優秀的人物都存在犯罪傾向,個體變成犯罪人的過程的性質,與未越軌的個體的正直行為過程基本相同。主張犯罪行為與正常行為具有相同的機制,個體的行為傾向很大程度上為情境所左右。這種觀點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未看到犯罪人與正常人在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心理的社會化水平、個性的反社會傾向等方面所存在的明顯差異。
常習犯心理亦稱慣行犯、習慣犯心理。指反覆實施同種犯罪,習以為常,形成某種犯罪類型的犯罪人的心理。常習犯心理與一般犯罪心理相比較,其個性特點主要是:(1)不完全社會化,缺乏罪責感,自控能力差;(2)無刑罰適應性,刑罰的承受能力強;(3)意志薄弱,較少心理矛盾和動機衝突;(4)犯罪成為一種特殊需要;(5)...
罪犯心理,是指在監獄服刑者區別於社會自由公民的特殊心理現象。以罪犯原有的人格心理和犯罪心理為基礎,在刑罰懲罰和服刑場所外部刺激影響下產生的充滿矛盾、錯綜複雜的心理特徵。主要有:(1)承受刑罰的心理。其典型表現為期望發生某種變化以擺脫或減輕服刑之苦,因欲求不滿與監獄生活單調乏味而焦躁不安,因其社會...
(3)變異偏執的個性特點及不良習慣定勢。主要包括犯罪能力、興趣、性格、氣質,殺人犯的性格都很粗暴、冷酷,行為方式也很粗野,易衝動,使殺人犯的犯罪活動及其方式具有獨特的痕跡。(4)與殺人犯罪活動相適應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也就是殺人犯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環境,如心狠、手辣、無悔罪感等等,這是一個內誘因...
根據罪犯的犯罪類型、犯罪行為特點等,分析罪犯的犯罪動機、目的及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並結合調查、談話等了解其成長史、犯罪史,對其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與過程作出分析與判斷。(2)罪犯的人格分析。運用心理測試、觀察、談話、調查等方式掌握有關罪犯人格方面的信息,對罪犯的個性傾向性(需要結構、動機體系、...
其次,犯罪人通過人際交往,還能改變其對犯罪行為的評價。犯罪人作案後,如果受到一些人的鼓勵、包庇,其緊張心理會減輕,而僥倖心理則相應地加強;如果受到社會譴責性評價的影響,犯罪人啟動良知和罪責感,對自己的犯罪行為作出了否定的評價,因而產生自首、自殺或不再犯罪的心理傾向。犯罪人個性特點對犯罪人心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