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面神經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稱面神經炎,是指莖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引起的周圍性面癱。顱內炎症、腫瘤、血管病變、外傷等多種原因病變累及面神經所致的繼發性面神經麻痹與前者不同,不是本節討論的對象。面神經麻痹表現以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同側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面部被牽向健側為主要特徵。
基本介紹
- 別稱:面神經炎
- 中醫病名:特發性面癱
- 英文名稱:idiopathic facial palsy
- 常見症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同側前額皺紋消失
定義
症狀
辨病論治
組成:制白附子,赤芍,葛根,白芷,制僵蠶,黃芩,川芎,地龍,防風,全蠍,蜈蚣,甘草。
功效:祛風活絡。
主治:特發性面神經麻痹風痰阻絡型。
用法:每日l劑,分2次服,可連服2個月。
2.補陽還五湯(雷震寰.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15例.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3:25)
組成:當歸尾,川芎,黃芪,桃仁,地龍,赤芍,紅花,僵蠶,板藍根,全蠍,金銀花,蒲公英。
功效:清熱解毒,益氣化瘀。
主治:特發性面神經麻痹,絡脈瘀滯型。
2.牛蒡子古人認為牛蒡子可“利咽膈,去皮膚風”,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正是由風邪外襲為患,同時西醫認為,本病的激發因素與病毒感染有關,很多文獻提到牛蒡子有抗病毒作用。根據以上理論,用牛蒡子治療面神經麻痹,並重用到25g,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牛蒡子治療面神經麻痹的藥理作用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與實踐。(李曉三.重用牛蒡子治療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雜誌,1997:645)
病因病理
1.風邪中絡由於機體正氣不足,肌表不固,腠理疏鬆,風邪乘虛而入,客於面部陽明經絡,使氣血運行異常,脈絡失養,而發生口僻。
2.痰阻經絡多因素體正虛,復有痰飲,或飲酒嗜辛,偏嗜厚昧,痰濁內生,或氣鬱痰擾,痰動生風;或偶遇風寒,風襲痰動,風痰互結,流竄經絡,上擾面部,陽明絡脈壅滯不利,即發生口僻。
3.瘀阻脈絡多由於病久遷延不愈,或失治誤治,導致瘀血壅塞脈絡,氣血循行不暢,以致陽明血瘀,筋脈攣急,形成口僻。
調攝護理
分證論治
(2)方劑: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加味。
(3)組成:麻黃6g,附片3g,細辛3g,薏苡仁15g,白朮10g,黃芪20g,當歸20g,生赭石10g,甘草6g。
(4)備選方:小續命湯,功效扶正祛風,助陽散寒,溫通經絡,為祛風劑中補散兼施的方子。
(5)加減:表虛自汗者,去麻黃,加防風15g;兼頭痛者加白芷15g、羌活12g;伴味覺障礙者加茯苓15g、五味子12g;耳鳴、聽覺過敏者加石菖蒲12g、蒼朮10g。
(6)臨證事宜:本證多由於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夾寒濕之邪入侵所致,故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以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改善血脈瘀阻。外加白附子、蜈蚣、地龍等更有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
(2)方劑:銀翹散(《溫病條辨》)加減。
(3)組成:金銀花12g,連翹12g,薄荷6g,桔梗10g,牛蒡子12g,桑葉10g,僵蠶10g,全蠍3g,白蒺藜10g,防風9g,荊芥9g,川芎15g。
(4)備選方:大秦艽湯(《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功效清熱祛風,養血活血,主治風邪國中經絡,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語等,為“六經中風輕者之通劑也”。
(5)加減:口苦者加柴胡10g、龍膽草12g;頭暈目眩者加鉤藤10g、菊花15g;大便乾結者加大黃15g;咽痛、耳下腫痛者加蟬蛻6g、大青葉20g;若高年有高血壓的患者,風熱而兼肝火,則可酌加天麻15g、鉤藤15g、黃芩12g等。
(6)臨證事宜:此證病人有部分繼發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後,每有程度不等的咽部充血紅腫、頜後淋巴結腫大壓痛等風熱症狀,治以清熱利咽、疏風消腫之銀翹散加減,藥後局部充血水腫消退,神經壓迫解除,口眼歪斜等症消失。風藥較多而燥之太過,有耗傷陰血之弊,臨床宜斟酌加減。
(2)方劑:牽正散(《楊氏家藏方》)加味。
(3)組成:白附子10g,僵蠶lOg,全蠍5g,蜈蚣2條,防風lOg,葛根15g,羌活6g,鉤藤10g,半夏12g,川貝母9g。
(4)備選方:蒼耳子散,功效祛風通竅,主治前額頭痛。使用時加入貝母、半夏、白附子等祛痰之品。
(5)加減:痰濕阻滯明顯者,加薏苡仁20g、半夏10g以燥濕化痰;若面肌抽搐頻作者,加蜈蚣2條、烏梢蛇10g;面部麻木者,加忍冬藤12g、絲瓜絡12g。
(6)臨證事宜:患者素體痰濁較盛,外風引動痰濕流竄經絡,而引起口眼歪斜,治療宜祛風通絡化痰,使邪去痰消,經絡通暢,肌膚筋脈得以濡養,諸症皆消。
(2)方劑: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加減。
(3)組成:赤芍10g,川芎10g,桃仁6g,紅花6g,麝香(另兌)0.1g,地龍10g,全蠍5g,蜈蚣2條,柴胡8g,鬱金lOg,路路通15g,當歸30g。
(4)備選方: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功效養血活血逐瘀。該方四物養血活血,桃紅人血分逐瘀行血。使用時配合引經、通絡藥。
(5)加減:病久不愈,兼見面肌弛緩,乏力者加炙黃芪25g;如屬頑痰者,加白芥子3g、白附子3g;面部抽搐較重者,加天麻10g、蜈蚣2條、烏梢蛇lOg。
(6)臨證事宜:口僻大都在病後1月內恢復,病史超過3~6月者,治癒較難,重用當歸,取其化瘀之性,再加祛風搜邪之品,對病程長,套用其他療法無效者均有顯著療效。
鑑別診斷
2.中樞性面神經麻痹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可因腦血管疾病或腦腫瘤引起,僅限於眼瞼下部的肌肉癱瘓,故額紋不消失,眼瞼能閉合,且伴有偏癱;或有腦血管症狀體徵,如意識障礙、偏癱、偏盲、偏身感覺障礙、病理征等。
2.痿證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日久因不能隨意運動而致肌肉萎縮的一種病證,可見眼睜閉困難,無口角歪斜,主要見於四肢、軀幹肌肉,與口僻局限於面部肌肉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