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物本經濟發展觀是以
資本增值為本或以財富增值為本的經濟發展觀。主張物本經濟發展觀的人本意是肯定本人價值、否定他人價值,其結果是物
奴役人,人奴役人。否定物本經濟發展觀,並不否定重視資本,只是否定以資本為本。從物本經濟發展觀的外延分析,
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本質上都是物本經濟發展觀,因為這些學說在社會觀上都是維護
資本主義僱傭勞動關係的。說這些學說是物本經濟發展觀,並不否定其在
自然觀上是
人本經濟發展觀,並不否定其在社會觀上具有人本性。
發展方向
物本經濟發展觀注重追求財富增值,忽視或否定人類和諧。亞當·斯密說。
發展方針
發展方式
發展方法
理論比較
物本經濟發展觀與人本經濟發展觀的比較
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區分是從價值觀角度進行的,而不是從真理觀角度進行的;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區分是從人類利益的對立性角度進行的,而不是從人類利益的統一性角度進行的,因為從後者出發,人類不會在價值觀上將物的價值看得比人的價值更高。換言之,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區分,是從社會觀角度進行的,不是從
自然觀角度進行的,因為面對自然界,人類利益具有統一性,人類所有的經濟發展觀都是
人本經濟發展觀。
人本經濟發展觀是以人類價值為本的指導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它以人類為中心,將物類價值歸於人類價值,重視人類價值勝過物類價值,珍視人類的自由和幸福,顯示出在經濟發展中將人類不僅僅當作手段,更當作目的,當作
世界的主體和主人。
人本經濟發展觀是以
勞動解放為本或以人類增值為本的經濟發展觀。從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外延分析,以西斯蒙第為代表的追求生活幸福的
經濟學、以
馬克思為代表的追求
勞動解放(人類解放)的經濟學、以民族民主主義者為代表的追求民族平等的發展經濟學等等,都屬於人本經濟發展觀。
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基本區別
1.關於經濟發展方向的區別。物本經濟發展觀僅僅注重追求財富增值,忽視或否定人類和諧。斯密說:
人本經濟發展觀追求人類幸福,將人類幸福與人類
勞動緊密相聯。
在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存在著兩類
勞動價值論,一類是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財富價值論),另一類是社會學的
勞動價值論(人類價值論)。社會學的
勞動價值論包括勞動自由論、勞動異化論和勞動解放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勞動的本質是自由,恩格斯說:“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它動物的最後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
勞動。”
勞動的本質是自由,所以人類的本質就是自由。
馬克思說:“一個種的整體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生命活動特指
勞動——筆者)的性質,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
馬克思認為在
資本主義社會人類
勞動異化了,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以大量篇幅談到這一問題,指出
勞動者與
勞動產品、
勞動過程、人類整體、他人相異化。在他看來,
勞動本應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但由於異化,勞動僅僅成為謀生的手段,而不能成為謀求幸福的手段,人的本質被異化了。他面對著
勞動異化,主張勞動解放。他說:“從異化勞動對
私有財產的關係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解放出來,從
奴役制解放出來,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形式來表現的,這並不是因為這裡涉及的僅僅是工人的解放,而是因為工人的解放還包含著普遍的人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係中,而一切奴役關係只不過是這種關係的變形和後果罷了。”這裡的
勞動解放,只不過是恢復勞動的自由本質。在
馬克思看來,勞動自由的結果就是勞動幸福,這一點可以從他對
資本主義僱傭勞動的評價與對共產主義自由勞動的構想的對比中看出來。對於
資本主義僱傭勞動,他評價說:“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
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總第146期)杜勛昶:物本經濟發展觀與
人本經濟發展觀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對於共產主義自由
勞動,他構想說:“在
共產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範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
漁夫、
牧人或批判者。”
馬克思主張
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主張勞動具有使人幸福的性質。在這裡可以看到,
勞動自由的結果就是勞動幸福。總之,社會學
勞動價值論主張人類追求自由和幸福,這裡強調的是人類價值論。 2.關於經濟發展方針的區別。保障實現人類自由、幸福的原則是效率和公平。效率原則涉及人類
勞動能力,是處理人與物的關係的原則,可以保障人類實現在自然界中的自由和生活富裕,本質是收益大於成本。公平原則涉及人類
勞動權力,是處理人與人的關係的原則,是保障人類實現在社會中的自由和生活和諧,本質是權利等於義務(收益等於成本)。經濟發展是一個追求財富價值、發展生產力的過程,更是一個追求人類價值、完善生產權的過程,所以,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不能偏廢。配第把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看成國家財富增長的主要因素
人本經濟發展觀既注重效率原則,又注重公平公正原則。
馬克思這樣概括未來的新社會:“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每個生產者個人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
經濟形態。”列寧說:“在任何
社會主義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任務解決以後,隨著剝奪剝奪者及鎮壓他們反抗的任務大體上和基本上解決,必然要把創造高於
資本主義社會的
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任務,提高到首要地位;這個根本任務就是提高
勞動生產率。”[9](P509)鄧小平說:“
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要比
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構想的
共產主義社會,就是一個消滅(消除)了三大差別的公平社會。毛澤東反對
兩極分化,主張
共同富裕。在農業合作化時期,他說:“許多貧農則因為
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於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展下去,農村中間
兩極分化的現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在談到農業合作化問題時,他說:“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
共同富裕起來。”鄧小平將防止
兩極分化,實現
共同富裕作為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他說:“
社會主義與
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總之,
人本經濟發展觀始終強調效率公平兼顧原則。由於實行效率公平兼顧原則可以保障實現人類自由和人類幸福,使人類對生存狀態滿意,可以將這一原則稱為人類滿意原則。
人本經濟發展觀主張公有
產權制度。馬克思主義
政治經濟學主張共產主義,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
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他又指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
人本經濟發展觀從互利性的公有產權出發,主張追求公平,就必然注重
勞動解放,注重以保障
人權為基礎的自由人聯合體經濟。
馬克思批判了維護私有產權的資產階級
人權,他指出,在
資本主義社會,“人權本身就是特權,而
私有制就是壟斷。”他又指出,資產階級“把歷代的一切封建特權和政治壟斷權合成一個金錢的大特權和大壟斷權。”他還指出:“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
人權。”
馬克思主張人類
人權,他說:“生產資料的全國性的集中將成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這些生產者將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畫自覺地從事
社會勞動。”以往人們引用這段語錄,往往只注重馬克思否定了
市場經濟,但忽視了馬克思要求保障
人權的思想實質。
馬克思強調未來的社會是由“自
由平等的生產者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就是強調未來的社會是保障
人權的社會,因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就是擁有人權的生產者;同時,
馬克思主張以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所主導的計畫經濟去代替
市場經濟,其初衷也是為了保障
人權,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由此可見,
人本經濟發展觀主張以
人權為本的方式來發展經濟。 4.關於經濟發展方法的區別。經濟發展的方法主要是提高
生產能力的方法。在提高
生產能力的問題上。
其二,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的比率。這又取決於資本的積累。哈羅德-多瑪模型在假定資本/產出比穩定不變的條件下,
資本積累率(儲蓄率)是決定經濟成長率的唯一因素。在現代,舒爾茨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
綜上所述,可以將物本經濟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概括為物利為本的方向、物效為本的方針、物權為本的方式和物力為本的方法。同時,可以將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概括為人類幸福為本的方向、人類滿意為本的方針、人類
人權為本的方式和人類人力為本的方法。由於當今人類仍存在利益衝突,可以將上述“人類”主體改換成“人民”主體,則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民福為本的方向、民意為本的方針、
民權為本的方式和民力為本的方法。通過上述概括,人們可以窺見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基本區別,從而在堅持
人本經濟發展觀時劃清其與物本經濟發展觀的界限。
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基本聯繫
1.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共同理論淵源。兩類經濟發展觀都根源於資產階級人本主義思潮,物本經濟發展觀是自然性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孿生兄弟,而後者是對資產階級人本主義無批判地繼承,人本經濟發展觀是對資產階級人本主義批判地繼承。
人本經濟發展觀就是堅持人本主義的經濟發展觀。在歷史上,作為一種以人為中心和出發點的人本主義,是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神學的一種思潮。資產階級人本主義最初出現在15、16世紀的義大利,在隨後的三個世紀中,它又在英、法、德三國的新興資產階級中傳播,並波及到美國等
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人本主義以三種形式存在著,即以文化中的人文主義、政治中的人道主義和哲學中的人性主義存在著。資產階級人本主義的宗旨是為資產階級追求自由、幸福而高唱讚歌,在這一過程中,也給當時處於被封建專制主義
奴役的
勞動階級帶來一定利益。人文主義以人的主體性、自由性和世俗性對抗神的主宰性、
奴役性和神聖性,其核心是主張個性解放(自由)和塵世幸福。人道主義以人道反對神道和君道,從人道出發主張“天賦
人權”,認為最重要的人權是人的自由權和幸福權。人性主義以人性反對神性:感性哲學主張“我欲故我在”,以感性慾望為前提論證了人的自由和幸福;理性哲學主張“我思故我在”,以理性自由為前提論證了人的自由和幸福。從哲學
世界觀的角度分析,資產階級人本主義的出現,是人類對自身價值的自我覺醒和自我肯定,具有歷史進步性。但是,資產階級人本主義從抽象的人性出發,把人僅僅看作具有感性和理性的自然人,從而只能形成自然性人本主義哲學,又具有歷史局限性。
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從具體人性出發,把人看作具有實踐性(
勞動性)的社會人,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人本主義哲學,形成了社會性人本主義哲學,即實踐唯物主義哲學。此後,在經濟領域中,斯密以休謨等人的自然性人本主義
哲學為基礎,將人看作經濟人(資本人),主張追求
資本增值和財富增值,在人與物的關係上形成了自然性人本主義經濟發展觀,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形成了社會性物本經濟發展觀,這一傳統被後世的
西方經濟學家所繼承和發展;而
馬克思以社會性人本主義哲學為基礎,將人看作
社會人(
勞動人),主張勞動解放和人類增值,形成了以自然性
人本經濟發展觀為基礎的社會性人本經濟發展觀,這一傳統為後世的馬克思主義者所繼承和發展。總之,兩類經濟發展觀都與人類思想發展史中的優秀價值觀相聯繫。
2.兩類經濟發展觀的共同理論內容。
(1)
自然觀中的人本主義。兩類經濟發展觀都是以
自然觀中的人本主義作為基礎的,都包含著自然性人本主義。西方經濟學主張追求財富增值、提倡效率,運用物權、發揮
物力,客觀上是在追求人類富裕,這就是
自然觀中的人本主義。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同樣承認自然性人本主義。從經濟發展方向看,
馬克思追求保障人類價值的共產主義制度,但是他將“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作為實現共產主義的前提之一;從經濟發展方針看,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強調,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應該採取一切措施“儘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從
經濟發展方式看,馬克思承認貨幣權力或貨幣資本權力,他說:“貨幣是需要和對象之間、人的生活和生活資料之間的牽線人”,他肯定資本(包括
貨幣資本)的歷史作用;從經濟發展方法看,馬克思強調生產資料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他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
勞動資料生產。”
(2)社會觀中的人本因素。兩類經濟發展觀都承認個人價值,這通過承認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表現出來。物本經濟發展觀主張經濟人,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斯密說:“不論是誰,如果他要與旁人做買賣,他首先就要這樣提議: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人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助,大部分是依照這個方法取得的。人們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人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
人本經濟發展觀並不否認合理的個人利益。
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既不用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用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他們清楚地知道,無論利己主義和自我犧牲,都是一定條件下個人自我實現的一種必要形式。”物本經濟發展觀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斯密作為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極力反對封建特權,主張
自由競爭和個人自由,這是有利於人類價值實現的。他說:“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採用自己的辦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
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
人本經濟發展觀同樣並不否認個人自由,在《共產黨宣言》中,
馬克思談到共產主義理想時說:“代替那存在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綜上所述,兩類經濟發展觀在理論淵源和理論內容上有著聯繫,理解了這一點,便理解了兩類經濟發展觀區分的相對性,從而有利於在堅持
人本經濟發展觀時揚棄物本經濟發展觀。
基本趨勢
人本經濟發展觀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
人本經濟發展觀之所以會逐步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根源於人類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本性,根源於人類
生產力的不斷發展。
在現實中,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
人本經濟發展觀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正在逐步實現。
1.
可持續發展觀取代不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的興起,源於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突現。所謂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指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違背了自然規律,造成人與自然的不協調,從而影響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降低了人類
生活質量的問題。戰後,經濟發展成為各國中心問題,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尖銳,在此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問題才被提出來。人類經過對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付出沉重代價的反思,提出了
可持續發展觀,藉以取代原有的不可持續發展觀。
可持續發展觀強調可持續人類發展,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在《人類發展報告(1994)》中指出:“可持續人類發展是這樣一種意義上的發展:它不僅創造經濟成長,而且關注經濟成長成果的公平分配;它要再造環境,而不是破壞環境;它給予人幫助,而不是使人邊緣化。”由此可見,
可持續發展觀取代不可持續發展觀,展現的是
人本經濟發展觀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
2.經濟發展觀取代經濟成長觀。戰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發展
經濟學應運而生。在早期的發展
經濟學文獻中,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是不加區別的。發展
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成長的成果既可以通過“
涓流效應”迅速地分流給社會的各階層,也可以通過政府的調節重新分配。然而,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利比亞等國為代表的
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現實中出現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現象,迫使發展
經濟學家對經濟成長和經濟發展的涵義加以區分。赫里克和金德爾伯格說:“經濟成長指更多的產出,而經濟發展既包括更多的產出,同時也包括產品生產和分配所依賴的技術和
體制安排上的變革。”顯然,發展
經濟學家將經濟成長理解為財富增值,而將經濟發展主要理解為生產技術、生產制度的變革,後者已經涉及人類價值。在此後的探討中,發展
經濟學家將經濟發展與人類自由聯繫起來。托達羅在《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中說:“自由應該包括整個社會和它的成員有更大的選擇範圍,儘量縮小人們追求所謂發展的社會目標時所受的外部限制,而阿瑪蒂亞·森更進一步認為“發展可以看作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他實質上認為真實自由是享受人們有理由珍視的那種生活的可行能力。這樣理解發展(包括經濟發展),實質上是將發展理解為人類增值。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們將經濟運動理解為經濟發展,這一現象說明
人本經濟發展觀正在取代物本經濟發展觀。
2.如何不斷完善人本經濟發展觀。首先,揚棄物本經濟發展觀。對於
西方經濟學,應該發揚其人本性因素,拋棄其物本性因素。粗略地說,對於其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實現效率的因素、財富增值的因素,都應該堅持和發揚,而對於其不利於生產權完善的因素、實現公平的因素、人類增值的因素,都應該剔除和拋棄。具體地說,對於
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立場(為
資本主義制度服務)、價值目標(僅僅追求財富增值,忽視或否定人類增值)、價值原則(僅僅追求效率,忽視或否定公平)應該拋棄,而對其生產理論、
價格理論、
資源配置理論、
市場失靈理論、
政府經濟職能和經濟政策理論、
尋租理論、制度理論和個人價值理論等等,都是可以借鑑的。
其次,揚棄空想
人本經濟發展觀。將事實上違背科學性但主觀上追求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經濟發展觀稱為空想
人本經濟發展觀。史達林的生產關係
經濟學就是空想
人本經濟發展觀的體現。前蘇聯在史達林指導下寫成了《
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對於
社會主義在東方落後
國家取得勝利後,政治經濟學的著力點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史達林選擇了後者。他說:“
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們生產關係發展的規律”、“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們的生產關係,即
經濟關係。這裡包括:(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或如
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其活動’;(3)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這一切共同構成
政治經濟學的對象。”這一觀點長期影響著中國,中國建國後,甚至在1956年
生產資料所有制的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以後,一直專注於生產關係的變革是有其思想根源的。本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人本經濟學,它主張追求人類富裕,所以重視生產力,同時它主張追求人類和諧,所以重視生產關係(生產權),它是
生產力經濟學與
生產關係(生產權)經濟學的統一。
史達林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僅僅理解為生產關係經濟學是不科學的。針對史達林的生產關係經濟學,
鄧小平以
生產力經濟學來完善它,以改革經濟學來豐富它。鄧小平將生產力作為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著力點,而將改革(生產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關鍵點。概而言之,鄧小平以
生產力經濟學和改革經濟學對史達林的空想人本經濟學進行了特殊意義上的揚棄。